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4月至2004年8月所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6例,分治疗组39例,对照组27例,分别在不同时期给予拉米夫定治疗72周,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安全性好,及早使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变异情况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对631例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或核酸测序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观察P区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病毒载量,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及HBV P区变异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6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HBV感染者272例,C基因型感染者359例,C基因型感染者患者年龄为(39.1±11.4)岁,明显大于B基因型感染患者的(33.7±9.7)岁(t=-6.55,P<0.01).C基因患者病毒载量为(5.96±1.22)log_(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5.58±1.21)log_(10)拷贝/ml,t=-2.01,P<0.05.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于B基因型(0.4%比5.3%,χ~2=12.23,P<0.01),M204I/V,L180M、T184A/G/I/S、S202G/I和V173L变异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204I在B基因型的发生率为20.6%,高于C基因型的13.9%(χ~2=4.91,P<0.05);M204V和M201Ⅳ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和2.21,P值均>0.05).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在B、C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拉米夫定常见耐药位点在B、C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C基因HB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M204I变异在B基因型中出现频率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加用或改用阿德福韦酯后可能会使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出现的概率高于B基因型;年龄、免疫因素和非常见位点的变异或许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下血清HBsAg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HBeAg阳性、拉米夫定为初始抗病毒治疗且取得快速和持久(从治疗24周至观察期末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采用雅培Architect方法,HBV基因型用直接测序法确定.结果 3年观察期间有26例(57.8%)患者发生HBeAg转阴(其中1例HBsAg转阴).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中位数降至基线的39.5%(P<0.01),但之后下降不明显.血清HBsAg的变化特征在HBcAg转阴或持续阳性的患者间相似.基因B型患者在治疗头12周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较基因C型更大(75.5%比26.0%,P<0.05).在个体患者中,血清HBsAg的动态变化类型主要有双相型(治疗12和24周HBsAg低于基线的60%)和稳定型(治疗12和24周HBsAg高于基线的80%).基线血清HBsAg水平低(比数比值为0.020,95%可信区间为0.002~0.743,P<0.05)和基因C型感染(比数比值为8.206,95%可信区间为1.070~62.948,P<0.05)是血清HBsAg在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下下降不明显的主要因素.结论 血清HBsAg在拉米夫定快速和持久抑制HBV复制时主要表现为两种变化类型,并和HBV基因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近期疗效良好,但是长期治疗易发生HBV变异和耐药[1].若能够在治疗的早期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将有利于对患者进行优化治疗.我们通过对拉米夫定治疗成人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实际有用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杨秀珍  耿爱文  咸建春  徐洪涛 《肝脏》2012,17(6):405-406
目的 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不同耐药位点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门诊,住院患者根据耐药位点分为两组:联合用药A组和联合用药B组.A组患者为180位点变异组,B组患者为204位点变异.所有患者均治疗1年.治疗前和治疗后4局、12周、24周、48周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和ALT.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ALT水平均显著降低,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显著增加,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对于拉米夫定204位点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疗效较180位点变异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目前有两类抗病毒药物--核营(酸)类似物单用存在耐药问题、单药干扰素(IFN)的疗效有限.本研究回顾性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IFN治疗CHB的疗效,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62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0%,对照组为52.8%,(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降低(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01)、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得更明显(P<0.001)。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治疗安全性良好。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对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86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HBV优势基因型是B(34%)和C(48%)型,共235例。135例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00例。拉米夫定有效率在B、C两基因型中分别为92.9%和75.9%(P=0.02),而对照组分别为9.8%和8.5%(P=0.59);YMDD变异发生率为8.9%和22.8%(P=0.028)。Multivariate分析发现,B基因型、ALT升高、HBV DNA低水平是影响抗病毒应答的预测因素。在ALT升高患者中,B、C基因型拉米夫定有效率分别为93%和77%(P=0.01),对照组为13%和8%(P=0.45)。Multivariate分析发现,B基因型、HBV DNA低水平是预测较好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B基因型HBV对拉米夫定的应答率高于C型,而变异YMDD发生率低于C型,基因型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和诱导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采用类似的内科基础治疗,两组病例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每天一次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血浆置换。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改善,ALT、SB明显下降,CHE、PTA明显上升(P〈0.05);两组HBV 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1);治疗组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结论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早期联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迅速抑制病毒复制,快速去除各种毒素,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我们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例患者血清HBsAg阴转,1例患者HBsAg血清转换,出现抗-HBs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年结果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光弼  朱玫  马秀云  蔡皓东 《肝脏》2007,12(2):81-86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5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病毒变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42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先按3:1随机双盲分成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共12周,以后所有患者均服拉米夫定100 mg/d,共5年.结果 服药治疗5年后,血清HBV DNA仍持续降低,在YMDD变异患者中则增高,中位值为107.5 Meq/nd.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8.6%和27.5%.与治疗前ALT水平有显著关系.治疗前ALT基础值>2×ULN(正常值上限)和>5×ULN者,5年时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50%和67%.治疗前ALT增高的患者,5年治疗后,ALT的复常率为58%,治疗前ALT正常的患者,67.0%仍正常.1,2,3,4和5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12.1%,49.7%,70.5%,67.0%和70.8%.发生变异后,HBV DNA大多仍可有一定程度抑制,在基线以下少部分可回升.在YMDD变异患者,继续有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分别为18.4%和17.8%,低于非变异组患者.疗程中ALT增高>5×ULN有22例,其中变异者16例,非变异者6例,经处理后均缓解.在5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24.8%.结论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和促进血清转换,耐受性和安全性好,选择适合的患者,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DRB1*11基因片段内5个干扰素α调节区间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1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我院经过干扰素α治疗12个月,已停药6个月的患者,分持续应答组(A组)和非持续应答组(B组).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上查询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基因位点,使用DNA池技术测序作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验证,针对各个单核苷酸位点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MGB探针,检测5个干扰素α调节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a持续应答的30例,非持续应答的77例,持续应答组5个干扰素α调节区中基因型CT的占有率为18.0%,AG为10.8%,非持续应答组基因型CT的占有率为23.8%,AG为15.8%,持续应答组CT、AG这两对基因型的占有率比非持续应答组低,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7.728和7.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干扰素调节基因,可粗略评估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状况,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患者对干扰素α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B基因型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前S1蛋白C末端(94~117 aa)IgG抗体(简称抗S1),探讨其与干扰素治疗早期应答的关系.方法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对69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使用普通干扰素(α-1b、α-2b)42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27例,按照HBV B基因型序列合成前S1蛋白C末端(94~117 aa)多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相应抗体的存在情况.干扰素早期应答以随访12周时的病毒载量下降幅度、转氨酶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为指标进行评价.根据抗S1的反应性将69例B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抗S1阳性组和抗S1阴性组,评判两组干扰素疗效的差别.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抗S1阳性组21例,阴性组48例,抗S1阳性和阴性组间干扰素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1阳性组和阴性组HBV DNA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3.37log_(10)拷贝/ml和0.33log_(10)拷贝/ml,Z=-3.658,P=0.000;ALT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92 U/L和30.5U/L,Z=-2.132,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l阳性组和阴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2%(7/17)和5.9%(1/17);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8%(5/39)和0(0/39),Z=-5.11,P=0.000;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1.4%(15/21)和16.7%(8/48),χ~2=19.710,P=0.000;完全应答率分别为23.8%(5/21)和6.2%(3/48),部分应答率分别为52.4%(11/21)和18.8%(9/48),Z=-4.84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S1在预测干扰素的早期应答中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则为83.3%.结论 通过对治疗前血清中抗S1的检测,可以筛选出合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34例 ,同时使用干扰素α及拉米夫定 2 6周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 2 6周 ;对照组 37例 ,单用拉米夫定 5 2周。治疗前做肝穿刺活检 ,疗程中定期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HBeAg、抗 HBe、HBVDNA ,并作YMDD变异检测。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41.2 %( 14/34)和 2 1.6 %( 8/3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8)。治疗组未发现YMDD变异 ,对照组则有 5例。治疗组的血清ALT及HBVDNA基线水平与血清转换率明显相关 (P =0 .0 4) ;在ALT >2ULN及血清HBVDNA >1× 10 7拷贝 /ml的患者中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5 2 .0 %和 2 5 .8%,P =0 .0 4及 6 3 .2 %和 2 8.6 %,P =0 .0 3)。治疗组血清转换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HBVD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在肝组织HBVDNA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中 ,治疗组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46 .2 %和 9.5 %,P =0 .0 3)。结论 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对于ALT中度以上升高、HBVDNA高水平复制及肝组织HBVDNA高水平表达者短期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并对于延迟及  相似文献   

16.
Yao GB  Zhu M  Wang YM  Xu DZ  Tan DM  Chen CW  Hou JL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891-895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例,用药时间至少52周。应用两种HBV定量法(bDNA和PCR)于12、24、36和48周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ETV和LVD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48周的治疗,到达主要疗效终点者,ETV组为90%,LVD组仅69%(P〈0.0001)。HBV DNA的载量(PCR定量),ETV组平均下降5.9lg拷贝/ml,LVD组平均下降4.3lg拷贝/ml,二者相差超过1.5lg拷贝/ml(P〈0.0001)。用PCR法,ETV组中有76%的患者测不到病毒(〈300拷贝/ml),而LVD组中仅为43%。ALT的复常,ETV组也优于LVD组,分别为90%和78%(P=0.0003)。两组患者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5%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60%和56%,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在治疗期间,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TV治疗核苷类初治CHB患者,抑制病毒和改善肝脏生化功能方面均优于LVD,安全性与LVD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