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采用葡萄球菌A蛋白柱进行体外免疫吸附治疗,已用于产生抗体或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血液系统疾患,并初步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该疗法在血液系统疾患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林伟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3,(4)
新近有人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柱治疗血小板<100 000/μl的ITP,目的是去除病人血浆中的IgG和含IgG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初步的研究主要用于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病人,免疫吸附治疗在减少CIC和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加第二抗体(在体外它可中和自身抗体活性)的水平和使血小板计数正常方面发挥作用。作者总结了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柱治疗难治的ITP的体会。病人和方法72例病人中男27例、女45例。这些病人用皮质类固醇和脾切除无效,或在>6个月的期间内至少对两种治疗无效,血小板<50 000/μl,无其他引起血小板低的病因如脾大、感染、用药或肿瘤等,骨髓活检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是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技术,是指以抗原-抗体或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固相载体相结合制成吸附柱,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血中致病物质,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近年来多种不同的免疫吸附柱被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救治,其中以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i protein A,SPA)IA最为常用,本文将对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环孢素A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是近年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主要是用于再障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其用于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国内少见有报道。为了进一步观察CsA对本病的疗效,本文收集了我院1990年1月~1998年9月确诊的17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分析、讨论。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17例,系住院确诊经标准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冲击,丹那唑、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半年无效的患者,其中8… 相似文献
6.
纯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完全缺乏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其他血细胞成分很少累及。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伴有其他细胞系轻度异常,大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障碍较少见,这些异常可能是骨髓增生异常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的一个前驱表现。获得性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某些病毒如微小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等感染;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 相似文献
7.
虽然已经证明单独应用钙拮抗剂或β阻滞剂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效,但有些病人仍有症状.对这些病人用β阻滞剂加硝酸酯类或β阻滞剂加钙拮抗剂联合治疗有效.最近,对联合应用β阻滞剂和硝酸酯类治疗仍然有症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再加用钙拮抗剂巳取得了较好疗效。因此,在β阻滞剂加硝酸酯类或β阻滞剂加钙拮抗剂治疗不佳的病人可以选用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8.
[英 ]/PohlC…∥Lancet 1 999,3 5 3( 91 65 ) 1 678~1 679 免疫介导性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药物反应 ,具有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活化 (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特点 ,通常发生于肝素给药后 5~ 1 5天。偶有报告经血清学证实的HIT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但其发生率、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不清楚。为此 ,作者进行一项回顾性研究。方法 复习波恩大学医院输血科 1 989~1 998年记录。免疫介导性HIT诊断根据临床标准 (如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 >5 0 % ) ,并经肝素诱导抗体体外试验阳性结果证实。结果 1 0 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外周血小板计数相关(r分别为0.423、0.396、0.297,P〈0.05);76例患者标本中有22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7(个/4.5cm^2),占20%;巨核细胞成熟障碍29例,占38%。结论: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凋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T(CD3^ )、B(CD19^ )淋巴细胞及血小板Fas蛋白与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前T淋巴细胞的Fas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者,Fas-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B淋巴细胞的Fas和Fas-L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者T淋巴细胞的Fas蛋白表达上调和Fas-L蛋白表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血小板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者血小板Fas和Fas-L蛋白表达无显著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未治疗的ITP患者体内大量表达Fas-L蛋白的T淋巴细胞与高表达的Fas蛋白的血小板结合后,T淋巴细胞强发挥细胞毒作用,杀伤血小板;另外,血小板同时高表达Fas和Fas-L蛋白,血小板通过cis途径凋亡而减少。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可通过下调血小板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而阻止血小板cis凋亡,下调T淋巴细胞Fas-L蛋白的表达,减少T淋巴细胞对血小板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佘妙容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5)
最近的研究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有关。本文调查研究了 3 0例ITP病人Hp感染情况及根除Hp的疗效。方法 ITP病人 3 0例 ,男 1 3例 ,女 1 7例 ,中位年龄 50 3岁。治疗方法 :除 1例病人外 ,于根除Hp前 1个月均停止所有免疫抑制治疗 ,用阿莫西林 1 0 0 0mg,每天 2次 ,克拉霉素 2 50mg,每天 3次 ,泮托拉唑 40mg,每天 2次 ,共 7天。治疗结束 4周后行尿素呼气试验检查 ,测定Hp根治率 ,每 2周监测 1次血小板计数 ,并分别于第 3、第 6月作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 8 3 3 ( 6~ 1 2 )个… 相似文献
12.
血浆疗法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文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6):572-575
1966年血浆疗法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治疗之前TTP患者死亡率>90%,自1991年始血浆置换治疗(plasma exchange,PE)成为TTP的首选治疗后,死亡率减至10%~20%[1,2].本文简要综述血浆疗法治疗TTP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吸附(immunoadsoption,IA)是一种血液净化的新技术,通过特异性吸附剂,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地清除循环中的致病介质,对某些活动期的免疫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观察免疫吸附治疗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血液学杂志》2020,(5)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以及各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分析TPO,HPA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究TPO及HPA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关系,从而初步分析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30例(SLE合并组),单纯SLE患者22例(SLE组),健康对照者18例(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TPO、HPA含量,应用免疫比浊方法检测SLE合并组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补体C3,补体C4实验室指标,沉降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电阻法检测血小板值,分析TPO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PO含量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A阳性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LE合并组中,TPO与CRP(r=0.387,P=0.035)、血沉(r=0.669,P=0.001)呈正相关;与C3(r=-0.397,P=0.030)、C4(r=-0.462,P=0.010)呈负相关;与RF、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中TPO含量明显升高,而HPA则无差异,TPO可能在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作用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志强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1)
Ozsoylu 等人曾于1990年10月27日在 Lancet杂志第1078页上介绍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疗法(MDMP)。自他首次倡用 MDMP 于儿童时期的 ITP 后,我们曾 相似文献
16.
林伟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8,(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通常是由 IgG 型扰血小板抗体引起的。ITP 患者血小板表面的 IgG 一般是增高的,其水平随血小板数目变化而变化。许多慢性 ITP 使用炔羟雄烯唑(danazol)和长春花碱治疗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从认识到AchRab在MG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后,以直接清除MG患者血中的致病抗体为目的的血液净化治疗受到重视并得到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康维强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3,(7)
为了检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是否可通过负荷试验诱发血小板活性的变化而改变血小板对前列环素(PGI_2)的敏感性。作者对心绞痛病人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进行踏车运动负荷试验。方法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采血,检测血浆血栓索 B_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并作血小板凝集试验,确定 PGI_2的 相似文献
19.
我科曾用环孢素A(CSA)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32岁,因牙龈、皮肤出血和月经增多2月余,于1988年10月入院。查血小板(plt)25×10~9/L。骨髓象:巨核细胞全片13只,未见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产板巨)。PAIgG66.1ng/10~7plt。ANA(—),dsDNA(—)。诊断ITP,用泼尼松(pred)和达那唑(DNZ)治疗,出血症状好转,plt未上升。后因丙氨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和抗TPO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纳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50例和SLE血小板正常患者43例,同期选择基线资料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7人。采用ELISA法测定受检者血清TPO水平和抗TPO抗体滴度,评估TPO在SLE患者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同时评估受检者血清TPO水平和抗TPO抗体滴度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关系。采用MMT法测定抗TPO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巨核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受检者血清TPO质量浓度分别为(63. 7±20. 6)、(98. 5±28. 7)和(80. 0±24. 8) pg/ml,SLE血小板正常组患者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3、0. 002)。正常对照组、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血清抗TPO抗体滴度分别为0. 476±0. 165、0. 679±0. 300和0. 763±0. 348,SLE血小板正常组和SLE伴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抗TPO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0. 007)。SLE伴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清抗TPO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r=-0. 268,P=0. 048),与血清TPO水平无线性相关(r=0. 133,P=0. 393)。SLE伴血小板减少组和SLE血小板正常组受检者血清抗TPO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 0%(16/50)和25. 6%(11/43),SLE伴血小板减少组与SLE血小板正常组患者血清抗TPO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62,P=0. 497)。MTT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抗TPO抗体滴度增加,TPO诱导的巨核细胞的增生活力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结论 SLE患者血清可检测出抗TPO抗体,在TPO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抗TPO抗体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增生而在SLE伴发血小板减少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