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自愿无偿与亲友互助血小板捐献人群被淘汰的原因,探讨降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筛选不合格率的对策。方法随机对本站785例自愿无偿和137例亲友互助血小板捐献者体检及血液筛查不合格原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互助捐献者淘汰率40.14%,不合格原因依次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11.90%)、血红蛋白低/血细胞比容低(7.1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6.35%)。(2)自愿无偿捐献者淘汰率24.33%,不合格原因依次是乳糜血(8.1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7.47%)、血红蛋白低/血细胞比容低(2.14%)。结论互助血小板捐献者筛选不合格比例明显高于自愿无偿者,应针对性加强献血健康标准宣传,采取降低乳糜血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不合格情况。方法对本中心西站献血屋2009年5~12月参加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进行采前初筛检测,对于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初筛总体不合格率为22.6%,转氨酶、P lt、脂血是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应针对性的招募献血者及对献血者进行献血知识宣传从而充分利用血液资源,降低初筛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提高机采血小板合格率。方法对2016-2018年,温州地区30 7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做转氨酶(ALT),脂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乙肝梅毒(HBsAg-TP)等8项血液初筛项目调查,同时分析上述检测项目在性别,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差异。结果近3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27.67%,20.66%和16.89%,原因依次为ALT(5.71%),WBC(4.04%),脂血(3.13%),HB(2.57%),Plt(2.51%),Hct(1.58%),RBC(1.15%),HBsAg-TP(1.03%),除HB,Hct和RBC外,其它检测项目在男性中的不合格率均高于女性,初次机采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33.77%和18.65%,两者的ALT,WBC,脂血,Plt,HBsAg-TP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WBC,脂血是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主要原因,在今后的招募动员工作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男女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科学献血的指导和宣教,做好重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招募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机采血小板者初筛检测的合格率,稳定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提高再次献血成功率,为今后的机采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1-2013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 480例次血液初筛检测情况,将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者按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和乳糜血6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15.86%、14.74%、11.20%,不合格原因以转氨酶异常居首,其次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合格。男性以转氨酶不合格为主,占5.38%。女性以血细胞比容不合格为主,占6.66%。结论转氨酶、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不合格是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血细胞比容不合格是导致女性献血者暂缓献血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对2013-2015年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和非互助献血者的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同时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本市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高于非互助献血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构成比顺序分别为:抗-HCV(0.39%)、HBsAg(0.37%)、抗-HIV(0.30%)、ALT(0.12%)、TP(0.10%),且其绝大部分为初次献血者(84.98%),而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结论机采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低于非互助献血者,血液安全风险较高,不宜作为今后的招募方向,要建立低危固定的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亲友互助献血小板者与自愿无偿献血小板者的初筛不合格差异原因。方法将2种献血者采前征询、填表、查询、体检、初筛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血小板组初筛不合格率(76.19%)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组(6.5%)。结论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应为献血的主要群体,而亲友互助献血小板者可作为血源不足时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在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组不同献血人群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 187例互助献血者与25 694例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后初复检ALT、HBs Ag、TP不合格率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项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互助献血者与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 665人次互助献血者和32 108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互助组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LT不合格率互助组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BV不合格率互助组略低于自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HIV、TP不合格率互助组低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5,P<0.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要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要加强献血前筛查和管理,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汉中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的含量,建立机采血小板档案库,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机采血小板。方法将体检合格的1 086名本地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献血前的初筛实验中,按血小板计数的要求先采集其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在2h内完成血小板计数。然后统计其中有多少无偿献血者可以捐献机采血小板。结果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偏低,血小板含量大于或等于150×109/L不足调查者的一半。结论本调查对建立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库和临床用机采血小板全部来自无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飞  杨红  周樱波  刘衡 《护理学报》2010,17(7):49-51
目的分析捐献机采血小板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再次献血率。方法统计2006—2008年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共26862例次血液初筛检测情况,将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者按照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6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对初筛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捐献血小板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9.56%、9.41%、8.87%。不合格原因以转氨酶异常居首,分别为4.47%、3.73%、3.91%,主要集中在40~100U范围内;其次是血小板计数不合格,分别为2.02%、2.11%、1.73%,主要集中在〈150&#215;109/L范围;男性以转氨酶不合格为主,占男性初筛检测总例次的5.03%,而女性以血细胞压积不合格为主,占女性初筛检测总例次的3.32%。结论转氨酶和血小板计数不合格是捐献机采血小板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而红细胞压积不合格是导致女性捐献者暂缓捐血的主要原因,提示对捐献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单采血小板前的初筛指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20694人次,征询及体检不合格率为14.4%,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率为27.3%,其中血液初筛血小板(PLT)不合格率为38.2%,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为25.4%。结论为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需加强单采血小板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和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机采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感染状况,为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固定机采献血队伍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本市7 634名机采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性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各项总不合格率为ALT(0.78%)>抗-HCV (0.18%)>抗-HIV (0.09%)>HBsAg(0.05%)>抗-TP(0.01%);不同年份、性别、职业、学历献血者的ALT,不同职业献血者的HBsAg和抗-HCV,不同性别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工作人员与献血者的沟通及献血前的初筛工作,有助于降低ALT、HBsAg、抗-HCV检测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探讨互助献血的安全性。方法对杭州地区2013年4-7月5 171人次互助献血者(互助献血组)和50 227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自愿献血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互助献血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献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互助献血组的血液核酸、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自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抗-HCV、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相对风险较大,在献血前应加强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对减少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的作用。方法对荆门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41 223例次进行ALT初筛前后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ALT不合格率分别为1.8%和3.74%,明显有所降低。结论献血前的ALT初筛,可以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初次单采血小板与多次单采血小板的初筛结果,并分析原因。方法通过对173名初次单采血小板者与247名多次单采血小板者的初筛项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脂肪血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初次单采血小板者与多次单采血小板者的初筛的不合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LT、HBsAg、脂肪血、PLT的不合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BC、Hb/Hct的不合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次单采血小板暂缓者再次初筛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初次单采血小板暂缓者再次初筛的合格率。结论初次单采血小板暂缓者未得到有效的干预。加强单采血小板的宣传教育,合理干预,充分利用血液资源,建立固定的单采血小板队伍。  相似文献   

16.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为献血者的招募及血液初筛检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初筛合格者血液样本采用双人、双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初检与复检。结果 HBsAg初筛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计划献血人群、志愿献血人群、互助(应急)献血人群。血液初复检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HBsAg、梅毒抗体、抗-HIV;女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学生与军人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结论坚持HBsAg初筛并选择性进行ALT初筛,能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长寿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及血液安全提供相应资料。方法对长寿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干化学初筛之后,ALT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抗-HCV、抗-HIV、抗-TP 4项全部可疑结果占不合格结果的百分比为48.24%。结论为保证血液安全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应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及初筛工作;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及可疑献血者的归队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江门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6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6年ALT检测不合格率为1.15%,2016年ALT检测不合格率(1.04%)比2015年(1.27%)有所下降(P0.05)。50 U/LALT70 U/L占78.92%,ALT≥70U/L占15.48%。男性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1.38%)远高于女性献血者(0.46%)。25~35岁年龄组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初次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团体单位献血点和固定献血点。ALT检测不合格率并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结论加强献血服务工作人员ALT初筛操作技术培训,加强ALT初筛检测仪器的保养维护,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宣教,严格执行采血前ALT初筛检测,有助于降低ALT检测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以评价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份机采组和双份机采组,每组50名。在机采前和机采后(献血后5 min),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常规。在机采时,注意观察捐献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捐献者机采血小板成品合格率为100%,捐献者生命体征均基本平稳。采集前、后,两组捐献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后,两组捐献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均较采集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前,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后,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两组捐献者外周血中PLT的计数均高于国家标准。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方法既高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项目的分布,以及不同献血模式、不同年龄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方法对蚌埠地区2008~2010年无偿献血者中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献血模式的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军人、学生、教师的不合格率分别为4.1%、2.5%、4.5%,远低于平均不合格率5.7%;公务员、农民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和8.9%(远高于5.6%)。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献血不合格率为4.8%,专科以下的不合格率为6.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体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5.6%,与团体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不合格率(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军人、学生、教师是相对较安全的献血者;个体与团体无偿献血招募模式对血液质量安全无显著影响;ALT异常是血液检测不合格最主要的因素;文化程度较高人群的血液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