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已经成为针灸等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催产素(oxytocin,OT)具有抗焦虑的效应;与之相反,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具有致焦虑的作用。针刺的抗焦虑效应早已被证实,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针刺通过OT及AVP治疗焦虑障碍的相关机制研究也罕见报道。本文从OT与焦虑障碍的关系、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在针刺抗焦虑中的新机制4个方面,探讨针刺通过OT-AVP治疗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抗焦虑的机制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近研究发现,催产素(Oxytocin,OT)系统的激活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axis,HPA轴)亢进而发挥抗焦虑效应;OT-HPA轴活性异常与焦虑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刺对焦虑障碍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刺调节焦虑障碍与OT-HPA轴是否相关,尚未见文献研究与分析报道。据此,本文拟从OT、HPA轴和OT-HPA轴与焦虑障碍,以及针刺调节OT-HPA轴这四方面,分析探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OT-HPA轴调节机理,从而为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新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研究提示,利钠肽是一种具有抗焦虑、抗恐慌等情绪疾病的神经调节剂,其中A型利钠肽最为重要。心脏方面,焦虑障碍患者中血浆ANP水平往往低于正常,增加其含量则可达到抗焦虑作用;中枢方面,焦虑障碍发生时HPA轴功能亢进,而A型利钠肽对HPA轴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推测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异常可能是焦虑障碍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探索这一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焦虑效应的中枢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以单个持续刺激(SPS)方法复制大鼠焦虑动物模型,观察电针结合rTMS抗焦虑效应,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皮质区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基因表达。结果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叠加效应,还可升高焦虑模型大鼠海马GR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GR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针刺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为针刺治疗高血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搜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近5年来相关实验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针刺降压机理的实验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内分泌及免疫机制三大方面,针刺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与其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调节密切相关。结论 针刺可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综合调节作用达到降压之效,结合国内外探索高血压病机制的最新趋势可更加系统深入推进针刺降压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产后焦虑症是孕妇在分娩以后出现的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症状较轻的患者随着时间流失可自然缓解,严重的产后焦虑症患者常发生惨剧.近期研究发现,全世界每年因为产后焦虑导致的悲剧呈上升趋势,仅广泛性焦虑障碍就达8.2%,未特定焦虑障碍达19.7%,较产后抑郁障碍4.8%更高[1].西医治疗产后焦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产妇处于特殊生理阶段,担负哺育婴儿的重任,抗焦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给婴儿带来损害.中药、针刺疗法可避免抗焦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利于母婴健康且易被接受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应用刺五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产后焦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蕾  姜国华  张玉瑶 《中外医疗》2008,27(35):83-83
目的 为研究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去势4- 5月龄雌性Wister大鼠为围绝经期模型,选取"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穴位,针刺治疗30天后,测定血清雌二醇(E2)和促卵泡素(FSH)的含量.实验结果 表明,针刺雌性大鼠"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穴位可使去势大鼠血清雌二醇的水平升高,促卵泡素的水平降低.结论 针刺"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穴位对大鼠体内雌二醇和促卵泡素水平有调节作用,可以使老年大鼠体内雌二醇水平升高,从而缓解了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日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给予纳络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T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P<0.05),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P<0.05);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E(P<0.01)含量。结论: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经抗焦虑治疗后QT离散度变化.方法 58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按标准分大于51分者为焦虑障碍.并对42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抗焦虑组用黛力新10.5mg早晨、中午各1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测量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并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结果 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焦虑障碍者42例,占72%.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治疗前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2周抗焦虑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即有减少,与治疗前及非抗焦虑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非抗焦虑组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大多合并有焦虑障碍,焦虑患者与QT离散度值增大有着密切相关性,抗焦虑治疗能使QT离散度减少,从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经抗焦虑治疗后QT离散度变化。方法  5 8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测评 ,按标准分大于 5 1分者为焦虑障碍。并对 42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抗焦虑组用黛力新 10 .5mg早晨、中午各 1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2周、第 4周测量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 ,并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结果  5 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焦虑障碍者 42例 ,占 72 %。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 ,治疗前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第 2周抗焦虑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即有减少 ,与治疗前及非抗焦虑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非抗焦虑组治疗后第 4周与治疗前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大多合并有焦虑障碍 ,焦虑患者与QT离散度值增大有着密切相关性 ,抗焦虑治疗能使QT离散度减少 ,从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针刺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经文中记载的关元、曲骨、行间等穴对慢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2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机理。方法用消痔灵注射液制备出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经针刺治疗20d,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IL-2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较药物组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的IL-2、TNF-α水平(P〈0.05)。结论针刺关元、曲骨、行间等穴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其机理可能在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版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21项版本对脑卒中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进行评估,分析两组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脑卒中伴发焦虑障碍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结论女性、年龄、文化程度、病情严重是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在防治脑卒中的基础上应加强心理疏导,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适当选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促进脑梗塞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将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视为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然而,在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焦虑抑郁共病的发病率高,且预后差。该文介绍了共病障碍的基本概念,共病特点,治疗措施以及相关的动物模型,着重讨论新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新型抗焦虑和抗抑郁双重治疗药物的开发对焦虑和抑郁共病障碍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神经递质与焦虑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焦虑相关神经递质(氨基酸类,单胺类,神经肽类)研究以及焦虑动物模型(如高架十字迷路,明暗箱,冲突模型等)研究进行综述,为进行抗焦虑药物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5-羟色胺在针刺抗吗啡戒断后小鼠焦虑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针刺抗吗啡戒断后焦虑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鼠热板法镇痛ED5o,即吗啡2.95 mg/kg为基础,按照逐日递增原则进行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模型造模.针刺"三阴交"后,采用荧光法检测脑内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LAA)含量.结果1.模型组小鼠脑组织5-HT含量为647.50 ng/g±54.39 ng/g,模型加电针组脑组织5-HT含量为494.84ng/g±82.95 ng/g,P<0.01;2.模型组小鼠脑组织5-HIAA含量为426.08 ng/g±65.41ng/g,模型加电针组脑组织5-HIAA含量为316.08 ng/g±30.65 ng/g,P<0.01.结论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小鼠的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5-HT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焦虑和抑郁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大量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治疗难度大和预后差等特征。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帕罗西汀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功能,可望成为中老年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本研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针刺抗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们对针刺抗衰老机制作了大量研究,特别在研究抗自由基损伤、调节机体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1995年以来针刺抗衰老相关机制研究加以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及抗焦虑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 80例CHF患者 ,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苯二氮 艹卓 类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 17.5 % ;治疗好转率 85 .7% ;治疗后HAMA评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焦虑障碍在CHF中的发病率高 ,抗焦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治疗焦虑障碍有较可靠的疗效,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在手段上,以电针为主;常用穴位有百会、印堂、神门、大椎、太阳等.但目前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如在治疗定位方面,治疗重心应由传统的"心"转移到"脑",头部、督脉及其附近的腧穴应引起重视;在针刺方法上,头针与穴位注射疗法应予重视;在治疗策略方面,应强调辨西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对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情绪及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情绪的作用及对蓝斑(locus ceruleus,LC)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方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大鼠依赖后,给予纳洛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神门穴”针刺治疗和十字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大鼠的焦虑情绪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甘氨酸(glycine,Gly)、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结果①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大鼠在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增大(P〈0.01),探究行为增多(P〈0.01)。(多戒断大鼠蓝斑Gly、GABA含量降低,Glu含量升高(P〈0.05);针刺使戒断大鼠蓝斑Gly、Glu含量增高,Glu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大鼠的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大鼠脑内Gly、GABA、Glu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