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为五脏之一.按五行分类,肝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故古人把肝称为阴尽阳生之脏.由于肝之性能具有两面性,双重性,故其病理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肝主疏泄也必然有太过和不及两种状态. 人体秉赋不同,体质各异,若素体肝阳偏盛,又因喜怒等阳性精神刺激,使肝失条达而形成肝气  相似文献   

2.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肝胆相关  肝 ,居于下焦 ,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脏。肝有经脉“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肝胆经脉布于两胁 ,故两胁为肝之分野。故古人对肝和眼的关系论述颇多。如“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等。盖人以气血为本 ,肝有疏泄无形之气和贮藏有形之血、调节血流之作用。气属阳 ,血属阴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故有“肝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之说。由此可知 ,肝经失和 ,可以引起多种目病。1 肝气与目相关  肝有疏泄气机之功能 ,肝气舒畅条达 ,则五脏之气机调畅、升降有…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代医家对肝虚证的论述,多重视血虚、阴虚,轻视气虚、阳虚。肝为五脏之一,与其余四脏一样,同样具有血虚、阴虚,亦有气虚、阳虚之证。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本文分析《金匮要略》中有关肝阳虚的论述,明确肝阳在人体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归纳肝阳虚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发现其治疗规律,梳理其用药特点,以期完善仲景学说,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气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观肝之生理,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故称体阴而用阳。由此而及肝之病理,则证有虚实,历代医家多从肝之特性而言:在五行属本,在时令应春,春时阳生,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故为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的“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的“用”衰惫。观近代医籍,对肝气虚这一证型论及甚少;考古医籍,始见于《内经》有零散  相似文献   

6.
心目相关 心居胸中,五行属火,内寄君火。因胸中为阳位,心之功能又属阳,故心为阳中之阳脏。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人体情志思维活动之中心。心主血脉,既能使血变化而赤,又能依心气之鼓动,令血液在脉道源源不断地流行以营养周身,国亦因而得明。故曰:“肝受血而能视。”又因心藏神出神明,故目之能视又与心神之支配有关。故《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由此可知,心脏机能异常,可以直接引起眼睛疾病。1心气虚与回相关 ,动气是心阳,亦称君火。心气作用有二,其一是这种阳热之气可使血液变化而赤,其二是心气可…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肝阳虚     
对肝脏阴阳的认识,多谓肝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其体可虚,而肝气肝阳总属太过,言没有肝阳虚。主要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阳亢、化火、生风;一般中医书写肝的虚证不外阴虚、血虚;阳虚多归属于肾阳,心阳、脾阳之虚,直接提出肝阳虚证者甚为鲜  相似文献   

9.
肝脏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属木性升发,体阴而用于阳、有肝阴、肝阳、肝血等几个方面.主疏泄、主藏血,为筋之宗.肝之病变又分为肝气郁结、肝炎上火、肝血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经湿热、寒凝肝脉等类型.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肝气郁结证.  相似文献   

10.
浅论肝气(阳)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肝的阴阳、气血的失调……肝气虚和阳虚”。但随着对一些疑难病治疗的探索,临床治肝常能起沉疴,所以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阳)虚应该引起临床工作的足够重视,以丰富临床辨证治疗。今不揣浅见,略以论之。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乃厥阴篇(包括手足厥阴病)之主方.厥阴乃阴尽阳生之证,阳气始萌而未盛,最易受邪气戕伐而损其始萌之阳,造成肝阳虚弱,失其条达之性.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消化、气血津液运行、筋的柔和、女子月经胎产、男子排精等皆密切相关.若肝阳馁弱而失升发疏泄之性,上述诸方面均可出现病变.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多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后上于头,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阳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阳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参照头痛的发生。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风浅识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容易侵犯人之上部,且风性善行数变,所犯部位游走不定,如为外感风邪其传变速迅。其表现为:眩、掉、抽搦、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在临床上有内风、外风之分,现略谈内风。内风之源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称为肝风,临床上因各人之素体不同,感邪之浅深各异,大体可分为肝阳化风,热甚生风,阴虚挟风,血虚生风,气虚挟风。现分述如下: 一、肝阳化风素体纯阳,性情急躁,后天服温燥厚味,或烦劳伤阳,肝阳上亢,内风旋起,症见头眩胀痛,眼目昏花,肢麻震颤,舌红苔干,脉象弦数,甚则卒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其病机主要由肝阳上亢,引动内风所致,拟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语言不利加连  相似文献   

14.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下面从临床所见简略分述之。  相似文献   

15.
1肝阳不振即肝之阳气虚,肝有疏泄、藏魂、藏血、主筋、易怒、易亢,易抑等多种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肝体阴用阳具有刚柔曲直的性能,能周旋敷布一身之阴阳气血。肝为刚脏,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之所以称为刚脏,一是因为其性升散,二是因其有病会侮其所性,以致脾胃受伤,此为邪气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17.
(四)肝气、肝血、肝阴、肝阳肝的主要作用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主疏泄主要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藏血,实质上是疏泄作用对血行的影响。但是,临床上之肝不藏血症,除包括血行失常之出血等症外,还指肝血濡养失常症。此外,肝阴、肝阳一些独特的作用,还不易概括到疏泄或藏血中去。故分别介绍肝气、肝血、肝阴、肝阳的作用,更能概括肝的复杂机能。  相似文献   

18.
崩漏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病机亦是错综复杂的,历代医家有种种认识,归纳起来有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以及劳伤,房事不节,饮食不调等。情志所伤若精神刺激太过,五志之动皆为火,火灼阴仍则阴气虚,而阳偏盛,阳热盛则伤及冲任,迫血妄行,血走而为崩。最常见的有积忧伤肺,积思伤脾,积怒伤肝等因素。盖肺伤则气虚不能摄血,脾伤则无权统血,肝防则气郁逆而不能藏血,皆可导致冲任失调,引起崩漏之患。此外,肺伤则无所制,脾伤则木来乘土,肺脾两伤则肝阳独旺,不能藏血归经,肝火易动则易造成崩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阴阳学说阐述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严重者可突然发生死亡。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方面加以概括说明。一般来说,上部属阴,下部属阳,表面属阴,体内属阳,在体表则背为阳,腹为阴;在体内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居于上部的心、肺属阳,居于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某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素问·金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相似文献   

20.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