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  相似文献   

2.
考察行动研究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尊心、团队信任与合作、耐挫力、建设性交流等4个方面的心理成长作用,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博爱小学四至六年级共81名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不相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用行动研究作为干预手段,“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尊调查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作为实验前后测的量化考核依据.结果 实验组在自尊、社交焦虑、幸福与满足三方面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各因子前后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男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而女生的自尊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协助教师和研究者4个方面收集行动研究反馈,总体效果良好.结论 行动研究法对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心、团队信任与合作、耐挫力、建设性交流等方面的心理成长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汉川市6所中小学生2548名(留守儿童1284名,非留守儿童1264名),使用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不同打工类型的留守儿童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焦虑、敌对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能主动向老师倾诉心事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2%。结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有一方家长在家作为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了解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受忽视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9个省/直辖市抽取农村6~11岁(一~六年级)小学生7 887名,采用“中国农村6~8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及“中国农村9~U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制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岁组(一~三年级)留守儿童占34.1%(1 301/3 819名),9~11岁组(四~六年级)中留守儿童占40.5%(1646/4 068名);6~8岁组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8.5%和35.7%,忽视度分别为(47.64±9.44)和(45.34±8.53)(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8.08±9.53)和(45.52±8.32),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21±9.34)和(45.15±8.75)(P值均<0.01).9~11岁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9.7%和37.4%,忽视度分别为(46.61±10.58)和(43.59±10.15)(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33±9.96)和(44.38±10.04),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5.90±11.10)和(42.81±10.21)(P值均<0.01).结论 中国农村小学生的忽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探索应对方式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贵州和重庆6所农村中小学的1 618名四至九年级学生,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0.23,0.36,P值均<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主观幸福感(β值分别为0.383,0.195,P值均<0.01),负向预测消极应对(β=-0.321,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402,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负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224,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直接并通过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与健康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2 000多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50%左右[1],并且其数量正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娇娥 《家庭育儿》2020,(1):0024-0024
随着我国全面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所谓的“空心化”趋势不断强化,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了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独特性,直接导致这一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上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作者紧密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结合当下的具体实践,重点阐述和探讨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2].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3].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分离,亲情缺失,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身心方面发展较快,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4-8].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9],从而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这一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10],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和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关系,为探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湖南省1 606名农村学校三至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对其中797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量平均得分为(13.70±18.58)分,小、中、大运动量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5.3%,16.3%,8.4%;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锻炼总分和锻炼等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7,2.16,4.09,4.03,P值均<0.05);不同年级、年龄、上学方式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与心理资本总分及5个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量与心理资本部分及5个维度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得分较低,心理资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育活动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提出了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践路径,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旨在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机制和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麻城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小学(只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各1所学校共1 92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725人(37.66%),心理健康得分为(128.58±39.25)分,非留守儿童1 200人(62.34%),心理健康得分为(127.76±37.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P<0.05);不想念父母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高(153.58±44.88)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父母外出务工持支持态度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1.18±38.04)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不同每月零用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月零用钱<50元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5.53±41.1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心理弹性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淡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8至12月随机选择沈阳市某孤独症训练中心31例孤独症儿童母亲及同期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的31例正常发育儿童的母亲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孤独症儿童母亲症状自评量表的10项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0 ~4.55,均P<0.05);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及求助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9、-2.04,P<0.05),自责、幻想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7、2.70,均P<0.05);研究组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焦虑、敌对因子分别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3、-0.332、-0.380,均P<0.05),自责与症状自评量表中除恐怖外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因子分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1、0.488、0.559、0.492、0.304、0.556、0.352、0.292、0.467,均P<0.05),幻想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及其他因子分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3、0.369、0.280、0.256、0.295、0.355、0.275,均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母亲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获取现状、需求以及2者的差异,为留守儿童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4—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安徽、河南省共14所农村中小学四到九年级学生3 456人,通过自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比率分别为27.9%和27.0%,2者无统计学差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途径及引带者、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评价、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途径与方式等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希望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比率分别为63.0%和57.2%,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克服回答问题或与陌生人交谈时紧张、面红心跳、流汗、口吃等现象,能够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消极看法,肯定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内心强大,免于被欺凌,应对压力或其他不好事情的方式6个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条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留守儿童已获取的心理健康服务比率、途径与其希望得到的服务情况有较大差距;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并且矫正性目标相关的需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地区5所小学4~6年级共748名留守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中72.5%为母亲照顾,20.9%为(外)祖父母,1.4%为父亲,5.2%为其他人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10.8%,小学占40.4%,初中占34.4%,高中及以上占14.4%;以监护人不同文化程度分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时间,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或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较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探寻其存在的主要营养与健康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进一步开展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南充市辖区内西充和蓬安2个县的6所小学,使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查5~6年级1 334名学生的身高、体重及食物摄取情况。结果不同类型儿童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和超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母亲外出务工儿童生长迟缓率(23.40%)和超重率(31.34%)均最高;不同类型儿童每天食物摄入情况不同,尤其是奶类、鱼肉类、水果及蛋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种食物每周摄入频次在3~5次及以上者,生长迟缓率最低,喜欢动物食品的儿童超重率(30.4%)最高。结论留守儿童发育不良问题较严重,尤其是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较重;食物摄入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关,非留守儿童膳食结构较合理,留守儿童膳食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7.
了解铜陵地区初中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卫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铜陵地区按照圩区、丘陵和平原各选取1所农村中学,以3所中学初一~初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留守和非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铜陵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发生率为45.3%.现在留守的初中学生为418人,占22.9%;有曾经留守经历的初中学生411人,占22.5%.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22.9% vs 18.5%,P<0.05).性别、家庭经济、学习管理、学习成绩、父母关系和父母回家频率是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留守导致的亲子分离,应早期开展预防干预措施,以积极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行为和情绪.  相似文献   

18.
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地区5~9年级留守儿童1 672人,以症状自评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量表测试阳性率为27.8%(95%CI=25.62%~29.9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寄宿情况、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务工地点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留守儿童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OR=0.669,95%CI=0.461~0.972)、有固定工作(OR=0.5529,5%CI=0.317~0.962)为保护因素;寄宿(OR=1.710,95%CI=1.054~2.772)为危险因素。结论 男生和住宿学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父亲受较高教育,父母有固定工作,打工地点离家近等有利于降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了解河南省农村6岁留守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为其口腔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南省农村159名6岁留守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并以150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5岁儿童家长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家长当场填答后收回.结果 8.8%的留守儿童经常睡前吃甜食;留守儿童每天进食至少1次的食品主要是甜点(56.0%)、糖果或巧克力(41.5%)、糖水(34.6%)、碳酸饮料(35.2%)、加糖果汁(35.2%);59.7%的留守儿童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留守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为20.8%;5.7%的留守儿童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留守儿童1 a内就医比例为37.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每日刷牙次数、家长帮助刷牙频率及1 a内就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45,8.668,P值均<0.05);饮食习惯、开始刷牙年龄、含氟牙膏使用率、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口腔健康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河南省农村6岁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不容乐观,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缺乏,对儿童口腔健康不够重视,应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以期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简版(CTQ-SF)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6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与儿童期创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2~0.31,P<0.05),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1~-0.48,P<0.01),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36,P<0.05);2)儿童期创伤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1~-0.44,P<0.05),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3)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期创伤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74~3.460,IFI=0.91~0.92,CFI=0.90~0.92,GFI=0.93~0.94,RMSEA=0.07~0.08)。结论 儿童期创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在其间起积极调节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起消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