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方便抽取的河南省农村地区1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存在年级差异.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受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4个地区的初中、高中抽取中学生1 939名,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7.23%;无抑郁组学生在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和睦程度等均优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无抑郁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有抑郁组,父母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低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高、针对问题的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忍耐高(P值均<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某高校200名优秀生和200名落后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优秀生SCL-90各因子均值均低于落后生,除强迫症状、恐怖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被试2个因素外,其余因素优秀生与落后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的惩罚、严厉外,所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SCL-90的不同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门市3 6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和量表评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对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和认知倾向与抑郁间的作用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3 669名调查对象中,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3.90%,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41%,女生为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75,P<0.01).路径分析显示,过度保护(父)、拒绝否认(母)、过分干涉保护(母)、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悲观为抑郁的危险因素,情感温暖理解(父)、过分干涉(父)、情感温暖理解(母)、偏爱被试(母)、受惩罚、乐观是抑郁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发现,过分干涉保护(母)、受惩罚、乐观、悲观仅直接作用于抑郁,路径系数为0.046,-0.184,-0.255,0.114;情感温暖理解(父)、过度保护(父)、情感温暖理解(母)、拒绝否认(母)、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通过直接和间接双重途径作用于抑郁,路径系数分别为-0.101,0.053,-0.104,0.075,0.165,0.208,0.123,0.203.结论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认知倾向与抑郁密切相关,应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提出恰当的母亲教养方式,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率。方法采用改编的父母亲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表,对84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母亲对不同性别子女采取的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男孩多采取过干涉过保护(t=5.05,P0.01)、拒绝否认(t=2.99,P0.001)和惩罚严厉(t=4.07,P0.01)和教养方式;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不同,主要表现在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上(F=13.25,P0.0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偏向于情感温暖和理解型的教养方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男生和高年级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危险性因素,而母亲的学历高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母亲应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既不溺爱也不严厉。  相似文献   

10.
了解青少年逆境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父母教育中有针对性的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采用逆境商反应量表(APR)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从山东济宁和枣庄地区随机抽取的515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 逆商总分在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和不同学段青少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4,3.920,0.707,P值均>0.05).女生延伸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1.369,P=0.001),农村地区被试的延伸维度和归因维度得分高于城镇地区(t值分别为3.534,1.677,P值均<0.05),不同学段被试的控制维度和归因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65,8.940,P值均<0.05).青少年逆境商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父)偏爱被试(父)和偏爱被试(母)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6,-0.360,-0.351,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对被试的偏爱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对逆境商具有影响作用,解释率为15.5%.在初中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10个维度对逆境商有影响作用,解释率为96.2%;在高中生群体中,拒绝否认(父)和情感温暖(父)以及偏爱被试(父)对逆境商具有影响作用,解释率为6.7%;在大学生群体中,父亲偏爱对被试的逆境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解释率为5.7%.结论 人口学因素对青少年逆境商的影响甚小.在不同的学段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境商的解释率不同,但均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