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心动摇检查对平衡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心动摇检查是一种客观的、定量的、定性的平衡功能检查方法 ,可以敏感地反映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的病变。本文综述了重心动摇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衡功能重心动摇试验的临床研究赵杰韩杰雷征霖高淑敏人体对平衡功能的维持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过程,需要借助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及本体感觉系统等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目前国内对平衡功能检查、眩晕和平衡障碍的判定还局限于病史、体格检查等。平衡功能及其障碍程度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锁孔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120例颅内各部位肿瘤、血管性病变、脓肿、视神经损伤、肉芽肿等病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或夹闭。结果经锁孔手术治疗的病人仅1例死亡,绝大部分病人的术前症状与体征可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人出现颅神经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各种病变安全可靠,可明显降低对病人的医源性损伤,同时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仪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4年8月~2005年1月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接受日本Anima公司生产的EAB-100型重心动摇平衡仪康复治疗,每周训练3次,每次为15~30 min,共2周.结果治疗至第1,2周时2组重心动摇面积均在减小,治疗组重心动摇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1、2周时治疗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8.3%、96.5%,显著高于对照组67.6%、75.7%(P<0.05).结论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重心动摇平衡仪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恢复和显著改善患者急性期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性地对22例癫痫病人的EEG、BEAM、头颅CT、颅内电压电极记录对痫灶定位的作用进行对照研究,22例均经手术确定为颅内病变,并作神经病一检查均有异常表现。这些方法中,颅内电极记录是最正常的痫灶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动静脉畸形合并存在颅内动脉瘤时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天坛医院1995年-2002年之间所收治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本组20例病人诊断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其中11例表现为颅内出血:7例为动静脉畸形出血,2例为破裂动脉瘤出血,另有2例出血原因不详。临床上分为四型:(1)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主要供血动脉主干的近端;(2)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的远端;(3)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内部;(4)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无关。所有的病变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建议对这两种病变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与平衡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PD患者50例(PD组)。采用剑桥老年人精神疾病检查量表测定PD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重心平衡检查系统测试患者的平衡障碍。按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评分将PD组分为轻、中、重度3亚组,与平衡障碍数据作相关性分析。同时纳入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 P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越重、重心摆动面积越大,重心摆动面积与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曲线关系,重心摆动面积增大,单位时间轨迹长增大,PD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整合测试平均综合分重度亚组中度亚组轻度亚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感受器分析,重度、中度、轻度亚组的视觉、前庭觉平衡比率均未达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随着认知功能障碍加重其平衡障碍也显著加重,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平衡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重心平衡动摇检查的正常值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查正常人平衡能力的各项指标,以做为临床正常参考值与诊断标准。方法:使用日本阿尼玛公司生产物G-5500型重心平衡动摇仪,对140例不同年龄的正常男女进行多指标检测。结果:多数指标值在睁眼时小于闭眼,随年龄增长指标值趋小,随年龄老化指标值增大,20-29岁组指标值最小,与60-80岁组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与10-19岁组无显著差异。重心动摇的轨迹形态以球心型居首位,其次为弥漫型,再次为前后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与平衡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门诊及住院诊断明确的PD患者50例,通过剑桥老年人精神疾病检查量表测定认知功能的测定,,用日本公司生产的重心平衡检查系统测试平衡障碍的定量,综合分析数据,把认知功能分为轻、中、重度三种,对比于平衡障碍的定量测定数据以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人及PD各认知障碍程度组别患者重心摆动各参数比较结果显示,PD各认知严重程度组重心摆动面积随认知严重程度越重则增长,重心摆动面积与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曲线关系,重心摆动面积增大,单位时间轨迹长增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感觉整合测试平均综合中度重度,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感受器分析,重度、中度、轻度患者视觉、前庭觉的平衡比率均未达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随着认知功能障碍增加其平衡障碍也影响增加,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平衡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X—刀治疗颅内深部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解X-刀治疗颅内深部病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95例患有颅内深部病变的病人经X-刀治疗后4-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随访过程中症状改善率56.2%,症状稳定率88.8%,肿瘤控制率74.8%,症状性脑水肿发生率15.1%,疗效满意。结论 X-刀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对颅内深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辅助切除颅内微小占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显微镜导航系统对切除颅内微小病变,提高手术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996年10月-2000年10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手术治疗62例颅内微小病变患,其中病变位于感觉、运动、语言重要功能区23例,额叶11例,顶叶10例,颞叶9例,枕叶3例,后颅窝、丘脑各2例,鞍上和多发性占位占1例。病变直径0.5-1.8cm,<1cm55例;>1cm7例,病变均位于皮导下。施行神经外科显微镜导航手术。结果 62例(包括功能区23例)患均在神经导航系统引导下施行病灶切除手术,导航误差<2mm。术后患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导航系统可促进神经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准确指示颅内微小病变的位置和切除范围,降低手术并发症和保护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探讨椎动脉供血情况与眩晕的关系。方法眩晕病人27例,经CT排除颅内病变存在。健康对照组20例,均经检查无心脑血管疾病。利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双侧椎动脉内径、心率及相关血流参数测量,计算椎动脉血流量。结果27例眩晕病人中,有16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量较正常对照组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眩晕病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量减低有一定的关系,经彩色多普勒检测椎动脉对无颅内病变的眩晕病人病因的确定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入院诊断为鞍区肿瘤病人应用CT血管成像术前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287例诊断为鞍区肿瘤的病人给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6例,其中入院诊断为垂体瘤3例,鞍旁脑膜瘤3例,并给予血管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结果6例病人经CTA检查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个。经DSA检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6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1例病人经DSA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诊断为左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率85.7%。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用于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14.
22例多发性硬化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2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2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肢体瘫痪、锥体束征、浅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较多发;以脊髓病变为主者11例,以颅内病变为主者8例,两者共存者2例。根据本组病例资料统计,辅助检查敏感程度依次为MRI、VEP、BAEP、SEP、EEG、头颅CT、Ig指数。  相似文献   

15.
16例出血性脑梗死(HI)病人,均经二次CT或MRI检查。14例均在首次CT检查发现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二次CT或MRI检查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按部位分类以大脑中动脉区为最多(10例,)影学改变可分为血肿型(5例)及非血肿型(11例),本组中报告HI患者率较国外为低,所有病例治疗结果表明非血肿型预后较好,治疗中依其病变没情况进行分别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4年8月至1987年4月,应用CT检查颅脑损伤病人共226例,其中对150倒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连续CT扫描观察,及时发现了一些颅内迟发病变。现就颅脑损伤CT连续扫描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Innova CT在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术中对出血评价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nnova CT在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术中对出血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Innova 3100平板DSA.对24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Innova DSA检查。当血管内治疗术中怀疑病人出血时立即行DSA Innova CT检查,确定颅内是否有新的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是否有造影剂积聚在蛛网膜下腔,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Innova CT发现术中出血4例,其中3例为颅内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经抢救后2例痊愈,1例出现脑梗塞,1例死亡。术后均复查螺旋CT,与Innova CT所见相符。结论 在血管内治疗术中,对疑有颅内出血的病人在Innova3100机上立即行旋转扫描检查、计算机三维重建,确定颅内有无新鲜出血,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抢救病人。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查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之前的针对性筛选检查手段,目前备受临床医师的关注。笔采用双功能彩色超声(color duplex imaging,CD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对颅内及颅外动脉血管进行同步超声检测,以提示病变部位及程度,并了解颅内外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颅内损伤后,在治疗急性损伤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方法:在入院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病情恶化时要复查CT;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时,应在对侧钻颅探查或术后病人病情恶化时行CT检查;术后病人行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短时间内颅内压急剧升高,应及时行CT检查,及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结果:本组3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预后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存活0例,死亡15例,死亡率45. 5%。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膨出,或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恶化,或颅内压在原基础上突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应考虑迟发性血肿形成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33例自发性SAH病人进行了DSA检奄,发现颅内动脉瘤29例,对以上病例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显示100%填塞21例(72.4%).90%1.2上填塞5例(17.2%),80%~90%填塞2例(6.9%),微导管不能跟进进入动脉瘤内1例(3.4%)。结论 自发性SAH病人均应进行DSA检查而确诊颅内动脉瘤的存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小,适应症广,安全可靠,尤其对于手术夹闭困难的和危险Ⅸ域的动脉瘤,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