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了解吉林省延边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状况,为改善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吉林省延边2个贫困县的1 979名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身高与体重测量,并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吉林省延边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3.1%,超重率为5.0%,肥胖率为1.6%.男生营养不良率(38.4%)高于女生(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4,P<0.05);朝鲜族、汉族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33.4%,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6,P>0.05),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和其他居住形态的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33.3%,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57,P>0.05).结论 吉林省延边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营养的监测及定期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2.
了解常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对学生健康状况和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统一设计编制的“小学生健康状况及行为调查问卷”,对常州市7所健康促进和7所非健康促进学校1 379名学生进行评估.结果 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使学生健康状况和行为得到改善,学生个人卫生12项指标中共7项内容(男生4项,女生1项,男女生均有差异2项),健康状况7项指标中共4项内容(男生3项,女生1项),健康相关行为7项指标中共4项内容(男生2项,女生1项,男女生均有差异1项)健康促进学校优于非健康促进学校;有属于自己的毛巾,早晚都刷牙,在学校每天做眼保健操,在学校每天户外锻炼时间>1h,未吸过烟等5项内容所有学校学生报告率均高于95%,视力正常率均低于70%,上学期间每天睡觉>10 h报告率均低于20%.结论 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应从强化健康第一理念,确定一套健康教育课本,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网络着手.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适应是个体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对新环境的客观认识和对行动进行积极调适的心理过程~([1])。自我认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的生理和身体、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及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等方面相对稳定的认识和评价~([2])。自我认识与个体的学校适应呈现显著正相关,并能够对学校适应进行预测[3]。个体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对身体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4-5])。个体参与6周  相似文献   

4.
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早餐频率及食物摄入情况,为制定营养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平泉县等5个贫困农村县区15所小学的2 939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每周的早餐食用频率及主要食物的摄入情况.结果 参加调查的小学生达不到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23.2%.早餐食用频率最高的食物是米面制品(66.6%),其次为奶类(35.6%)、蔬菜(33.3%)、肉/蛋/鱼类(29.5%)、豆类(27.7%)和水果(19.3%).早餐营养质量差的小学生比例达到7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四/五年级、云南地区、父母未在外打工的学生早餐食用频率相对较低;三/四年级、云南地区和住宿的学生早餐质量相对较差.结论 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频率较低,早餐营养质量差.建议对学生、家长和老师加强合理早餐的教育,改善学生的早餐摄入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湖南省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比较集中的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健康状况,探讨社会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的社会健康评定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51例HIV感染者(感染组)、49名HIV感染者的家属(家属组)、96名普通村民(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1)在社会健康总分、消极应对得分及社会支持总分上,感染组、家属组与对照组(62.9±18.6,79.8±18.0,86.5±21.3;28.7±4.3,27.2±5.4,25.9±6.4;33.8±8.1,41.0±6.6,38.1±6.8)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F=18.16、5.21、13.23,P值均<0.01);(2)支持利用度、是否为中高等文化、足否丧偶及主观支持对感染者的社会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73,F=27.78,P<0.01);(3)主观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对感染者家属的社会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32,F=12.35,P<0.01).结论 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应对方式较为消极,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社会健康状况较差,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课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实施“计划”的699个试点县,随机抽取30%的小学(含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和初中共11 118所作为调查学校,收集调查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设等相关信息.结果 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仅占64.6%,开设但没有上课的占3.6%.在已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中,上课频率达到每2周1次的仅占72.9%,设有专职教师的仅占8.7%;有20.6%的学校健康教育课教师由体育教师兼任.不同学段、所在地、规模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教师配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3.1,611.0,534.8,P值均<0.01).结论 “计划”实施地区健康教育课开课率相对较低,教师多为兼职教师,需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课课程及教师设置.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分类特点以及不同适应类别中学生在人口学变量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为开展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使用学校适应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西南地区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重庆市江北中学、重庆市南华中学1 16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可以分为适应良好组(30.1%)、一般适应组(30.7%)、适应不良组(39.3%)3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在适应良好组(OR=1.21)和一般适应组(OR=1.16)所占比例更大,女性在适应不良组所占比例更大;以高二年级为参照水平,随年级的增长,OR值逐步降低,即较低年级中学生更多表现为适应良好组和一般适应组,高年级中学生更多表现为适应不良组.一般适应组的生活满意度得分低于适应良好组和适应不良组(F=106.86,P=0.00),且适应良好组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适应不良组(P<0.05).结论 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潜在类别均有明显的特征.应高度关注适应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和高年级中学生的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北京市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高中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3所重点高中和2所非重点高中共951名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学校适应整体呈正态分布,学校适应各维度中以集体适应最好,为(4.279±0.653)分;学习适应最差,为(3.600±0.622)分.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学校类型、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88,19.445,11.145,P值均<0.05).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师生亲密性、师生冲突和学校态度得分均高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高二学生最差.高中女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师生冲突、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结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对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为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改善及营养知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平泉县、湖北五峰县、云南隆阳区、湖南平江县、吉林敦化市5个县区二~六年级2 939名小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为21.4% ~97.4%,其中对营养早餐的食物组成认知率最低,为21.4%,而合理选择零食的(97.4%)正答率最高.住宿生多数知识点的正答率高于走读生(P值均<0.01);父母都没有外出打工或仅父亲外出打工学生的正答率高于父母都外出打工或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P值均<0.01).各个知识点的正答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且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6.03±1.75)分,不同年级、地区、是否住宿和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学生间营养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农村贫困地区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应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教,提高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内蒙古大学375名新生进行学校适应能力和家庭环境状况的调查。结果 男生的适应能力较女生强,家庭条件相对差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强;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与学校适应能力呈负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了解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为我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99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的每个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整群抽取30%的小学和初中,共1 635 638名学生.按照统一标准方法测量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结果 调查学生除11,13岁年龄组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营养不良率为18.0%,男生(19.6%)高于女生(16.2%)(x2=3 089.4,P<0.01);小学生(19.3%)高于初中生(13.9%) (x2 =3 304.1,P<0.01);超重/肥胖率为9.2%,男生(10.6%)高于女生(7.7%)(x2 =4 305.1,P<0.01),小学生(9.6%)高于初中生(6.6%)(x2=2 414.7,P<0.01).结论 贫困地区学生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在对其进行营养不良改善的同时,还应注意超重肥胖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天津市家庭相关环境因素对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3所小学一~六年级的140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对学生或家长采用自编“天津市学生用眼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为43.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5,81.3,P值均<0.01).是否独生子女(x2=19.9)、父母文化程度(x2值分别为20.5,32.4)、父母视力不良情况(x2=35.9)、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地方(x2=14.0)、学习时开灯情况(x2=21.3)、睡觉时开夜灯情况(x2=5.5)、家长是否会注意孩子读写习惯(x2=6.9)、家长是否带孩子接受阳光照射(x2 =29.0)均与视力不良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女生、父母至少一方患有视力不良是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父母带孩子外出接受阳光照射是视力不良发生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有随年级逐渐升高的趋势,家庭相关因素对视力不良的发生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了解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中学生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7所中学2 013名初中生的健康素养及身体活动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比例为19.67%,城镇学校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初一学生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随着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而增高(P值均<0.05).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素养的比例分别为17.04%,22.65%和77.55%,且不同学校、性别、年级、民族所表现的比例特征基本相似.身体活动水平的平均值为(10.84±2.36)分,身体活动水平低级、中级、高级所具备健康素养比例分别为7.92%,16.22%和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初中生具备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身体活动水平、学校、性别、年级是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加强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现况调查,探讨视力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地防治学生近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4所小学一至五年级4936名学生进行近视初筛及相关的行为、环境因素问卷调查,通过多因素模型分析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7.5%,女生(50.3%)高于男生(40.2%);高年级(OR=1.322)、女性(OR=1.221)、父母近视(OR=1.273)、性格内向(OR=1.249)、作业时间大于2小时(OR=1.336)以及读写姿势不正确(OR=1.202)均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比较严重,应从小学及时开始学生近视防治工作,学校应将重点放在学生读写姿势的指导和督导上,家长则应加强对孩子眼放松行为和习惯的督促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及饮食行为,为有针对性制定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5—6月从鄂东北、鄂中、鄂西北、鄂西南贫困农村地区抽取8个县(市)共32所中小学的5 942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从研究对象中抽取所有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共计2 56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和初中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18%、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2.89%)高于初中生(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32%、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小学生甜点、汽水饮料、油炸食物、西式快餐的年均食用频次均较高;通常食用的零食中,以蔬菜水果,纯牛奶、酸奶等,饼干、面包等,面制小食品,干脆面、方便面等,各种饮料,膨化食品和糖果、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1.87%、69.22%、77.78%、57.73%、65.23%、52.08%、52.01%和50.99%;中小学生中几乎不喝饮料的比例为26.33%,所饮用的饮料中,碳酸饮料饮用比例为43.40%。结论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应予以关注,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贫困地区学生超重肥胖的进一步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的能量和营养素(膳营养素、营养制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摄入量,判断机体营养健康水平,为大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189名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5人,女生104人;采用问卷调查及膳食调查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健康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贫困大学生膳食主要以谷物为主,鱼虾类、水果、奶类、蔬菜、肉类和蛋类明显少于参考摄入量标准,尤其是钙、锌和V-C的摄入量仅占参考摄入量的1/3。贫困大学生牙龈出血率为56.61%,口腔溃疡发生率为46.03%,皮肤粗糙出现率为33.33%,视力不良率为80.42%。结论贫困大学生的膳食结构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不合理,应加强贫困大学生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善贫困大学生膳食营养,从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部农村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和配镜率与个体及学校间的关系,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西部陕西省A市和甘肃省B市农村随机抽样251所小学,对学校的校长和19803名4~5年级小学生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并用ETDRS视力表对学生进行视力筛查。结果 4~5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为24.16%,视力不良学生配镜率为16.85%,其中女生、5年级、家庭富裕、学校每年组织视力筛查、每天播放眼保健操和榆林市的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相对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年级、家庭富裕、学校每年组织视力筛查、学校开展了视力保护宣传活动和榆林市的视力不良学生配镜率相对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视力不良发生率男生更低(OR=0.791),5年级(OR=1.432)、富裕家庭(OR=1.155)和A市(OR=1.960)发生率更高,5年级(OR=1.401)、富裕家庭(OR=1.459)和学校开展了视力保护宣传活动(OR=1.469)的视力不良学生配镜率更高。结论 西部农村4~5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高,配镜率低;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和配镜率的主要因素;2项主要的学校眼保健活动(视力筛查和眼保健操)与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和配镜率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小学生共385名,对零食消费频率、影响因素和学生相关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1.00%的中小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年龄段(x2 =14.031,P=0.003)、对零食消费的态度(x2=62.114,P<0.001)会影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零食消费主要原因是感觉饿了/渴了(66.00%)和好吃(60.00%),零食主要来源于学生家长(65.40%),消费地点主要为学生家里(84.90%),消费时间主要是下午(55.10%).吃零食的学生中龋齿或牙周病、就医、胃肠不适等现象的报告率高于不吃零食的学生(P<0.05).结论 合肥市中小学生吃零食现象普遍,不合理的零食消费与多种健康问题相伴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还需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