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培培  许元宝  余维  朱猛  夏玉环 《安徽医学》2015,36(10):1276-1278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组建品管圈,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的原因,拟定和实施改善措施。结果排药差错由活动前平均每日1.47次降低到活动后的0.71次,达标率113%。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排药差错,提高了排药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将品管圈活动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降低内部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对病人用药安全性进行提升。方法:将品管圈组建起来,以PDCA循环原理为依据,提出并解决问题。结果:内部差错率由活动前每月35件降低至活动后每月15件。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使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内部差错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对全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静脉用药调配中心~([1])(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是指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机构。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1年4月建立PIVAS以来,目前已开展26个病区的静脉用药调配,每天调配约3000袋输液。如何完善静脉药物调配质量体系控制,降低工作差错,是静脉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降低PIVAS(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排药差错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PIVAS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2017年3月—2018年3月PIVAS作为研究组(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排药差错发生率、管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能力。结果:研究组排药差错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 <0.05)。研究组管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能力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P <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PIVAS排药差错发生率,提高工作质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质量持续改进对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的成效,保障患者输液安全。方法 归纳分析本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生的差错件数,质量持续改进前后的对比。 结果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措施,PIVAS药物调配过程中的差错率由2015年的0.028%改善至2016年的0.012%,差错降幅57.4%。 结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加强管理等防范措施,有效降低差错发生,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形成适合各中心医院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成果,从而达到降低药房调配差错率,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经过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等品管活动步骤,对比活动前、后处方调配差错率,计算改善幅度。结果药房调配差错率从8.37‰下降到4.51‰。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了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摆药差错率方面的作用。方法:2014年5月-11月,我科制定了特色型品管圈活动,投入到临床应用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圈员,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取100名护士参与活动,对开展活动前后护士摆药情况进行统计,将未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的统计结果称为对照组;将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后的统计结果称为观察组,记录活动前后护士的摆药情况,分析品管圈活动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观察组护士无形成果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重要临床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护士摆药内差错率,深受医生和患者好评和认可,建议将品管圈活动在药品管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本院门诊西药房发药差错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改进。分析造成发药差错的各种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评价有形成果(发药差错率)和无形成果(圈能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西药房的发药差错率显著降低,由改善前的6‰下降到改善后的1.9‰,圈员在发掘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本院门诊西药房发药差错率是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药品调配内差,分析导致调配内差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内差件数由活动前的52件/周降至22.5件/周,下降56.73%;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凝聚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内差,提升门诊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于2017年1月起进行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此前后一年工作人员未发生变化,对比前后半年差错率。结果:在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率为0.004%,远低于实施前的0.018%,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药物配制差错率,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的医务人员和2400例药方进行研究,对照组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的30例医务人员和1200例药方,实施常规管理方式;观察组为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的30例医务人员(与对照组为相同医务人员)和1200例药方,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方式.比较两组配药情况、配药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管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配药量多于对照组,审方时间、配药时间和配药后送至科室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配药质量和管理质量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可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药质量,减少药物配制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目视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未实施目视管理时作为对照组,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实施目视管理后作为观察组,查看质控记录;比较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实行目视管理前后的质量控制情况,比较质量控制的各项指标变化,计算差错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管理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观察组工作的差错率为3.45e-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5e-5%,说明目视管理发挥了显著作用,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实施目视管理,可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减少质量受损事件的发生,促进调配中心的高效化运行,在静脉用药中保持简洁化管理,使药品的去向能够实现可视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麻醉品管理差错率的工作方法。方法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将品管圈培训模式纳入到医院麻醉药品管理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活动开展各个活动。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后,处方书写开具错误由原有的256件下降到40件,使用数量不符合出错率由原来的14件下降到2件。实施前后,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麻醉药品管理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升药剂科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能力,降低麻醉药品发错概率,促使门诊药房服务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给药缺陷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计划拟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与标准化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运用品管圈前后静脉给药缺陷发生率.结果静脉给药缺陷率由活动前的16.67%降至活动后的8.0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静脉给药缺陷率,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中应用的效果及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PDCA的品管手法及各种品管工具,对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头脑风暴,对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中心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从6.13%降至2.4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危重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在可留置时间内非计划性拔管效果显著,降低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意外管率,规范了操作流程,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比PIVAS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前(管理前组)与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管理模式后(管理后组)的不合理医嘱审出率、摆药差错率、配置差错率、复核包装差错率的情况。结果管理后组的不合理医嘱审出率高于管理前组,摆药差错率、配置差错率、复核包装差错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对PIVAS进行管理,可有效减少工作流程中各种差错的发生率,提高各环节质量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