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 10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两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占82.26%(51/62),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与RI呈正相关.结论 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可溶性CD105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可望作为预测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易损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及外周血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8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等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ELISA法测定血清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结果 血管内超声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约占74%,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约为48%(P<0.01);严重病变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及PB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 0.05~0.01),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斑块均以偏心斑块为主,均呈现为正性重构.临界病变组进行介入治疗者共59例(74%),介入治疗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PB及RI明显大于非介入组(P<0.05~0.01).临界病变组与严重病变组CD3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界病变具有典型的易损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够指导冠脉的介入治疗.CD36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斑块血管内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入选因ACS入院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造影、对病变为临界病变,未行介入治疗者,入选后给与冠心病二级预防,入选后1个月内及入选后12个月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对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hsCRP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hsCRP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纯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病变而左主干正常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76例患者.应用IVUS测量病变部位的斑块负荷,确定斑块的性质.同时确定左主干是否存在病变,若存在病变则确定病变性质;测量左主干的管腔直径和面积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者,测量斑块负荷.结果 7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患者中IVUS显示完全正常28例,内膜增生12例,有斑块36例,发现内膜斑片2例.对于存在斑块者偏心斑块为30例,向心斑块为6例;脂质斑块25例(占69.4%),纤维斑块4例(占11.1%),钙化斑块2例(占5.6%),混合斑块5例(占13.9%).IVUS显示女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32±0.68)mm,管腔面积为(23.34±5.27)mm2,男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90±0.50)mm,管腔面积为(27.75±4.47)mm2.男女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和0.048).内膜增生者血管直径为(5.90±0.47)mm,血管面积为(27.58±4.21)mm2;存在斑块者的管腔直径为(4.39±0.54)mm,管腔面积为(17.45±5.23)mm2,血管直径为(5.99±0.67)mm,血管面积为(26.61±6.27)mm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26.17±7.87)%,斑块负荷为(34.79±9.37)%.结论 IVUS能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所无法显示的左主干病变,并且能精确地确定左主干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研究无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发生机制.方法 成功留置冠状动脉内支架,并且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再流组(12例)和正常血流组(56例),通过血管内超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斑块面积、病变长度、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结果 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为 17.7 %,两组患者的病史情况及参考段血管面积、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再流组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长,治疗前TIMI 0级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流组冠脉斑块面积、斑块体积明显增大,与正常血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0)mm2 对 (9.2±2.9)mm2,(261.4±91.8)mm3 对 (184.7±81.2)mm3,均P<0.01];无再流组以软斑块、偏心性斑块为主,同时多伴斑块破裂及血栓等,与正常血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无再流现象无明显关系.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治疗前TIMI分级、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软斑块、偏心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可能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及血浆ET和NO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3例(23/28,82.1%),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浆ET1与EEMA、RI呈正相关,NO与EEMA、RI呈负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浆ET1、NO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ET1、NO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血管内超声评估对做回旋支斑块负荷≤56%或开口管腔面积≥3.7 mm2的患者采取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其中89例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前降支开口的最小管腔直径、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旋支开口除最小管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弹力膜偏心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40例合并有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合并糖尿病组)与4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对照组),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病变血管所在位置、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混合斑块占5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0%,斑块负荷为(65.88±2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32±19.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糖尿病时患者混合斑块明显存在增多趋势(P0.05)、斑块负荷明显较高(P0.05),而软斑块与钙化斑块则与是否合并有糖尿病无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较未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混合斑块多见、斑块负荷较高,提示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 S)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UA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8±3.2)岁,冠状动脉造影(CAG)未见明显狭窄,通过IVU S检查,对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情况进行分析,再选择介入治疗与否。结果:IVU S检查共发现位于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斑块22处,其中纤维斑块6例,软斑块12例,4例钙化斑块。8例施行了支架植入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CAG未见明显狭窄的UA患者有必要进行IVU S检查,因可明确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为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于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脉病变斑块情况,探讨糖耐量减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89例l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A组)、糖耐量减低(IGT)组(B组)、糖代谢正常组(NDM)(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临界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并分析斑块性质。结果A组与B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较C组高,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别;A组与B组MLA明显〈c组,而EEM、PA和PB明显〉c组。A组与B组软斑块及血栓形成病例均较c组多见。结论在冠脉造影提示临界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合并糖尿病患者一样,冠脉病变均较严重,且斑块不稳定,故对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应及早干预,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5例(25/30,83.3%),其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Pa)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Pd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44例患者(57处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例患者CAG检查未发现冠脉狭窄,而IVUS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狭窄。CAG检测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分别为(32.52±9.85)%和(45.7±17.28)%,明显低于IVUS测得的(46.64±10.19)%和(61.53±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对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判定斑块硬斑块、软斑块。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较CAG更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血管内超声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39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为研究对象, 2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为对照组,使用血管内超声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罪犯"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管腔横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指数(RI)及偏心指数(EI)等指标,并利用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斑块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UA组和SA组患者的"罪犯"病变血管的LA、PA、P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EM、RI、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斑块中脂质、坏死组织所占比例较SA组显著增高,而SA组斑块以纤维组织多见(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斑块结构、成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变异性心绞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书芳 《临床医学》2011,31(3):37-3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变异性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我院确诊的7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Marquette Holter心电监测仪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中ST段、T波、室性早搏等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10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8例,而且阵发性ST段抬高的高度、持续时间与冠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常规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的检测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准确完整地记录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全过程,对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