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慢性咳嗽常指持续时间超过8周,胸部影像学未见异常,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刺激和非感染后短暂出现的气道高反应性所导致的咳嗽.慢性咳嗽病因较多,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应积极寻找原发病,采用针对性治疗,方可取得显著疗效.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鼻腔、鼻窦在慢性炎症状态下,炎症部位产生的分泌物经后鼻孔流入鼻咽、口咽、下咽部和下呼吸道,长期慢性刺激引起继发性炎症及相关症状,是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2.
40例鼻后滴漏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综合性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30d后有23例自我感觉有所改善,治疗60d后有29例自我感觉改善明显,治疗90d后有39例进行复诊,复诊率为97.5%。经CT复查发现有25例鼻窦黏膜增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占64.1%;有3例CT检查无明显改善,但患者自我感觉改善,占7.7%。  相似文献   

3.
鼻后滴漏综合征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本病是导致儿童慢性咳嗽较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容易被儿科和耳鼻咽喉科医生忽视,而延误治疗。为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6年收治的58例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14岁,平均6.5岁。1·2临床表现58例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咳嗽时间1~6个月,4例仅表现为咳嗽,伴鼻塞、流涕22例,夜眠张口呼吸和(或)打鼾17例,咽部异物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安鼻渊方治疗儿童鼻后滴漏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鼻后滴漏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应用新安鼻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症状积分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安鼻渊方治疗儿童鼻后滴漏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徐畅  刘文英  庄文 《华西医学》2006,21(1):162-162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少见,本院最近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9岁,因反复呕血5年多入院。患者于5年多前,在活动后自觉头晕,次日随即出现呕血。量约300—400ml。同时伴有黑便和脾大,无发热、黄疽、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入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后数年中,呕血仍反复发作,至2个多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呕血(约500ml左右)伴黑便,遂再次入院求治。入院查体时见患者呈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壁血管未见,肝未扪及,肝颈静脉汇流征(-),脾大,达肋下8cm,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6.
杨守方  魏晓琴 《新医学》2007,38(2):106-106
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duced cough,GERC)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0~68岁,中位年龄42岁,咳嗽病程2个月~3年,中位病程6.7个月.15例符合文献[1]的诊断标准,3例症状不典型者经诊断性抗反流治疗有效而确诊.18例均以咳嗽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其中15例有明显的进食时咳嗽及餐后咳嗽,并伴有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1例仅有进食时咳嗽及餐后咳嗽,无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等反流症状;2例以咳嗽为唯一症状、完全无反流症状且咳嗽与进食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儿童后鼻滴漏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7月该院在鼻内镜下诊断的48例以后鼻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而并发慢性咳嗽的鼻-鼻窦疾病患儿的诊治过程。结果该组患儿中变应性鼻炎、鼻窦炎混合感染25例(52.1%)(其中并发鼻息肉2例)、慢性鼻窦炎13例(27.1%)、慢性鼻炎8例(16.7%)、急性腺样体炎2例(4.17%)。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平均咳嗽时间达3.1个月。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35例(72.9%)咳嗽症状消失,13例(27.1%)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鼻内镜视野清晰,镜体纤细,弥补了儿童检查不配合、鼻咽部难窥视的缺点,因此,鼻内镜在儿童后鼻滴漏综合征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国智  郭坤霞  马天澜 《临床荟萃》2009,24(22):1994-1994
患者,男,43岁,因腹胀乏力4年加重并发双下肢无力1个月于2008年12月入院。患者于10年前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阳性,4年前感右上腹不适、饮食差、乏力、腹胀等症状,经腹部超声波、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长期进行保肝抗纤维化治疗,且口服阿德福韦1年3个月。曾2次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并诱发出现肝性脑病,积极有效治疗出院。2年前行脾脏切除。  相似文献   

9.
鼻后滴漏并发慢性咳嗽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朝新  甄少少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75-1677
目的:探讨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鼻后滴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而并发慢性咳嗽的鼻-鼻窦疾病病人的资料,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本组病人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平均咳嗽时间达9个月.虽然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胃检查均无明显病变,但鼻-鼻窦则均存在相关性原发疾病,包括慢性化脓性鼻窦炎36例(50.0%)、变应性鼻炎20例(27.8%)、慢性鼻炎13例(18.1%)、鼻腔乳头状瘤3例(4.2%).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48例(66.7%)咳嗽症状消失,24例(33.3%)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以鼻后滴漏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鼻-鼻窦疾病可以并发慢性咳嗽,且可以此症状为主要临床特点,却不表现典型、明确的鼻-鼻窦疾病症状.积极治疗鼻-鼻窦疾病,可以有效地消除继发性肺部症状.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男,38岁.因乏力、腹胀9个月,双下肢运动障碍15 d入院.9个月前诊断为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并行脾切除术,术后曾出现肝性脑病,经治疗好转,自服保肝药物维持.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沉重感,行走困难,呈剪刀步态,平卧时,双腿不能抬举,双下肢感觉无异常,遂来就诊.查体:体质消瘦,面部可见钞票纹,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左上腹可见一长约12 cm弧形手术瘢痕,肝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腱反亢进,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双侧提睾反射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0岁,主因腹痛、呕血、黑便1天入院。1天前患者进食生硬食物后出现上腹部钝痛,伴恶心、呕吐,开始为黄色胃内容物,后为少量咖啡色物质,非喷射性,总量约200ml,有异味,感全身发冷(未测体温),呕吐后上腹部不适好转,晚餐进食量正常,晨起大便时发现为黑便,无黏液、脓血,共2次,总量约300g,无腹痛,无头晕、胸闷及心悸,遂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30年,“颅内胶质瘤”手术史8年,“胰头癌”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半年。查体:意识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中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肝区、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指凹性水肿。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0岁.因"重症胰腺炎后1年多,反复呕血、黑便半年",于2003年4月14日入院.患者1年前,在无明确原因下出现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症胰腺炎"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但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行胰腺假性囊肿外引流术,引流5个月后拔除引流管.半年前患者突然出现呕血、解黑色大便,在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及CT检查提示胰腺囊肿复发,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行"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引流术",术后患者反复出现呕血、黑便,每次出血量>2000mL,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在我院行胃镜发现食管黏膜光滑,胃底静脉曲张,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脾脏肿大、肋下2 cm,门静脉直径约1.1 cm、血流正常,脾静脉中段受压,近端直径约1.5 cm、血流迂曲呈花色血流、未见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脊髓病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其病理变化并非原发于脊髓,而是由于肝病致自膏免疫力低下,血氨增高,造成运动皮质贝兹(Betz)细胞退变,数目减少,使皮质脊髓束系统变性,临床出现以锥体束征为主的神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其症状往往是不可逆的。早在60年代初,曾由Zieve 以“肝硬化合并纯运动型慢性痉挛性截瘫”首报2例,此后国内外虽陆续有个案报告,但为数不多,未能引起临床医学家的重视,故此类病人的误、漏诊率较高。为强化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特对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6岁,工人。因双下肢无力、进行性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8岁,22年前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在某医院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经治疗后痊愈.8年前因腹部胀满伴黑便,诊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4年前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出现昏迷,经治疗后清醒.3年前因消化道出血,再次昏迷,9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发僵感,但尚能行走.1天前无明显诱因又复出现昏迷,门诊抢救好转后而收入院.  相似文献   

15.
1病历简介男,44岁。因解暗红色稀便,于1996年10月3日急诊入院。1992年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海做胃底贲门血管断流术,脾切除术。人院体检:血压16/10kPa(1.0kPa=7.5mmHg),脉搏96次/min。贫血貌,颈部有3个蜘蛛德,肝掌。心肺体检无异常。腹平坦,上腹见一纵行手术疤痕,肝助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9.5×109/L,中性0.72,淋巴0.27,嗜伊红0.01。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肝功能检查除白蛋白轻度下降外,其它正常。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均阳性。经止血…  相似文献   

16.
郑乃彩  方渭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886-3888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在耳鼻咽喉领域中的病因分布和诊断,评价特异性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Irwin的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流程,对42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时间大于8周、胸片阴性、年龄大于14岁、不吸烟或戒烟4周以上的入选标准。结果:42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确诊39例,确诊率93%;其中鼻后滴漏综合征14例,占3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8例,占19%;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占17%;变应性咳嗽10例,占24%;3例经诊断程序检查未能明确病因。39例病因明确者经特异性治疗后,28例患者咳嗽得到临床控制,占72%,其余11例为有效,占28%,咳嗽部分缓解。结论: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是慢性咳嗽在耳鼻咽喉领域中的主要病因,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  相似文献   

17.
苏少慧  杨晶  甄承恩 《临床荟萃》2001,16(4):181-182
肝性脊髓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并发症,现将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脊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堂  张明生 《临床荟萃》1996,11(23):1058-1059
肝病患者逐渐发生进行性痉挛性截瘫称为肝性脊髓病,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系统继发症。1949年Leigh和Card首先报道,1957年Brown于尸检5例肝昏迷患者中,发现2例有脊髓侧索中度脱髓鞘。1960年Zieve等在肝硬化施行门脉-体循环吻合术1例患者发现反复发作性脑症状及隐袭性进行性截瘫,尸检结果发现主要是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病变。1963年Pantss发现病损以胸段为著,一般不超过颈段。以后陆续有同样报道。本病目前尚无统一名称,文献上称为肝硬化脊髓病、门腔脊髓病、分流性脑脊髓病、肝性脑脊髓病等。国内自1976年起始有少量报道。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脊髓病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脊髓病是由多种肝病引起的脊髓病变,多见于手术或自然形成的门体分流后,是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神经系统继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 Leight和Card最早于1994年首先报道肝性脊髓病,此后国内外相继有报道,但病例不多。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例“肝性脊髓病”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男.40岁。因乙肝标志阳性14a,双下肢无力1a,意识障碍12h入院。14a前体检发现乙肝标志阳性,肝功能正常,间断应用中西药抗病毒治疗7a。16个月前发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化验尿蛋白阳性,肝功能:ALT39U/L.AST40U/L,TBiLl7μmol/L,ALB30g/L。在多家医院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双下肢水肿时轻时重。13个月前B超发现肝硬化腹水。1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费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