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男性与女性发生ADR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40~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小,60岁以上发生ADR的比例相对最大,各个年龄段发生ADR的比例存在差异(P0.05);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最高,1代ADR最低(P0.05)。皮肤损伤(25.0%)和消化系统(36.1%)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高达61.1%。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可缓解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要严格药物配伍禁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结果:在这4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37.5%),有12例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5.0%)。结论: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减少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10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更改治疗方案为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头孢菌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中,>60岁的患者占比47.71%(52/10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3.94%(37/109)、44.04%(48/109),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的治疗方案由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改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独用药后,可见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及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要把握其适应证、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禁忌证等,并考虑年龄等因素对用药的影响,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处理,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多种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以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多种西药而引发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对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肾功能损害及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相对较低。联合用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多种西药联用后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以预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对策。方法将我院近几年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类,将给予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54例患者作为讨论组;分析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详细情况,并对应急措施进行讨论。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77%,讨论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讨论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可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由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低于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使用,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96例患者中过敏反应11例(11.4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例(17.71%),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6例(16.67%),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3例(13.5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5例(15.63%),二重感染19例(19.79%),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5例(5.21%)。结论:正确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类型。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分布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结果年龄65岁患者占有率与年龄15岁、年龄15~40岁、年龄41~65岁患者占有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较高,P0.05。消化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类型存在关联,临床需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80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使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观察组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各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应对药物给患者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计7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导致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年龄较大、饮食不规律、过敏体质、存在过敏史、用药之后饮酒、情绪不稳定等都会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其中存在过敏史、过敏体质、用药后饮酒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恶心、心律失常、皮疹、哮喘、腹泻等。结论临床中为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同时掌握各种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和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根据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些患者临床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原因,提供针对性的处理方式。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西药联合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非联合使用要高,主要的不良反应症状就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和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能够为临床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均发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225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统计,并作针对性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反应、肾功能衰竭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225例患者联合用药前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用药后(P0.05);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联合用药不当、使用方法错误、用药过量及其他原因;225例患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包括56.44%为联合用药不当,23.56%为使用方法错误,4.00%为用药过量,16.00%为其他原因。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为青霉素类药物的取代药物,现已被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而且可以获得较明显的抗菌效果及抑菌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以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从而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因此,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药物联合使用是否适当,用药剂量是否准确无误,用药方法是否准确无误,从而有助于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张楠 《大家健康》2016,(5):130-131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和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根据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些患者临床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原因,提供针对性的处理方式.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西药联合使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非联合使用要高,主要的不良反应症状就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和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能够为临床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对策。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不良反应、诱因以及针对不良反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出现过敏的患者最多,可达30.0%。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诱因主要有酗酒与饮食不当等,因药物用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医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疾病情况、生理、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法以及用量。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饮食以及其他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二联组(18例)和三联组(18例),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为二联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及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为三联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三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二联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三联用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二联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朱美华 《中外医疗》2013,(32):18-19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使用对策,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参考依据。方法整合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该院内科共收治75例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结果该组75例患者中有1例因出现戒酒硫样反应而导致死亡,74例患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P〈0.05)。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禁忌证的基础上,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同时制定有效性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以防止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刘光杰 《吉林医学》2015,(6):1101-110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时均出现不良反应,研究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结果:通过对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与治疗前相比,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有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此外还会发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使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现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间68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对造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结论:6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与消化系统反应等;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个体体质、用药期间饮酒、年龄因素、饮食因素及合并用药等。结论:在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需对其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进行充分的了解熟悉,增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将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王风萍 《大家健康》2017,(11):11-12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讨论其预防方法.方法:选择该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合患者具体病例讨论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饮食习惯、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过敏史以及患者的情绪因素,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就有密切关系.300例患者中有234例为过敏反应,占总比例的78%;有42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占比例为14%;其他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包括泌尿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占总比例的8%,有24例患者.结论:根据头孢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风险判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在治疗前准备合理的应急措施,也能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由统计分析得知,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中皮肤、消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过敏反应、重要脏器损害发生较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联合使用较易导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会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范工作,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肺结核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平均分作甲组、乙组,每组40例。甲组采取常规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配合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治疗有效率是95.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5.0%,明显优于甲组的80.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积极采取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该疗法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