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翠群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64)
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162例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通过筛查诊断94例患者并发症心力衰竭,将其作为实验组,68例患者未并发心力衰竭,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及死亡原因进行探讨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院死亡率(19.15%)显著高于对照组(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未能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再灌注,未及时服用药。结论临床上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对心肌再灌注,能够显著缩小心肌坏死范围并提升坏死心肌存活率,对患者心脏功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巍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7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治疗的死亡率和临床预后情况。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0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这300例患者均分为心力衰竭组(n=150)和非心力衰竭组(n=150)进行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的死亡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11.3%)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1.3%);室性心律失常率(12.7%)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2.7%);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14.7%)明显高于非心理衰竭组患者(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寻找最优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减少预后不良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9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心源性病死率.结果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48.8%.结论 AMI后合并心力衰竭者,心功能差,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住院心源性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及心功能减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脉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结果和直接PCI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衰竭者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比例高.心功能减低组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治疗者比例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降低是导致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越多,年龄大,且未能接受介入检查和治疗患者易发生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降低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吐尔逊姑丽阿布力米提 《中国乡村医生》2013,15(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合理用药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人性化护理措施.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U =4.966,P<0.05).护理后治疗组的SDS与SAS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重表现,病情变化快,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救效果,改善预后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老年患者55例。结果:本组55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4.55%,并可显著提高心功能。结论:采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43例,救治成功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救治成功35例,救治成功率为77.78%,两组比较,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x2=6.15,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优质的护理,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赢得医疗市场,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2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组)63例,观察组(循证护理组)64例,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存活率为93.8%、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1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循证护理方法由于其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能够显著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患者(本院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发病48h内给予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有2例观察组患者因心衰加重而暂时停用倍他乐克,未出现1例患者因心动过缓而停用倍他乐克。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心衰加重率偏低。治疗前,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患者采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疗效,降低总死亡率,提高用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8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3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患者均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这种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林晖榕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3):242-243
国内外研究表明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年龄更早 ,程度更重 ,分布更广 ,致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 ,其临床表现、预后亦不同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者。本文结合我院 1990~ 1998年 113例 AMI患者就其预后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3例 AMI患者均为具备下列条件中二项以上者 :1严重而持久的心绞痛发作或以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为发病时的主要表现者。2系列心电图检查显示有 AMI的典型改变及演变过程者。 3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意义,其分折预后.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组36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29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心房颤动组心力衰竭发生率(27.8%比11.6 %)及病死率(33.3%比12.4%)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冠状动脉的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心房颤动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5),心房颤动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差.但采用常规治疗及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4小时内的心率、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结果 ;心房颤动组在24h后的心率、疗效、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方面均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疗效较好,心房颤动的转复较快,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及发生率。方法对1996~2002年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1%(28/307),其中合并糖尿病占35.7%,房性心律失常占38.6%,而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组分别占15.4%、18.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糖尿病、房性心律失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探讨临床应对策略。方法取糖尿病56例和非糖尿病87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预后。结果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高于非DM组,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结论糖尿病伴发AMI具有起病急、胸痛不典型、易发生心力衰竭、多部位梗死等特点,应加强观察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冯雁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8
<正>我们通过对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探讨AMI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入我院AMI 240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的时间为发病后3h~14d,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DM组 ( 2 3例 )合并AMI和无DM的AMI组 ( 4 0例 )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DM组血糖 11.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6.0mmol/L(P <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 64 5 .7IU/L明显低于对照组 12 82 .8IU /L(P <0 .0 5 ) ;DM组并发症发生率高心衰 3 4.8% ,对照组 12 .5 % (P <0 .0 5 ) ,病死率是对照组的 2 .6倍。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对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心律失常等发生率高,且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提示:要加强糖尿病的防治,以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明确认为是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并窦性停搏。本文对Q波型心肌梗死中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药物治疗反应,临床估计病情及预后。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自1992-08~1998-06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Q波型心肌梗死166例,选出其中并发心脏骤停1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0土13岁。发病至八院时间平均12.6h,住院平均4周。1.2方法。病人入监护病房后,心电监护,每天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至少1次18导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AMI合并AF的临床及预后观察,探讨AMI并发AF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35例AMI合并AF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心衰发作及死亡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且AF早发亚组下壁心肌梗死增多,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心肌梗死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的AF发作对评价心脏状态和预后是一个有意义的参数.在AMI发病早期应及早进行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预后,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