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将68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功能锻炼、电刺激、运动疗法等,观察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
分娩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新生儿产伤中一种常见类型,其大多由于难产处理不当或手术操作不当所致,其发病率为0.50%~0.85%[1].绝大多数臂从神经损伤患儿经保守治疗可恢复,但严重损伤者将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预防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RIBRI)是指患者的靶区域在接受常规分割或大分割放射治疗后出现的臂丛神经损伤,常见于乳腺癌、肺尖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本病潜伏期为数个月至数年,最长者可达30年,患者就诊时多已为疾病后期,预后不良。1病例报告患者女,68岁,主因"进行性左上肢无力伴肌萎缩2.5年,加重半年"于2015-11-10就诊。患者于30个月前出现左上肢上抬无力,并伴有麻木、疼痛,且进行性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损伤多是由于砸伤、绞伤、产伤、牵拉等因素所致,根据损伤轻重可以导致肢体瘫痪甚至上肢功能丧失。目前临床上存在重视手术修复,忽略术后康复的弊病,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且常常发生关节挛缩等并发症[1]。选取我院2010-02—2012-02经手术治疗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并对其采用了系统康复训练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11年来发生7例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01~2009-12发生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7例,其中头位分娩5例(产钳2例,胎头吸引2例,顺产1例),臀位2例,出肩困难4例(巨大儿3例,臀位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孕妇在分娩过程中肩难产导致产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有关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肩难产致臂丛损伤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致臂丛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 巨大产儿、过期产儿、扁平骨盆是肩难产的主要原因,要加强产前监测,掌握正确的分娩方法.结论 产前做好检查,根据胎位采取正确的分娩方法,根本上预防...  相似文献   

7.
小儿臂丛损伤,常由于产程过长和产伤所致,出现臂丛神经交配的肌肉部分或全部瘫痪[1],如不能有效对患肢进行干预治疗,会导致患肢出现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肢正常化的生长发育,直接导致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本文对3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分组训练治疗及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训练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收治的58例由于产伤所致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训练组与普通训练组各29例。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神经功能肌力评定。结果 2组肌力功能级别均有所提高,但穴位注射训练组较普通训练组疗效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训练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肌力恢复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损伤的膈神经传导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膈神经传导功能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92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膈神经诱发电位的检测,根据积水潭医院肌电图室建立的正常值将其分为传导功能正常组与传导功能异常组,比较2组膈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传导功能正常组膈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较异常组明显降低,波幅较异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膈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一种临床了解膈神经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可导致患者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部分丧失及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献[1‐4]报道,神经损伤术后恢复有赖于康复训练、年龄、损伤的性质、部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及手术操作者职称等因素,探讨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我们对我院近5a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系统回顾32例成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采用规范化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效率84.2%,采用手术为主治疗的有效率53.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多样,且疗效不一,应结合临床采用综合治疗,促进患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肌电图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产瘫患儿进行神经电图(NCV)及肌电图(EMG)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其主要支配肌肉的肌电表现,并定期进行复查。结果27例中,上干损伤9例(33.3%),上中干损伤11例(40.7%),全干损伤7例(26%),初次检查小于3月小婴儿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异常率均为100%,3~6月后复查,肌电图异常率高于神经电图。结论产瘫患儿以上干、上中干损伤占多数(74%),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在产瘫患儿不同时期的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序列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 MRI对43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及MRN序列扫描,对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MRI/MRN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N对节前神经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83.6%,准确率为80.0%。MRN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4.8%,特异度为88.1%,准确率为79.2%。结论 MRN可作为早期臂丛神经损伤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药物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37例临床及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 -0 3~ 2 0 0 0 -0 5我院门诊经治的此类患儿共 3 7例 ,均进行了神经肌电图检查 ,部分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1 临床资料 :3 7例患儿中 (男 2 0例 ,女 1 7例 ) ,年龄 3个月~ 1 2岁 ,平均 5.5岁。病程 2~ 2 5d。症状主要是与注射相关的患肢力弱 ,跛行 ,垂足 ,垂趾。体征 :患肢小腿及足有不同程度痛、温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 ,肌力减退 ,踝反射减弱 ,膝腱反射稍增强 ,病理反射 (-)。神经肌电图检查 :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 /诱发电位仪 ,参照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和潘映幅《临床诱发电位学》。正常值为本室自建。取患肢分别作感觉传导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39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对损伤部位和程度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全臂丛神经损伤52例(37.4%),临床表现为上肢不能动,肩关节不能外展和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垂腕;上中干型损伤81例(58.3%),临床表现为上肢不能抬起,肩关节不能外展和上举,前臂内旋,手能抓物;上干型损伤4例(2.9%),中下干损伤1例(0.7%),单纯下干损伤1例(0.7%).结论:肌电图检测对判断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是因为分娩过程中过度牵拉胎儿肩、颈所致[1],极大损害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我院对2012-08-2013-08期间收治的138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以及穴位注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放射线常规照射引起臂丛神经迟发反应已有报道,而医用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束局部照射产生急性臂丛神经损伤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1985年一次因操作不慎所致高能电子束过量照射引起臂丛神经损伤共8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情况采取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1a,平均随访9个月,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及正中神经损伤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22例患者3个月后骨折均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所有患者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均有缓解,总有效率为95.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者应早期手术解剖复位骨折,解除神经压迫同时探查修复神经,为神经的恢复创造条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临床诊治.方法 2008-02~2011-01收治下腰椎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2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拍X线片证实骨折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0.5%,全部病例术中均无脊髓神经加重损伤,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0.5 d,随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