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辉 《中外医疗》2014,(12):127-128
目的:探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抗病毒抗纤维化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乙肝病毒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变化。结果治疗后除ALB指标水平上升外,T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及HA、PCIII、LN等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 (1)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肝癌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6月至2018年0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T、TT、aPTT、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bg、ALB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孕妇和胎儿状况良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2):1705-170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TACE治疗一周后,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APTT、PT及FIB)、肝功能(TBIL、DBIL、IBIL、ALB及ALT)及肝纤维指标(LN、HA、PⅢP及ⅣC)等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APTT、PT水平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与观察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TBIL、DBIL、IBIL、ALT水平均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TBIL、DBIL、IBIL、ALT水平均显著高于、AL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LN、HA、PⅢP及Ⅳ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LN、HA、PⅢP及ⅣC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化疗药物及栓塞治疗过程可损伤患者的肝细胞,对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方法 对在本院住院治疗,合并低蛋白血症的16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ALB<35g/L,ALB<30g/L,ALB<25g/L)分为轻、中、重3组为病例组.采用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设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216例为对照组.结果 4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升高的程度对照组与轻、中、重度低蛋白血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4组患者的血清ALB水平与其肝功能ALT、AST、TBIL升高的程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978,-0.970,-0.980;P分别为0.022,0.030,0.020,P均<0.05).但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时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在抗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药物性肝损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治疗1b型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1b型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索菲布韦治疗。比较两组病毒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AST、ALT、ALB、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6周、12周后的病毒应答率分别为80.00%、100%、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84.44%、9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AST、ALT、ALB、TBIL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与干扰素治疗1b型丙肝可有效抑制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营养干预为基础的多种措施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为临床肝性脑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肝营养素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口服液联合思联康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护肝、对症支持等治疗。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肝性脑病复发的次数及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ST、ALT、TBIL均有下降,ALB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ST、ALT下降(P0.05),TBIL及AL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6个月内出现肝性脑病复发分别为43次及7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营养不良率分别为85.00%及45.00%(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90.00%及7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营养干预为基础的多种措施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效果显著,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97-9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62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间为2014年1月~2016年7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抗结核初治方案,此外,观察组使用恩替卡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HBV-DNA水平。结果肝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ALB、AL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ALT、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水平:治疗后两组HBV-DNA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建议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环磷酰胺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因环磷酰胺治疗导致肝损伤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对照组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恢复正常,两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肝肿大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血清AL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ALT、AL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清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4.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环磷酰胺所致肝损伤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汤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抗病毒、护肝、抗肝纤维化、纠正低蛋白血症、利尿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重用白术的健脾利湿汤口服,2组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治疗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LT,AST,TBIL显著降低,ALB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利湿汤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尤其是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者)临床疗效较好,适宜在基层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滋病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方法选取我市定点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艾滋病疫情系统数据下载,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存在奈韦拉平(NVP)为标准,研究艾滋病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NPV组T BIL、DBIL水平相较于非NPV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非NVP组ALT、LDH、AST、m-AST水平相较于NPV组有明显升高的趋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N VP组中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黄疸2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率为10.0%;非N VP组中血清转氨酶升高2例、黄疸2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率为14.0%;组间计算χ2值为6.254,P值为0.009,非NVP组显著高于NV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 VP相较于EF V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存在一定的肝脏毒性,加强对ALT、LDH、AST、m-AST、TBIL、DBIL指标的检测观察,能够准确判断用药时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分析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处于代偿期,26例处于失代偿期,为两者提供利巴韦林与周派罗欣联合抗病毒治疗,前者剂量分别为600-1000mg/天、135-180μg/周,后者剂量分别为600-800mg/天、135μg/周,并随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分别在12、24周时对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药物反应开展统计与分析。结果:与开展药物治疗之前相比,在治疗12周,患者临床疗效不显著(AST、TBIL、ALT及HCV RNA),P0.05;在治疗24周,患者AST、TBIL、ALT及HCV RNA指标呈现明显改善,P0.05。结论:根据丙肝肝硬化患者情况提供利巴韦林与周派罗欣联合抗病毒治疗,并有针对性的调节使用剂量对于改善患者肝脏功能,抑制病毒复制,从而缓解纤维化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五苓丙肝散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慢性丙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治疗组41例,对照组皮下注射PEGα-2b,同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五苓丙肝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毒应答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38/41),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2)治疗组患者的病毒应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AST及TBIL水平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4+/CD8+、IgA、Ig M及Ig G水平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A、Ig G及Ig M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诺丁汉健康量表,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各维度(精力、疼痛、情感、睡眠、社会生活与躯体活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五苓丙肝散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脾养肝方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小肝癌(简称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小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保肝、抗炎、抗病毒和抗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行RFA干预治疗,中药组给予RFA联合益脾养肝方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4 d后,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5.5%(21/22),对照组为70.0%(14/20),中药组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 d后,2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略高于中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3 d后明显下降(P0.05),且中药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3 d后,2组患者的ALT、AST、TBIL、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ALT、AST、TBIL、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3 d后明显下降(P0.05),ALB水平均较治疗3 d后明显升高(P0.05),且中药组对ALT、AST、TBIL、TNF-α、hs-CRP水平的下降作用及对ALB水平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14 d后,2组患者的AFP、GP73、AFU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中药组对GP73、AFU水平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益脾养肝方联合RFA治疗小肝癌,能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炎症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夏俊 《四川医学》2013,34(1):132-134
目的 探讨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B 水平显著上升,TBIL、AST、AL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B、TBIL、AST、A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6.7%(23/30),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CH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字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字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对比甘草酸二铵胶囊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甲亢性肝损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5例甲亢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使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治疗的同时,观察组42例加用甘草酸二胺胶囊,对照组43例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AL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TBIL、ALP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甘草酸二铵胶囊能有效治疗甲亢性肝损伤,且疗效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片。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1):1481-1484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联合抗氧化疗法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损伤及纤维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118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0例、接受抗病毒药物联合抗氧化疗法的观察组5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中SOD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AOPPs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的含量低于对照组,ALB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HA、Ⅳ-C、PCⅢ、LN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联合抗氧化疗法可显著减轻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以此保护肝功能保护并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乙肝抗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肝抗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乙肝抗纤丸3 g口服,3次/d,治疗168 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类护保药物对症治疗168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68 d两组患者肝功能(ALT、TBIL、ALB)、血清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变化.结果:治疗组ALB水平的变化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转(P<0.05).结论:乙肝抗纤丸可提高血清ALB,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AL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ST、ALT、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及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Ⅳ-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GGT、TBIL、HA、LN、PⅢP、Ⅳ-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能够显著改善ALD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