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复杂的、具有异质性、可塑性的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在启动和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它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最为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王建华  冯荣芳  吕佩源 《临床荟萃》2010,25(23):I0001-I0001
为促进行为医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促进行为医学学术交流,推进社会健康管理,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办,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学组承办的“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大会”于2010年10月15~16日在石家庄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复杂的、具有异质性、可塑性的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在启动和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它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最为深入的。APCs摄取抗原后与T细胞相互作用:一方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AS相关心血管疾病在未来数年中仍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但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传统的学说有损伤应答学说和脂质渗入学说,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免疫炎症有关。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作为树突状细胞的亚群之一,具有介导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功能,已证实参与多种感染性、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兔自体血清在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毅  雷霄  李志操  傅强  付晓华  缪绯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3941-3943
目的: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模型兔自体血清对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培养模型兔外周血源性的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加入PBS液,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加入制模前后两次提取的自体血清培养(10%),ox-LDL组加入ox-LDL(10μg/mL).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14、CD86、MHCⅡ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球囊损伤后高胆固醇饮食8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实验组自体血清共培养后的DCs表面CD86和MHCⅡ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由CD14+转化为CD14-,空白组及对照组DC表型无明显变化.且实验组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高于空白及对照组.ox-LDL组则产生和实验组同样的效应,且更加强烈.结论:通过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兔体内存在诱导DCs成熟的抗原,DCs成熟与该动物模型AS发生发展可能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在全身性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身性感染(sepsis)是危重患者重要死因之一,在美国其发病率高达240/10万人,每年因之死亡患者达21.5万[1].目前认为,全身性感染本质是失控的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紊乱与其发生密切相关[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俊  龚树生 《华西医学》2012,(1):145-147
随着神经免疫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最近研究也发现,CD4+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对面神经损伤后的面运动神经元活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其具体细胞亚群是由相关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介导的从CD4+T细胞分化来的Th2亚群。此类研究有助于指导相关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最受人瞩目的研究工作是应用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冲击致敏DC,然后将其回输或接种至荷瘤宿主,诱导DC产生抗原特异性抗肿瘤作用。随着DC对肿瘤抗原处理、递呈及识别的分子基础及DC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推动了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DC抗肿瘤疫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树突状细胞可借助其表面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对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Toll样受体是某些病原微生物借以逃逸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靶分子,本文主要探讨Toll样受体的结构及功能、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7-03期间有关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及DC-SIGN受体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文献,检索词“TLRs,DC-SIGN,antiviral immunity,HBV,HCV”,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选取树突状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和DC-SIGN及其抗感染免疫的相关文献,删除与Toll样受体或DC-SIGN抗感染免疫相关性不大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5篇相关文献,3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2篇文献中,12篇是与选取标准无关的研究,20篇属于重复研究。资料综合:目前已发现13种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其中11种表达于人类细胞。Toll样受体不同程度的表达于淋巴细胞、白细胞以及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上Toll样受体,构成一类独特的模式识别受体,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参与者,它能选择性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与成熟,产生细胞因子,引发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DC-SIGN与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之间有交叉联系,而这些交叉联系可导致免疫细胞活化或T细胞抑制。对于Toll样受体和DC-SIGN在人类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尚浅。结论:Toll样受体在一些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不仅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有力启动者,还在机体对自体和外来抗原产生耐受中起着关键作用。DCs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耐受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不同来源以及发育中处于不同阶段的DCs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所起作用不同,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竹  朱青青 《华西医学》2006,21(1):202-203
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在对抗恶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肿瘤的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生物制剂如干扰素、CD20单抗等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了肯定。近年来,随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各种与DCs相关的肿瘤疫苗(细胞类、多肽类、核酸类)也逐渐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一种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atingcell.APC),也是近几年肿瘤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其起源、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抗肿瘤免没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DC的起源DC首先由stemman于1973年从小鼠淋巴结中分离成功,它与粒细胞、臣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由于其细胞膜似树突状而得名。随后在人血液、淋巴及非淋巴器管中也发现并分离出DC,已研究表明纯化的骨髓或血液来源的CD34+细胞,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基中培养出具有许多DC/朗罕氏细胞特征的细胞,现已证实了DC来源于骨髓。在机体中…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不仅是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有力启动者,还在机体对自体和外来抗原产生耐受中起着关键作用。DCs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耐受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不同来源以及发育中处于不同阶段的DCs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所起作用不同,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了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明确了当前研究背景下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地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8-01/2004-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poptosis,athero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进行全面的检索。此外,在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查找检索词为“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0-01/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资料选择:选择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述。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的实验研究有24篇,全部纳入对检索到的研究性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了综述。资料综合:研究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某些相关基因(p53基因、bcl-2基因)、生长因子、一氧化氮、活性氧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均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凋亡的失控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中重要的独立因素,这为认识和探讨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受白色念珠菌(CD)抗原冲击后对IL-12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6小鼠骨髓制备DCs。收集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的CD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和鉴定后接种于制备好的DCs中,分2组(DCs+CD组和DCs组)进行实验,采用EUSA方法检测2组IL-12的浓度。结果DCs组的DCs有少量IL-12分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缓慢增多的趋势。培养到4h时,2组IL-1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05)。培养12、24h时,DCs+CD组分泌的IL-12浓度分别为(150.12±56.38)和(1236.24±125.33)ng·L^-1,显著高于DCs组的(93.65±29.18)和(347.56±76.54)ng·L。(t=3.978、t=32.837,均P〈0.05)。结论DCs受CD刺激后能趋于成熟,分泌IL-12增多,并可能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道持续进行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有急性加重,小气道重塑及终末气道损害是气流不可逆受限的病理机制[1].迄今对于COPD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被认为是肺部对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8+T细胞浸润为主[2],提示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均参与了COPD的发病.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已知的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联系固有免疫及特异性免疫的枢纽[1],参与并调控免疫反应在COPD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对有关文章从香烟对DC的影响及DC与COPD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在外周血中所占比例很小,其选择性地表达Toll样受体TLR7和TLR9。pDCs在接受病原体刺激后快速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产生干扰素之后,pDCs通过激活传统树突状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形成保护性免疫反应,pDCs分化成为成熟树突状细胞,pDCs抗原提呈能力能够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已经有报道表明pDCs在病毒感染和癌症中发挥作用。本文中我们综述pDCs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Janeway提出模式识别以来,TLRs作为一类重要的免疫应答参与者,日渐被人们所认知。迄今为止,已有13种TLRs被陆续发现,其在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疫苗设计、抗感染和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树突状细胞抗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成为免疫学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且唯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DC可有效地诱导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的增值和应答,促进细胞素性T淋巴细胞(eytotoxic tlymphocytes,CTL)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elp cells,Th)的生成,启动和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了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明确了当前研究背景下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地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8-01/2004-06期间的相关章,检索词为“apoptosis,atherosclerosis”,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进行全面的检索。此外,在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查找检索词为“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章,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同时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0-01/2004-08期间的相关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为“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资料选择:选择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献,对资料进行初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综述。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的实验研究有24篇,全部纳入对检索到的研究性章中相关信息进行了综述。资料综合:研究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某些相关基因(p53基因、bcl-2基因)、生长因子、一氧化氮、活性氧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均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凋亡的失控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中重要的独立因素,这为认识和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介入康复干预措施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