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MPDS) 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 MPDS 的发生及其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10 所高校3 023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机依赖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MPDS 发生率为33.84%(1 023 /3 023),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为16.84%(509 /3 023); MPDS 组和非MPDS 组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分别为20.82%(213 /1 023) 和14.80%(296 /2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01,P<0.01); 有MPDS 的大学生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性是非MPDS 者的1.41 倍(95%CI = 1.20~ 1.66).结论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存在严重负面影响.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406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33.5%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孤独时用手机交流、影响睡眠、使用时间超预期等是主要表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与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逃避性、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失控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5.71,2.36,P值均<0.05),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更低(t值分别为-2.87,-3.18,P值均<0.01),且4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神经质与严谨性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超过13.6亿,其中4G用户达8.9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  相似文献   

6.
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恋爱、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17.71,8.09,73.46,19.58,7.48,17.43,P值均<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负相关(r=-0.35~0.07,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女性、未恋爱、低年级、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短以及较强的心理韧性是手机依赖的保护因素;相比较生源地为城市而言,农村为保护因素,而城镇则为危险因素;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3个心理韧性维度得分上手机依赖均呈负性相关(OR值分别为0.36,0.55,0.7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减少手机依赖程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芜湖市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便秘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州3所大学整群抽取9 96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通过问卷收集大学生便秘状况。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便秘报告率,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  结果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报告率为30.93%,便秘报告率为24.46%。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控制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混杂因素之后,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戒断症状(OR=1.29,95%CI=1.09~1.54)、手机依赖身心影响(OR=1.25,95%CI=1.10~1.43)和手机依赖渴求性(OR=1.20,95%CI=1.06~1.36)与大学生便秘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增加便秘风险,需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网民群体中的学生群体占25.4%[1]。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引起焦虑、心情不安和思维迟钝、无法控制对手机使用的冲动等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的流行状况及其与焦虑间的调节效应,为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分别选取1所医科类院校及1所综合类院校,共调查1 135名大学生,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分别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大学生睡眠质量。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分别为24.6%和13.3%,轻度和中度及以上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5.1%和2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与轻度焦虑、中度及以上焦虑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01~3.44),4.34(3.14~5.99),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在手机依赖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R2=0.37,F=220.52,P<0.01);交互项"手机依赖×睡眠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09(P<0.05)。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报告率高,手机依赖与焦虑呈正向关联,良好的睡眠质量可缓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焦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流行现况及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中随机整群抽样11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2019年11月对抽样人群进行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110人.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校认同的关联,为指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抽取河南、湖北两省11个区县的全体四、八年级学生,选择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5 13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智能手机成瘾、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校认同感。结果中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可分为无成瘾型(30.37%)、低成瘾型(38.07%)、成瘾倾向型(24.73%)、高成瘾型(6.83%) 4类,男生(OR=1.34,95%CI=1.21~1.49)更易成为高成瘾型人群;小学生(OR=0.24,95%CI=0.21~0.26)、城市学生(OR=0.77,95%CI=0.68~0.86)和独生子女(OR=0.80,95%CI=0.72~0.89)更不易成为高成瘾型人群。不同智能手机使用类型中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校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lch值分别为120.54,116.97,314.09,158.71,133.12,P值均<0.01),高成瘾型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娱乐、通讯、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必备物品~([1])。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多、学习任务轻,所以手机的使用更普遍,手机依赖问题更需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3])。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  相似文献   

14.
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明显.近年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5% ~ 30%[2-5],大学生手机依赖将会对其学习、生活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建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哈尔滨市6所高校大学生共956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自编手机使用行为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0.1%,大一、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外向性和神经质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可通过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使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神经质可通过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对手机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5,RMSEA=0.071,GFI=0.901,A GFI=0.884,CFI=0.912).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脑灰质体积的关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某大学5个不同专业学生共566名,使用电子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一般情况和手机依赖症状。根据自愿原则招募,其中266名学生参与3.0 T核磁共振检查,采集大学生的高分辨3D-T1结构像。运用VBM8多重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脑灰质体积的关联。结果 266名被试中检出手机依赖者81名(30.5%)。不同性别、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和学习成绩之间的手机依赖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4,0.40,-1.30,0.23,1.48,P值均>0.05)。前扣带回和右侧梭状回的灰质体积与手机依赖得分呈负相关关系(FDR校正,P<0.05),未发现正向关联的脑区灰质体积。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前扣带回与右侧梭状回灰质体积越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脑的奖赏、执行控制和情绪相关脑区的灰质体积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金莹莹  徐海  邹森  杨林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903-190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了解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延边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968名朝鲜族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6.59%的朝鲜族大学生为(SAS-C)测试正常人群,有34.92%为手机成瘾倾向群体,有18.49%为手机成瘾群体.在使用手机的功能上,以通话交流为首要功能的占36.47%,以网络聊天为首要功能的占21.46%,以娱乐放松为首要功能的占17.72%,以新闻浏览为首要功能的占11.21%,以其他使用为首要功能的占7.78%,以帮助学习为首要功能的占5.36%.朝鲜族手机成瘾大学生的EPQ-E得分为(52.84±11.06)分,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得分为(54.02±8.09)分,正常人群为(56.79±8.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9,P<0.05);在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1,17.88,P值均<0.05).SAS-C与EPQ-E得分呈负相关,与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5,0.43,P值均<0.05).结论 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有关心理影响因素与人格、情绪因素相关.提供有效的心理压力疏通和情绪宣泄渠道,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是降低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数比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