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处理,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及植皮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创面清洁时间与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对于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32例患者均随机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患者中筛选而出,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处理,研究组采取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经治疗之后,研究组(26.3±10.1)cm2患者创伤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42.6±14.8)cm2,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3.6165,P0.05);研究组(13.9±6.8)d创面清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4.7±8.3)d,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4.0215,P0.05);研究组(93.75%)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其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上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治疗的可靠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在四肢创伤复杂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28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与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创伤面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创伤面积均较治疗前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感染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有效改善创伤面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患者,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换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感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患者(80.56%),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感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三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四肢创伤复杂创面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换药方式,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能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彭铁钢 《当代医学》2014,(23):77-7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湖南省祁东县人民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4)。对照组创面清创后传统创面换药,实验组创面清创后负压封闭引流。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感染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1.82±4.5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19±6.71)d,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空封闭和引流在四肢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创伤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各50例.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创面清洁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观察组创...  相似文献   

8.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封闭负脏引流(VSD)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四肢创伤合并局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VSD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均经积极的全身抗炎处理,术前创面彻底清创,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后均给予对症抗生素和维生素等静脉输入治疗,记录治疗后创面面积变化、换药次数、移植皮后的临床疗效;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创而达到清沽时间和换药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湿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创伤性骨折创面软组织损伤对促进创面愈合及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100例研究对象,均为创伤性骨折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50例行传统局部换药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50例行VSD治疗的患者列为研...  相似文献   

10.
尤福萍 《微创医学》2009,4(3):319-320
四肢重度创伤造成大面积皮肤或软组织缺损、骨和肌腱外露合并感染,甚至坏死.为了有效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生长,及时修复缺损组织,防止坏疽、骨髓炎的发生,我科自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四肢创伤、感染性软组织缺损5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易德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68-169
目的探讨分析40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06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慢性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式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换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清洁程度、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使用次数、换药次数以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创面患者采用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2.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最佳条件.方法 本组21例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结果 21例患者创面经持续负压引流后,更换创面引流装置最少1次,最多4次,创面新鲜后,行自体皮植皮术或皮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对四肢软组织严重挤压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2例GustiloⅢ型软组织挤压伤患者,根据清创术后选择VSD引流或常规换药治疗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清创术后安装VSD装置,对照组根据伤口情况每日换药1~2次。术后对患者行积极的全身治疗,并于术后48 h检测患者血浆白细胞(WBC)计数,血清钾离子(K+)、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尿蛋白情况。观察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统计患者病死率。在患者出院时统计患者伤口闭合时间、血液净化次数、住院时间及截肢率等预后指标。结果观察组WBC[(13.25±3.16)×109/L]、K+[(5.04±1.07)mmol/L]、Scr [(163.43±53.27)μmol/L]、BUN [(6.92±2.61)mmol/L]、尿蛋白评分[(2.09±0.83)分]均优于对照组[WBC:(18.63±4.58)×109/L,K+:(5.93±1.42)mmol/L,Scr:(334.56±109.82)μmol/L,BUN:(10.35±3.48)mmol/L,尿蛋白评分:(2.67±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AKF、SIRS、脓毒症、MODS并发症的发生率±次为42.9豫、60.0豫、48.6豫、11.4豫,低于对照组(70.4豫、85.2豫、77.8豫、33.3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闭合时间[(14.26±4.32)d]、血液净化次数[(6.28±3.69)次]、住院时间[(27.38±6.75)d]均较对照组[伤口闭合时间院(19.73±5.47)d,血液净化次数:(8.74±4.23)次,住院时间:(35.49±10.18)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截肢率比较(2.86%、11.1%比5.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软组织损伤后局部有害物质的吸收,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韦建勋  李荣祝  陈峰  尹东  梁斌  孙可 《广西医学》2011,33(3):302-304
目的 观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病人分为VSD组61例,常规换药组52例,观察两组病人换药次数、换药至二期创面修复时间、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病人住院时间,评估疗效.结果 VSD组换药次数为(2.5±1.3)次、换药至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为(8.4±2.5)d、创面细...  相似文献   

15.
16.
四肢复杂创面的修复是整形外科的常见难题,创面通常面积较大、污染严重,常伴有骨质、肌腱及神经外露,一期无法封闭创面。传统的治疗是经过多次清创、换药,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二期利用皮瓣或植皮覆盖创面。在治疗的过程中,创面感染率高、换药痛苦及住院时间长等,给治疗增加了困  相似文献   

17.
陈江  池达智  罗晶  黄东平 《重庆医学》2012,41(26):2755-2757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42例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患者行手术清创,采用持续VSD敷料覆盖创面,5~7d拆除敷料。必要时再次行VSD治疗,Ⅱ期植皮。结果 30例患者VSD 1次治疗后Ⅱ期植皮或皮瓣转移成活,12例患者VSD 2次治疗后Ⅱ期植皮全部成活。结论 VSD治疗能促进创面的肉芽生长、控制创面感染、有效临时覆盖深部组织,给创面的最终关闭提供良好条件,是一种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创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治疗四肢创伤患者应用VSD负压引流手术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创伤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应用VSD负压引流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植皮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出现率、植皮成活率以及创面愈合率进行对比。结果在植皮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出现率、植皮成活率以及创面愈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四肢创伤中应用VSD负压引流手术具有显著的效果,植皮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创面愈合率、植皮成活率更高,感染出现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四肢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四肢创伤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清创引流,观察组患者采用VSD负压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且植皮所需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四肢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VSD负压引流术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志钢 《基层医学论坛》2021,(22):3201-3202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30例)和负引组(26例).常规组予常规换药治疗,负引组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观察2组创面愈合速度,并对比创面换药、感染等情况.结果 负引组创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