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D-二聚体定量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将5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列为我院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观察组。同期另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就两组对象的临床检验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数值比较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确,确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阳性率比较上,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对比差异明确,急性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其余血栓性疾病更高,确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且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选择1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应用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探讨不同对象的D-二聚体定量差异。结果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脑梗死、肺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定量均显著超过体检者与其他疾病组患者,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 D-二聚体定量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显著,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以及疗效监测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1].其水平增高可反映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为了研究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我们对366例有关患者进行了D-二聚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联合应用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1年住院患者60例,基础疾病为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均为发病初期;另选择同时期门诊患者30例,基础疾病为非血栓性疾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和FDPs浓度,观察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D-二聚体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93.3%、86.7%和3.3%;FDPs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40.0%;D-二聚体和FDP s联合检测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和3.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与D-二聚体、FDPs单独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和FDPs联合检测较二者单独检测意义更大,能够明显的避免漏检及假阳性结果的产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为临床提供阳性数据及排除阴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董青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9):916-9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乳胶凝集法)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二聚体含量试剂盒,分别对正常人与患者标本进行快速定性及半定量检测。结果正常人几乎均为阴性,1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25例脑梗死,1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3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肺栓塞均为阳性,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结果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肺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否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肿瘤科住院的5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VTE分为有VTE组与无VTE组,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结果:有VTE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无VT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诊断VTE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佳诊断界值为2.955 m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合并血栓性疾病中具有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的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确诊或疑似血栓性疾病1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免疫比浊法与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并分析。结果:取cutoff值为0.50mg/L时,结果显示免疫比浊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假阴性率分别为76.47%、81.48%、83.87%、73.33%、23.52%,胶体金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假阴性率分别88.24%、85.19%、88.24%、85.19%、7.46%。免疫比浊法与胶体金法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免疫比浊法的假阴性率明显高于胶体金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实验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7):620-62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的CVST患者28例,所有患者给予抗凝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D-D水平变化。结果 28例患者抗凝治疗14 d后,静脉窦完全再通6例(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18例(部分再通组),未再通4例(未再通组),再通率为85.71%(24/28)。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组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清D-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未再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第8、14天,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组患者血清D-D水平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CVST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清D-D水平显著降低提示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预后良好。D-D可作为CVST患者疗效评价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京丹 《当代医学》2009,15(24):23-24
D-二聚体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正常人血浆中基本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增高表明血浆发生凝固反应,纤溶系统被激活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结果:急性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5),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密切相关,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追踪的一项有用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参考国内外关于D-二聚体的有关文献资料,并综述之。结果:D-二聚体在DIC、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尤其是伴有微血栓形成时,其检测值增高。结论:D-二聚体应用于DIC诊断,在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甚至精神性疾病的诊治判定方面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应用Latex法和ELISA法可以检测血浆、血清和尿液中的D-二聚体浓度。它为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本文就D-二聚体的生成,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疾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邢振华,李卫,沈红卫,孔庆兰,毕春霞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重要成分。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血栓前体蛋白与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后测定血中血栓前体蛋白(TPP)与D-二聚体(D-Dimer)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NS病随机分治疗组12例,予低分子肝素钙、潘生丁、速尿抗凝利尿治疗.对照组12例用潘生丁、速尿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检测血浆中TPP与D-Dimer的水平变化及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中TPP与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治疗组抗凝利尿治疗4周后二项指标水平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蛋白轻度增加,血脂稍有减低.两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浆中TPP与D-D水平能较好的反映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及抗凝治疗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8例4组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原发性肝癌组D-二聚体水平(0.295±0.052,0.311±0.049,0.433±0.038,0.307±0.06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21±0.025)(P<0.01),并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和肝硬化代偿期组比较亦显著增高(P<0.01)。结论:肝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且随肝脏功能状态的恶化而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因腹痛为主诉住院治疗的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腹痛病因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1)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外的其余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组比较,其他腹部炎症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组,腹部血管性疾病组和腹部恶性肿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相比,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腹部恶性肿瘤无腹腔转移患者相比,腹部恶性肿瘤伴转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正常更倾向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D-二聚体明显升高倾向于腹部器质性疾病的诊断.急性胰腺炎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病情程度有关,腹部恶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肿瘤转移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血栓前体蛋白护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塞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后,对血浆D-二聚体和血栓前提蛋白的含量予以测定,同期再选取36例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发病后6 h内D-Dimer为(0.52±0.21)mg/L,TpP为(23.23±9.96)mg/L;6~12 h分别为(0.60±0.35)mg/L,TpP为(21.52±9.83)mg/L;12~24 h分别为(1.45±0.89)mg/L,TpP为(15.41±8.28)mg/L;;对照组患者D-Dimer为(0.24±0.18)mg/L,TpP为(2.16±1.26)mg/L;在发病后12 h内,D-二聚体存在明显升高现象,其浓度会随着病情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并且高浓度状况的维持时间也相对较长。在发病后6 h内,虽然TpP水平会发生明显上升状态,但经临床治疗后会急剧降低。结论 D-二聚体和血栓前体蛋白不但是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症的可靠指标,同时还能对疾病的发展予以检测,有效评价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和增高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状态的存在,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排除、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以及溶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