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者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练习,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屈膝肌PT、深膝肌PT、FMA分数显著较好(P<0.05),两组MAS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可起到提升肌力,改善膝关节屈伸肌肌群水平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角速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 为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精准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者3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5例,选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在30°/s、90°/s、180°/s角速度下以最大力量行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对比两组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情况下峰力矩(PT)及其总功(TW) 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侧膝关节的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膝关节屈伸肌群PT、TW在不同角速度下与对照组同侧膝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30°/s与90°/s、180°/s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膝关节(患侧)屈伸肌群PT在90°/s与180°/s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速等速肌力测试更能客观精准地检测出徒手肌力测试所不能分辨的肌力变化指标,利用等速肌力慢速测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运动相关肌群进行动态肌力测试是一项可行的方法,有助于膝关节肌肉运动能力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中应用。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20例)在等速基础上配合蜡疗外敷患肢。记录60°/s角速度下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和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瘫痪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瘫痪肢体训练前应用蜡疗,能有效改善瘫痪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耐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脑卒中患者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以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有氧运动,试验组增加有氧运动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峰力矩(PT)、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耐力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膝伸展PT、膝屈曲PT、膝屈伸ER、FMA-LE、6MW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周的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及耐力,与单一的有氧运动对比效果更显著,建议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应辅以等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6.
李豪  黄臻△  杨文  钟陶 《广东医学》2023,44(1):79-83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后7、15 d比较患者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和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2)与治疗7 d后相比,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加快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进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杜燕  陈雪梅  李丽 《吉林医学》2022,(3):800-802
目的:通过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观察其对偏瘫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阻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流限制;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的下肢部分(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患者屈髋与伸膝肌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屈髋与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限制联合抗阻训练更能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肌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明伟 《求医问药》2014,(17):264-265
目的 :探讨用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17例患者,观察组有35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使用平衡训练仪进行训练,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训练。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经过训练,观察组患者的运动积分平均为64.82±14.27分,对照组患者的运动积分平均为48.37±12.76分。观察组患者的运动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的效果显著,可提高其下肢功能恢复的程度。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稳定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指导,自行训练。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训练,每周进行3次,30 min/次,5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于训练前及训练10周后分别通过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L-ROM、L-FORCE和L-STIFF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及肌张力评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Lokomat组与对照组训练前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0周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肌张力评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okomat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并降低肌张力,进一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首次发病的60例单侧偏瘫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功能(肌力、肌张力、运动模式、负重情况等)实际情况,接受不同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对照组按常规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治疗前后4周随访,观察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4周后,其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肌张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和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训练4周后,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步行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1.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8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屈伸肌力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对步行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经颅磁刺激模式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高频重复经颅磁治疗(rTMS)组(常规康复治疗+10 Hz rTMS)、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治疗(iTBS)组(常规康复治疗+iTBS),1次/d、6 d/周、持续3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及其比值(F/E),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下肢伸膝肌群痉挛情况,采用磁刺激仪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MAS评分、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TMS组和iTBS组患者患侧下肢膝关节屈伸肌PT、F/E、FMA-LE评分、BBS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坚持易筋经锻炼,共8周;对照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测定两组膝关节角速度为60°/s、120°/s、180°/s时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和屈膝肌与伸膝肌比值(H/Q)的变化。结果:在不同角速度时,治疗组治疗后屈伸肌群的PT、TW、AP或H/Q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功法易筋经能提高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膝关节伸肌群肌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表面肌电联合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的作用.方法 16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16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采用表面肌电测试训练系统联合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等速被动运动时腓肠肌表面肌电的动态测试.惠者痉挛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1+级,设定踝关节被动运动时测试角速度分别为10°/s、30°/s,每一角速度下重复关节屈伸动作5次,组间休息1 min.分别测定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过程中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IMS)、峰阻矩(PT)和峰阻矩/体重比(PT/BW),并进行重复测试,二次测试间休息3min.结果 前后两次测试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速度为分别10°/s、30°/s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MS、PT,、PT/BW指标,除30°/s时的RMS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10°/s、30°/s两种角速度下观察组间及对照组间比较,除对照组组间PT.、PT/BW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数据各组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表面肌电、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有良好的信度,稳定性较好,可联合应用作为评定肌痉挛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纽同时接受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次IsoMed2000型等速装置下肢肌力测试,主要观察指标为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总做功量、力矩加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下肢肌力的改善,等速肌力训练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更加明显的改善患者下肢肌力。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腕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估分析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脑卒中慢性期手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进行头针运动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腕部屈伸肌群峰力矩(PT)、最大总用功(TW)、平均功率(AP)及手部运动力指数(MI)。结果治疗前2组腕部屈伸肌群PT、TW、AP及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PT、TW、AP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前2组手部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手部MI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头针运动疗法能改善老年脑卒中病人腕部屈伸肌的肌力及手的运动能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中肌群的等速力学特征。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针刺膝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AKS评分、峰力矩(PT)和平均功率(AP)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及膝部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均明显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Lysholm评分、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稳定性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下楼能力评分、膝关节屈伸肌群PT、AP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膝三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显效性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可靠地得到反映,等速肌力测试评定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力水平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左侧膝关节)分为电针组、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每组各36例。1个疗程为6次,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治疗后对LKSS总评分、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要优于电针组(P0.01),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能有效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脑卒中患者2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观察组(1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促通技术运用、运动再学习等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膝关节0°~15°范围内屈伸的控制训练。训练频率1次/d,30~40 min/次,训练时间为8周。于训练前以及训练8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指标评测。包括5次坐立试验(FTSST)、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结果:对照组FTSST、10 MWS、下肢伸膝肌群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BS、TGA、下肢伸膝肌群肌力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结论: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加强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降低患者的跌倒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