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及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之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影响,对重庆市某少年犯管教所的少年犯进行调查,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慧民 《中国校医》2002,16(5):453-454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育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同人群的父母养育方式作了较多的研究 ,已经证实父母养育方式与神经症的发病有关[1,2 ]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对河南省一组青少年进行了测查 ,以期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在河南省某初中和某高中随机抽取在校学生 2 40人 ,年龄 14~ 19岁 ,平均年龄 17岁。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试对象进行集体测查 ,所采用问卷包括 :①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莲萍  寇增强 《中国校医》2005,19(4):370-37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11.50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适应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联系程度、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教育程度等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昊  李晏  王长虹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41-134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日益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上网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但也不能忽视网络成瘾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过多使用互联网导致使用者与家人交流减少、交际范围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强〔1〕。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术趋向的人〔2〕。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促使其父母积极改变养育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进行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问卷,对汉族与蒙古族共328名大学生进测查。结果 两个民族的男性大学生比较,父亲的FF2、FF3、FF6因子上有显性差异,母亲的MF2、MF3、M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女性大学生比较,父亲的F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母亲的MF2、MF3、MF4因子上有显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母亲的MF4与父亲的FF1呈负相关,与父亲的FF2、FF5呈正相关。结论 蒙古族的父母比汉族的父母在子女教养上态度更宽容,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任培丽  蒋建平  丁杰  徐莉娟  王蘅 《职业与健康》2012,28(24):3046-304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影响的主次关系,从而指导父母的养育行为。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10篇有关精神分裂症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再分析。结果父母关心理解因子的平均效应值为负值,其他各因子的平均效应值均为正值,其中父亲拒绝否认(SMD=0.74)、惩罚严厉(SMD=0.52)、关心理解(SMD=-0.51)和母亲拒绝否认(SMD=0.50)达到中等效应。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个体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长期的负性成长环境,容易导致患者个体产生心理冲突,从而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在初中阶段出现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标志着个体心理成熟的程度,到青春期渐趋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自我意识对完善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保证。为了解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本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其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分析其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 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07例身材矮小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07例正常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身材矮小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及自我意识总分得分上均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亲的温暖和理解均与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父亲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512)、躯体外貌(r=-0.178)和合群(r=-0.321)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其合群(r=-0.212)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满足(r=0.226)呈正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235)和智力学校(r=-0.196)呈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263)和幸福满足(r=0.196)呈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与其躯体外貌(r=0.179)和幸福满足(r=0.234)呈正相关;母亲拒绝与否认与其行为(r=-0.369)、躯体外貌(r=-0.206)和焦虑(r=-0.239)因子及总分(r=-0.214)呈负相关;母亲的惩罚及严厉与其行为(r=-0.412)、躯体外貌(r=-0.261)、幸福满足(r=-0.253)及总分(r=-0.287)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智力与学校(r=0.224)呈正相关,与其焦虑(r=-0.236)呈负相关。结论 身材矮小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较正常同龄儿童低,且与其父母养育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进行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并与同龄正常青少年学生为对照 ,了解犯罪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是否存在误区。 【方法】 采用EMBU量表对 2 0 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 2 0 0名男性在校中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 【结果】 观察组中单亲家庭占 43 .4%,其父母及本人的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条件差 ,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观察组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显著减少 (P <0 .0 5 ) ,父母拒绝否定、严厉惩罚、过度保护、过度偏爱行为显著增多 (P <0 .0 1)。 【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家庭养育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减少 ,而负性情感教育增多 ,对男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应提倡正性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洪芳  麻爱华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33-134
目的 了解有无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50例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50例无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对照。结果 两者相比,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父母多表现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惩罚、严厉(P<0.05或P<0.01)。结论 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态度特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态度关系。方法采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自编大学生性态度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某高校4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和需求倾向维度得分分别为(3.41±0.87)、(3.16±0.95)、(3.84±0.84)分,明显高于女生的(2.72±0.71)、(2.83±0.94)、(3.59±0.83)分,而回避倾向维度女生得分为(2.76±0.67)分,明显高于男生的(2.37±0.83)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开放倾向得分大一和大二年级分别为(2.77±0.75)、(3.12±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乡、不同专业、父母职业、父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无明显影响(均P>0.05),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性态度有明显影响;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性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闫妍  席雪松  包琳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76-1579
目的 探讨并比较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一般调查问卷对722名蒙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EMBU中,除父母温暖理解因子外,汉族学生其余EMBU各因子分均高于蒙古族(t=-7.14~-3.03,P<0.001),蒙古族女生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高于男生(t=-4.06,P<0.001;t=-2.40~-2.21,P<0.05),汉族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5~0.76,P>0.05);在EPQ中,蒙汉族大学生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3.80,P<0.001),蒙古族女生精神质得分高于男生(t=-4.10,P<0.001),汉族女生神经质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各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大部分因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蒙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2个民族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中小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4—7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个区县抽取年龄在10~17岁的中小学生70 628人,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自编问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学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47 863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得分为(14.64±10.08)分;男生抑郁总得分高于女生(P<0.001),小学生抑郁总得分最低(P<0.001);中小学生总抑郁检出率为11.64%(5 570/47 863),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9.24%、13.52%和13.26%,男生和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2.42%和10.96%;家庭氛围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与中小学生抑郁水平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t父=–11.984 2,t母=–11.126 9,均P<0.001)。结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仅直接影响中小学生抑郁水平,还通过家庭氛围间接影响中小学生抑郁水平,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作用应从EMBU和SCL-90对842名高中学生进行了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健康调查,并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区别:父母职业好、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优于父母职业差、文化程度低者。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良的教育方式(加偏受被试、惩罚、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是促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对家长养育能力与婴幼儿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评价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育儿学校教学效果,探讨健康教育对本地区家长养育能力与婴幼儿智能的影响。方法:以参加育儿学校的176名家长及其0~3岁的婴幼儿为观察组,对家长实施为期1年的婴幼儿养育知识与行为的健康教育.同时设立对照组,以问卷形式测评家长接受儿童养育知识教育的宣教效果,并以Gesell量表得分评价健康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家长儿童养育知识与行为测评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儿童Gesell量表评分大多优于对照组儿童(P〈0.05或P〈0.01)。结论:育儿学校健康教育对家长育儿能力及婴幼儿智能发展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和大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1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特征上均存在性别差异.(2)积极养育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而消极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不良人格特质有关.(3)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有更多影响.结论父母教育方式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6月龄~4岁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现状,分析家庭养育方式对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为儿童睡眠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和国内同行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0年5-8月调查北京市海淀区1所幼儿园和1家儿童早期发育门诊236名6月龄~4岁儿童。结果在被调查的236名儿童中,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比例为57.6%,睡眠不安、节律紊乱以及异态睡眠的比例分别为47.7%、4.6%和22.3%。不同年龄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天主要看护人为儿童母亲、儿童睡觉前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发生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838和2.648)。结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发生比例较高,一些家庭养育方式可能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与罪犯人格形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162名罪犯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结果 162名罪犯年龄为19~54岁,平均(30.14±7.12)岁;罪犯组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2.54±5.41),(16.65±3.72),(8.85±3.81)分,常模组分别为(5.96±2.84),(10.63±4.44),(12.17±3.57)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罪犯组基本人格特征为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罪犯组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精神质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罪犯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儿童人格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FAP患儿和41例健康儿童,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对腹痛症状和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AP儿童具有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点。FAP症状积分与教养方式因子F1、M1值及人格因子E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教养方式因子F3、M2值及人格因子P、N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儿童FAP与人格个性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