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氟氢菲(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PFPh,又名Vitreon)液本,以其比重大、表面张力大、屈光系数与玻璃体极为接近,不溶于水和血液,光学透明,易注入和取出等特性倍受关注。是一种新近被有关专家关注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液体操作工具和短期眼内填充物,属于过氟化碳液体家族中的一种。现就Vitreon的特性、术中应用以及术后眼内填充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Vitreon眼内短期填充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过氟氢菲(Perfluoroperhydrophenanthrene,PFPh.又名Vitreon)液体作为眼内短期填充物在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方法:分析6例(6只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Virteon眼内填充,裂孔周边部的激光光凝等手术治疗。Vitreon眼内填充4周后行取出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中,所有患眼视网膜均解剖复位成功。术后4周取出Vitreon,所有患眼视网膜均保持解剖复位。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Vitreon眼内填充期间,产生的并发症包括Vitreon进前房(2例)、晶状体后囊下沉着物形成(3例)、高眼压(2例)、葡萄膜炎(2例)等。其中1例高眼压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Vitreon能引起房水结晶样改变和小梁网变性。取出Vitreon后,以上部分并发症可获得好转或消除。结论:Vitreon眼内短期填充能提高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视网膜复位的成功率,但填充4周会产生一定的并发症。其临床应用应慎重考虑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评估Vitreon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安全性.方法 24只(24眼)兔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切割组(8只)、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8只)、对照玻璃体切割组(4只)及对照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组(4只),手术采用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经玻璃体切割及晶状体玻璃体切割分别填充Vitreon,术后观察1周、2周、4周、8周后,行房角光镜及视网膜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光镜示Vjtreon填充眼术后2周出现房角及虹膜基质慢性炎症,术后2个月房角基本消失.下方视网膜术后1周神经纤维层可见大量空泡,术后1个月见视网膜表面机化膜及吞噬细胞;2个月视网膜变薄,以核层及光感细胞层为著.电镜示术后2用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外节膜盘;2个月外节膜盘大部溶解、破碎.结论 Vitreon注入玻璃体腔后短期内出现视网膜病理改变,不宜作为眼内长期填充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房维持器灌注在对选择的病例行外伤性白内障摘出联合眼内异物摘出的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6例(36眼)眼球穿孔伤合并白内障及眼内异物,排除术前已诊断合并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眼内炎者。白内障摘出术中在前房维持器液体灌注下行白内障皮质清除,然后继续应用前房维持器行眼内液体灌注,联合20G玻璃体手术摘出眼后段异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始终应用前房维持器行眼内液体灌注。结果36例眼内异物均成功摘出。术后视力提高者36例,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34例(94%)。无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1例视网膜脱离,经巩膜扣带术视网膜复位。结论经前房维持器灌注可代替经巩膜切口灌注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摘出联合眼内异物摘出的玻璃体手术中,提供了另一种眼内液体灌注方式,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氟化碳液体 (LiquidPerfluorocarbon ,LPFC)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4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 ,应用LPFC压平视网膜 ,翻转巨大视网膜裂孔的后瓣 ,在过氟化碳液体下进行膜剥离、眼内光凝或电凝。然后用硅油或气体置换LPFC ,同时配合常规的视网膜复位手术。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 ;1只眼剥膜时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 ;4只眼术后有LPFC眼内残留 ;2只眼因术后视网膜增殖 ,部分视网膜再脱离。结论 :LPFC作为“液体操作工具”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 ,起暂时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有利于膜剥离等眼内操作 ,简化手术操作 ,减少术中损伤 ,是比较理想的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6.
超声乳化术是目前比较适合玻璃体切除术后需白内障手术者的手术方式,由于切口小、密闭性好,可较好地克服术中的低眼压问题。但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由于其瞳孔不易散开、晶状体悬韧带不健全、晶状体后囊撕裂、晶状体虹膜隔的活动度增大、玻璃体缺如引起眼内液体动力学的变化等因素造成了手术并发症的增加。尤其是玻璃体切除术后伴有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因其前房深、核硬度大、  相似文献   

7.
眼科界近百年来,曾为治疗玻璃体混浊及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辅助方法,试行过多种液体、气体及胶体,用作玻璃体抽吸术或置换术。虽然有过成功证例报导,但至今在置换材料的性能与眼内相容性上,尚待继续深入研究,以求筛选出结构、性能上近于人眼玻璃体的适宜材料。目前以医用高分子物质制成具粘  相似文献   

8.
过氟化碳玻璃体替代物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氟化碳是烃类中的氢被氟取代的一类化合物。无色,无毒,不溶于水,化学和生物性质不活泼。含4个以下碳原子的过氟化碳常温下为气体,注入眼内后可膨胀和保留较长时间,能有效顶塞视网膜裂孔。含6个以上碳的过氟化碳为液体,粘度低,比重大于水,表面张力低。虽然长期保留眼内可乳化和出现光感受器毒性,但上述特性很适于作为玻璃体手术中的“液体操作”工具,近年已推广应用。对5碳过氟化物尚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过氟化碳液体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王丽丽朱赛林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外科手术氟碳化合物/治疗应用过氟化碳液,是一种高碳液态氟化物,具有高比重,疏水性好,粘度低,表面张力大,填塞力强等独有的理化特性,被临床用作玻璃体手术中的“液体操作”工具[1]。...  相似文献   

10.
目前普遍认为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及玻璃体切割术是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是一种白色非水溶性糖皮质激素,Payman等将其用于玻璃体切割术中,发现其能染色玻璃体。我们在化脓性眼内炎进行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TA染色残留的少量脓液,有利于更彻底地清除脓液,降低眼内炎的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液体后在前房中残留的小滴长期影响。方法 观察组有9例(9只眼),均为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在前房内残留全氟萘烷液体的患者。手术方法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技术,包括三通道睫状体平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膜剥离、全氟萘烷液体使用、眼内激光、硅油-全氟萘烷液体变换或气体-全氟萘烷液体交换。平均随访10.3mo。结果 9例患者术后前房中发现全氟萘烷液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1-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给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并对其手术疗效、视力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6~24mo,11例患者玻璃体腔均无再次出血,视网膜大动脉瘤周边血管闭塞,瘤体萎缩、瘢痕化;术后视力0.05~0.4,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2眼术后眼压一过性升高,局部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对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L  Li YH  Lu XL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7):480-482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的玻璃体手术一般较为复杂,尤其是对于那些瞳孔无法充分散大,或合并有糖尿病性白内障或人工晶状体眼的患者。此类患者手术时行周边部玻璃体切除及眼内、外激光治疗均很困难,手术期间过分的周边顶压常导致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压不稳定、眼内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周边部玻璃体清除不彻底和未能实行有效的激光光凝术往往会导致术后反应重、反复玻璃体出血及虹膜红变等。内窥镜在眼部手术中的应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此,笔者对13例(21只眼)PDR患者进行了内窥镜下玻璃体手术及眼内激光光凝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内炎是一种对眼产生严重损害的疾病,治疗效果较差。近年来玻璃体切割术的应用,提高了其治愈率,本文就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机理、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复杂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步骤中,如果需要过氟化碳液体辅助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一般在过氟化碳液体下进行;如果术中不需要过氟化碳液体,则行完全的气液交换之后,在气体下行眼内光凝。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气下行眼内光凝存在一些问题:1激光能量损失较多,所需激光能量较大;2气体下视网膜成像变小,清晰度较差,对于激光反应的辨识存在一定的困难;3气体下容易遗漏视网膜的微小病灶,造成光凝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碳液化(Liquid perfluorocarbon,LPFC)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LPFC在玻璃体切除术中打开视网膜漏斗、翻转视网膜巨大裂孔的后瓣、稳定视网膜后剥除视网膜前膜及眼内激光等,对4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结论 LPFC作为“流动的液体操作工具”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手术中可改善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脱离中病变严重、常规治疗很困难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D3级伴严重前部玻璃体增殖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t994年7月~1995年12月我中心用巩膜冷凝、环扎、硅胶外加压,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分离、切除,视网膜松解性切开、切除,过氟化碳液体注入,眼内外排液及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综合治疗PVR-D3级伴严重前部PVR患者14例14只眼的临床及随访结果。 结果:14只眼中,10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3只眼次全复位,1只眼失败。术后视力除未成功者外,其余均有所提高,视力达0.02或以上者9只眼。 结论:运用各种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辅以过氟化碳液体及硅油眼内填充等全面积极地治疗,可使部分严重、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得以治愈,恢复有用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79-180)  相似文献   

18.
Louise  C.  Moorhead  Thomas  W.  Gardner  H.  Michael  Lambert  Ronan  E.  O'  Malley  Arthur  W.  Willis  Louis  S.  Meharg  William  D.  Moorhead  王婷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6,18(3):146-154
目的:直接测量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眼内压(IOP)的动态变化.确定灌注管通路上一次性压力感受器间接测量术中动态眼内压方法的准确性。 方法:本研究是包含10位玻切患者的实验临床型研究。在导管传感器的近压力感受器末端安装固定铆.将其固定于附加睫状体平坦部切口.并置入玻璃体直接测量眼压。一次性的血压传感器被安置于灌注管道通路上并间接测量眼内压。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气液交换和气体灌注等不同步骤中,内置压力传感器和惹注管道通路上一次性血压感受器同时记录眼内压。 结果:玻切术中直接眼内压变化范围0-120mmHg。在液体灌注过程中.根据灌注管道通路上的压力感受器计算的间接眼内压.与前者高度一致。 结论:闭合式玻切手术可引起眼内压的巨大波动。液体灌注过程中插入式压力传感器可准确测量眼内压。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除治疗在眼后段异物摘出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在眼后段眼内异物摘出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48例(48眼)运用常规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出、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眼内注入C3F8、眼内硅油充填及晶状体超声乳化等多联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均一次成功摘出异物,有视网膜脱离者均在术中复位。38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后段眼内异物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有直观、准确、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出眼内炎的分级标准,探讨其在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采取标准三切口闭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内炎患者。手术中特别注意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改变,做为评判眼内炎的标准。结果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内炎患者38眼。Ⅰ级眼内炎5眼。Ⅱ级眼内炎8眼。Ⅲ级眼内炎24眼。Ⅳ级眼内炎1眼。手术治疗眼内炎38眼,一次手术成功率84.2%,其中Ⅰ、Ⅱ级眼内炎一次手术成功率92.3%,Ⅲ级眼内炎一次手术成功率83.3%。最终眼球保留者占89.5%。结论根据玻璃体切除术中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改变做为评判眼内炎的分级标准是客观、直接、可行的方法,眼内炎的分级标准对手术治疗眼内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