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SCI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1].而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可造成患者反复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 ,最终导致肾衰竭 ,肾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2].以往SCI患者膀胱的管理主要是留置尿管 ,引流尿液. 目前 ,间歇性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 IC)已是SCI患者进行膀胱护理最安全的方法 ,也是世界公认的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55)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如上尿路损害及肾衰竭等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间歇性导尿及相关的膀胱康复训练,患者的尿储留及尿失禁明显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觥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及对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留置导尿,观察组选择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尿潴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平衡膀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潴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膀胱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伴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路感染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惠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指导间歇性导尿,治疗前后对比残余尿量.结果 经过间歇性导尿后,患者形成反射性膀胱,残余尿量少于100ml.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愈后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开展的一项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董杏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45-284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加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Ⅰ级的比率显著提高,而为Ⅲ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应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目前SCI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SCI并发的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而尿失禁、长期留置导尿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做好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功能,选择恰当的排尿方式,改善排尿症状,减少残余尿和防止尿路感染是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CIC)时的困难度与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和心理脆弱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调查问卷、间歇性导尿困难度问卷(ICDQ)、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表(NBSS)和心理脆弱性量表(MVQ)对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10例SCI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0例SCI患者ICDQ平均得分为(39.60±9.94)分,NBSS平均得分为(41.30±11.25)分,MVQ平均得分为(54.80±12.49)分。SCI患者ICDQ总分与NBSS得分呈正相关(r=0.560,P<0.001),ICDQ总分与MVQ得分也呈正相关(r=0.238,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BSS得分、MVQ得分和实施CIC时长是SCI患者实施CIC难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SCI患者ICDQ总分与NBSS得分和MVQ得分呈正相关,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心理脆弱性和实施CIC时长是影响SCI患者CIC困难程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神经源膀胱患者通过评估膀胱功能、制定饮水计划、实施间歇性导尿,动态调整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等促进膀胱功能康复。结果:膀胱容量接近正常19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残余尿量大于100ml3例,继续实施间导,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积水及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护理中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19)
综述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现状,内容包括时机选择、指征选择、材料选择、方法选择、对患者尿液细菌监测影响、患者自行应用、临床护理中应用、依从性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39)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100例患者进行1-3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其中76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发生尿路感染8例。结论膀胱功能训练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轻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