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经止痛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予以温经止痛汤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轻度患者有效率92.3%;中度患者有效率91.7%;重度患者有效率80.0%;平均有效率88.6%;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温经止痛汤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对不同单穴进行热敏灸来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即刻止痛效应,探讨其对原发性痛经止痛时效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分别选取关元、三阴交和十七椎在痛经发作时进行单穴单次热敏灸治疗,并观察其在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及治疗完成后3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止痛疗效.结果:(1)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20 min时,三阴交、关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VAS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段伴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min、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伴随症状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完成后3 h时止痛疗效比较:三阴交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关元组、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交穴为热敏灸治疗PD(寒凝血瘀型)即刻止痛的首选腧穴.热敏灸单穴治疗PD疗效显著,但选取不同的有效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其止痛时效和临床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舒经止痛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布洛芬组、舒经止痛颗粒高、中、低浓度组,除空白组外复制的寒凝血瘀型大鼠痛经模型,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的扭体次数,模型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药物,给药两小时后取各组大鼠子宫制成组织匀浆,检测Ca~(2+)、PGE_2及氧自由基,观察舒经止痛颗粒对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结果舒经止痛颗粒明显减少模型动物的扭体次数,降低组织匀浆中Ca~(2+)、PGE_2及氧自由基含量。结论舒经止痛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中药,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法治疗,以温经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对照组40例用消炎痛治疗.结果 两组远期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7.56%,两组远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泽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3,(34):4606-4607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组30例,寒凝血瘀型组25例,湿热瘀阻型组23例和气血虚弱型组20例,分别观察4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后的止痛效果。结果气滞血瘀型组止痛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分别与寒凝血瘀型组、湿热瘀阻型组及气血虚弱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寒凝血瘀型组与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湿热瘀阻型组和气血虚弱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各型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对气滞血瘀型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施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方法 :以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灸AM组、艾灸PM组各40例。AM组治疗时间为8:00-11:00,PM组治疗时间为13:00-16:00,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析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经期PFG_(2α)检测及痛经症状评分。结果 :AM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50%、92.50%,明显高于PM组患者27.50%、82.50%(P0.05)。结论 :上午施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即时止痛的效果.方法将本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穴组和多穴组,单穴组在疼经时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穴足三里、三阴胶、中极,中医寒凝瘀血型可配加关元、气海、肾俞,气滞血瘀型可配加地机、太冲穴.单穴组在痛经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每天1次,1个月经期连续冶疗3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多穴组于经前5—7天开始针灸,每日一次,连续5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痛经程度比效,单穴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多穴组减轻,P<0.01.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单穴组总有效率98.93%,多穴组总有效率89.13%,单穴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穴组,P<0.01.结论对原发性疼经患者在痛经发作时针刺十七穴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不用选择多穴.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穴位优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香桂胶囊治疗4型原发性痛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组。气滞血瘀型组30例,寒凝血瘀型组25例,湿热瘀阻型组23例和气血虚弱型组20例,分别观察4组采用香桂胶囊治疗后的止痛效果。结果:1.气滞血瘀型组:口服香桂胶囊第1天止痛8例,第2天止痛13例,第3天止痛5例,第4天即止痛3例,总有效率96.67%;2.寒凝血瘀型组:口服香桂胶囊第1天止痛5例,第2天止痛10例,第3天止痛5例,第4天即止痛3例,总有效率92.00%;3.湿热瘀阻型组23例:口服香桂胶囊第1天止痛2例,第2天止痛5例,第3天止痛3例,第4天即止痛2例,总有效率52.17%;4.气血虚弱型组20例:口服香桂胶囊第1天止痛1例,第2天止痛3例,第3天止痛3例,第4天即止痛4例,总有效率55.00%;气滞血瘀型组与寒凝血瘀型组止痛效果分别与湿热瘀阻型组及气血虚弱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香桂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和寒凝血瘀型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以下称单纯艾灸法)进行干预,每个月经周期施灸7次,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部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隔药灸组与单纯艾灸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药灸组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隔药灸组和单纯艾灸组有效率分别为9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7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44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比较针刺前和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的变化。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明显的即刻止痛效应,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单穴(十七椎穴)组85例,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针刺组87例,观察针刺疼痛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单穴组及多穴组VAS读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VAS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及多穴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有镇痛效应;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147例,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的使用、生活质量各领域指标的变化。结果 (1)治愈11例,好转55例,未愈8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44. 89%;(2)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小腹冷痛、经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证候总分较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显著降低(P 0. 05),面色青白与治疗2个月经周期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1个月后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经色黯而有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证候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5),经量少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 0. 05)。(3)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VAS、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止痛药物使用率显著降低(P 0. 01)。(4)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PD患者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0. 01)。结论艾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明显改善PD患者寒凝血瘀症候表现、痛经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止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病例38例,均为寒凝血瘀型痛经,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38例,痊愈20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1%。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导师辨证求因,运用经前温补肾阳、经期祛瘀止痛、经后益气调经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痛经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精神及心理健康,且痛经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机理主要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并将其分为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常见,故本文将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辨证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妇科门诊60例痛经患者,经四诊合参,辨证为寒凝血瘀型后,以中药少腹逐瘀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标本兼治,达到消除与缓解疼痛的效果。结果 60例患者,治愈34例(56.67%),好转23例(38.33%),无效3例(5.00%),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田七止痛胶囊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25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田七止痛胶囊及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血PGF2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血PGF2α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田七止痛胶囊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安全性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郭景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26-126
目的:观察针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采用针药并治的方法,针灸遵调补冲任、温经散寒为宗旨,配合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主方少腹逐瘀汤。结果:总有效率为97.2%。结论:此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痛经是指妇女经行前后或恰逢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根据是否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功能性痛经即指原发性痛经。该病好发于女子月经初潮后1~2年,以伴随着月经而发生的周期性痉挛性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汗出乏力、失眠、情绪异常等症状[1]。我国女性痛经概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且有逐年上升之势[2]。痛经患者以寒凝血瘀证多见[3],故本研究旨在观察祛瘀止痛合剂联合温经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95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留针30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3个月经周期每个周期针刺5 min后患者疼痛程度开始明显降低;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累积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