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手法整复治疗B型和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山西省朔州市人民医院1994年1月至2004年7月AO分类为B型和C型的4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按AO内固定原则并根据桡骨的解剖外形,使用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采用手法整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从影像学、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随访9个月~2年,参照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手术组优良率为86.3%,非手术组优良率为37%;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分,手术组优良率为77.3%,非手术组优良率为40.7%。结论:手术治疗B型和C型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恢复桡骨远端解剖形态,有利于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非手术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9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3例(手术组)、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44例(非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1.1)周,非手术组为(6.0±0.8)周,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的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测定值优于非手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6.2%与非手术组患者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TA分级相当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但是远期恢复效果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其中接受非手术疗法治疗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63%)、治疗前Cooney评分和治疗6个月后Cooney评分与对照组(18.60%)相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时Coon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手术疗法相比,手术疗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不仅安全性及预后效果良好,且早期恢复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早期的腕关节功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0例。结果:非手术组优良率83.3%,手术组优良率97.5%。结论:对于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方法,不论哪种方式,均以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桡骨长度,恢复桡骨的掌倾角、尺偏角为目的,尽早功能锻炼,提高腕关节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5.
苏列   《中国医学工程》2012,(7):151+153-151,153
目的对比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非手术组42例,手术组3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评价的优良率分别为89.19%和85.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腕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手术与否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对于康复后腕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推荐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舞钢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非手术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尺骨移位。结果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尺骨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远期效果相近,对于中老年患者或稳定性骨折患者可考虑行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63-365
目的:分析研究选择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38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26例,术后均进行系统康复和功能训练。随访时间6~12月,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及优良率。结果:手术组26例,优14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4.6%;非手术组38例,优13例,良10例,中9例,差6例,优良率60.5%;两组优良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平均值手术组为4.014,非手术组11.47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老年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保守方法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5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26例,保守治疗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后获得12个月~18个月随访,手术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略好于保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腕关节功能恢复基本相当,但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风险较大,患者治疗费用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采用切开复位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术区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6~24个月随访,2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轻度复位丢失,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总体优良率87.0%。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外固定均是可采取的手术方法,早期功能康复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每组81例。非手术组采用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4.63±8.43)、(15.13±4.31);治疗后分别为(7.97±2.71)、(21.17±2.84);非手术组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4.52±7.94)、(15.47±4.09);治疗后分别为(6.12±1.82)、(18.26±2.33);治疗前2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均有所改善,且手术组改善情况要优于非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1%,非手术组为86.4%,2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4,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上,手术治疗方式能够较好的解剖复位,但在术后手腕功能的恢复上,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尺偏角和掌倾角大于对照组,桡骨高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对照组为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与保守治疗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后患者腕关节恢复情况更优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保守与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用闭合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研究组患者经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降低其疼痛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角、掌倾角和尺偏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刘光永 《中外医疗》2016,(16):80-81
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54,采用非手术治疗)和试验组(n=54,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6.3%,对照组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值得临床选择和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石膏及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照患者骨折情况及治疗意愿分为石膏组和手术组各30例,石膏组采用石膏外固定,手术组采用手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组患者复位效果优良率及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石膏外固定相比,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效果更显著,患者复位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均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方法:于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内接收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选取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手术治疗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手术治疗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比2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确切,极大的促进了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了疼痛程度,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腕关节功能与复位程度的关系,确定治疗方案。方法对86例65岁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和非手术组(局麻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定期摄片检查,于术后一年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挠骨长度及腕关节活动范围,并按肩臂手残障DASH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二组效果。结果术后一年随访,影像学评价: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挠骨长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腕关节DASH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复位程度虽不如手术治疗,但腕关节功能与手术治疗基本相同,仍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法治疗的5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同时采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2组病人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的尺偏角丢失角度、掌倾角丢失角度、桡骨长度短缩长度比较,P>0. 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 29% (50/56);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 00% (45/50);2组比较,P>0. 05.结论:采用改良夹板外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相当,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有效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不同类型钢板的治疗价值。方法:根据钢板类型的不同,把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为35例,A组所用内固定材料为锁定钢板,B组所用内固定材料为普通T型钢板,观察两组患者复位、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优良率为91.4%,并发症发生率为8.6%,B组优良率为77.1%,并发症发生率为22.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便于骨折复位的保持,可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A(n=35)、B(n=38)2组。A组通过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方案进行保守治疗,B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比对2组患者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记录其治疗后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治疗满意度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患者术后恢复期短、疼痛指数较低、腕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患者减轻痛苦、改善预后质量,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