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对伴高血压的脑卒中病人进行24h血压监测,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服药时间,观察脑卒中的再发生率。方法纳入126例伴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脑梗死、TIA)随机分成2组,一组进行24h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服药时间,一组根据就诊时测的血压使用降压药,比较2组脑卒中的再发生率。结果进行24h血压监测组与另一组比较,血压更平稳,脑卒中再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24h控制血压和血压波动能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评价脑梗死病人的血压调控 ,找到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血压调控的一般原则。方法 随机抽取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 12 0例 ,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使血压维持在不同的水平 ,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 64例 ,治愈 3 5例 ,显效 16例 ,有效 12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98 4% ;对照组 5 6例 ,治愈 2 0例 ,显效 12例 ,有效 14例 ,无效 10例 ,总有效率 82 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5 4 7%和 3 5 7% ,χ2 =4 3 3 ,P <0 0 5 ;显效率分别为 79 7%和 5 7 1% ,χ2 =7 12 ,P <0 0 1;总有效率 98 4%和82 1% ,χ2 =9 5 2 ,P <0 0 1。结论 对脑梗死病人血压严密监测、适度、慎重的调控 ,对降低脑梗死病人的死亡率 ,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全球发生率最高、并发症最多、病死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递增.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工作虽然较过去已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有许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发生高血压没有及时就诊;有些是确诊了高血压没得到正规治疗;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经过治疗,但只要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有些病人根本不治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把确诊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经过正规治疗与非正规治疗或没有治疗的病人,随访4年.将两组病人并发脑血管病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冠心病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1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50例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组)24 h动态血压,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0例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非脑卒中组)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对照组;2组昼夜节律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冠心病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明显,昼夜节律消失,应严格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筛选2011-01—2013-12就诊本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50例作为VaD组,单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做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组间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相比于对照组,VaD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体24h血压变化的节律,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连续性医护干预,实现优化血压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鉴于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限制,实施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对于许多病人来说不容易做到。本文通过个体人员每隔1h测血压的数据,通过Excel数学插值模拟出24h血压变化曲线,并对该曲线的医学属性进行探讨,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N9月收治的32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同时监测ICP(ICP组),另12例单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非ICP组)。结果术后1d复查头部cT示,ICP组丘脑血肿增加量【(1.15±2.28)m1]明显少于非ICP组[(3.50±3.23)ml;P〈0.05】;住院期间ICP组平均动脉压[(79.50±4.07)mmHg]明显低于非ICP组[(87.17±2.92)mmHg;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脑梗死1例。结论控制性低灌注压可减少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增加,且并不增加脑缺血发生率;ICP监测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压调控更加准确、安全,对穿刺后脑脊液的释放有安全指导作用;ICP监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CCB(硝苯地平控释片)矫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分为杓型(dipper)组(n=26)和非杓型(nondipper)组(n=60),并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测定.将60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晨起服药组(n=32)和晚上服药组(n=28),剂量30 mg,治疗6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复测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晨起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平均动脉压(MBP)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上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调整血压节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CIMT.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全球发生率最高、并发症最多、病死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递增。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工作虽然较过去已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有许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发生高血压没有及时就诊;有些是确诊了高血压没得到正规治疗;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经过治疗,但只要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有些病人根本不治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把确诊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经过正规治疗与非正规治疗或没有治疗的病人,随访4年。将两组病人并发脑血管病进行对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5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随访观察3年,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IS组,n=82)和无卒中组(NS组,n=354).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无脑卒中者的血压变化.结果 IS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百分率、与收缩压(SBP)相关各指标均显著高于NS组(P<0.01),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平均DBP、日DBP负荷显著低于NS组(P<0.01);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SBP相关各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关系,24 h平均DBP、日平均DBP、日DBP负荷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 h平均DBP、日平均DBP、日DBP负荷降低、与SBP相关各指标对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我科2006-05~2008-12对门诊1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自我监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血压自我监测对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均符合WHO/ISH 1999年高血压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男82例,女58例;35~59岁45例,≥60岁95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61例,初中30例,高中52例,大学39例;职业:农民48例,工人34例,干部58例;高血压Ⅰ级15例,Ⅱ级80例,Ⅲ级4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 43例(监测组),未进行ICP监测4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5.1%,28/43;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7/43;P<0.05)。监测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能实时动态反映ICP变化,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脱水药物时间与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CLI组)及单纯原发高血压患者(EH组)的血压,计算出AU。结果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24h收缩压AUC(24hSBP-AUC)、24h脉压AUC(24hPP-AUC)、夜间收缩压AUC(nSBP-AUC)及夜间脉压AUC(nPP-AUC)均较EH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UC增高可导致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功能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组)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8例,30例高血压病人口服氯沙坦8周,治疗前后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扩张性、Peterson's弹性系数(Ep)、β僵硬指数,比较用药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IMT和Ep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颈动脉扩张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服用氯沙坦治疗8周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颈动脉内径、IMT、Ep和β僵硬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扩张性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高血压病人早期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高血压组(A组)186例,年龄60~79岁;高龄老年高血压组(B组)160例,年龄80~99岁。分析2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h平均舒张压(24hDBP)高龄老年高血压组低于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24h动态脉压(24hAPP)分别为(62.06±11.79)和(66.73±11.45)mmHg。日间平均压(dABP)老年高血压组高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1)。24hAPP老年高血压组低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82.80%和90.63%。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24hAPP呈现增高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增龄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压的关联,以提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普遍关注。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05年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患者88例,对其血压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88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72例(占81,82%),其中1级高血压15例,2级高血压36例,3级高血压21例。该88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时测血压增高者55例(62.50%),其中血压降低者24例,血压在正常范围者9例。诊断高血压病后用药率95.83%,规律服药率30.43%,定期监测血压率16.67%,血压达标率48.61%。结论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率高,而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率低,血压达标率低,血压增高与降低均可引起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引起社会及医学界高度重视,指导患者正规治疗,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以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控制血压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研究控制血压对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病程<3h,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舌下含服卡托普利12.5~25mg,每3~4h1次,使MAP≤130mmHg并维持到病后24h,对照组不用任何降压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后15min起效,60min时MAP均降至≤130mmHg,并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治疗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8.3%,对照组2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舌下含服卡托普利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压可防止其血肿扩大,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45例高血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因素导致脑出血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压病人知识普及率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4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服药依从性差造成高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联合药物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响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病人血压波动较大致脑出血的发生,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结论提出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须做家属工作,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确保降压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缬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 11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BP和DB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SBP和DBP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低频、高频及低频与高频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1),观察组低频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压力反射敏感度均高于治疗前,静息心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压力反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抑制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