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央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术前行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与各种条件调查分析。结果: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也比较多,相对比较独立。结论:对合并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医师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患者新发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的临床特征、血生物化学指标及诱发新发房颤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既往是否存在房颤病史分为新发房颤组12例和既往房颤组40例。分析ICU危重症患者一般流行病学特征、新发房颤组与既往房颤组48 h血生物化学指标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危重症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新发房颤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既往房颤组延长,且房颤发生后24 h胺碘酮、去甲肾上腺素、硝普纳使用累计用量较既往房颤组使用累计量更多(P0.05)。新发房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评分(Ⅰ级、Ⅲ级、Ⅳ级)较既往房颤组增多(P0.05)。新发房颤组肌钙蛋白、钾、降钙素原较既往房颤组升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钾、降钙素原为ICU危重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发房颤可明显延长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增加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评分、年龄、肌钙蛋白、钾、降钙素原与ICU危重症患者新发房颤有关。年龄、钾、降钙素原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房纤颤312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学  张雪萍  阳波  杨大兴 《四川医学》2010,31(9):1300-130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2例老年人房颤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312例房颤患者中,男162例(51.9%),女150例(48.1%),年龄60~107岁,平均(74.78±8.34)岁。其中60~69岁的患者35例(11.2%),70~79岁的患者130例(41.7%),〉80岁的患者147例(47.1%)。同期全院住院患者5362例,不同年龄组分别为:60~69岁的患者1254例,70~79岁的患者2420例,〉80岁的患者1688例。房颤患者占同年龄组住院患者的比例依次为35例(2.8%)、130例(5.4%)、147例(8.7%);3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分别为74例(23.7%)、33例(10.6%)、205例(65.7%);基础疾病高血压占首位,其次为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等。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同时312例房颤患者的左房内径与同年龄组同时期非房颤的302例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 P〈0.05)。而且房颤、心力衰竭、左房内径三者互为因果。结论房颤的发生随增龄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退行性钙化瓣膜病、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心脏病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应早期预防、控制和治疗,以防止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的病因与分类心房纤颤有:(1)伴随器质性心脏病而发生的;(2)非上述情况发生的。其发生状态可分为:(1)持续性房颤;(2)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分不规则的冲动,使心房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有效收缩。而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下传。引起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常常在120~180次/分之间。导致心室的排血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孙静  宋静华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90-159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狭窄病例,特别对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例,术式的选择值得十分重视。本文介绍本院自1980年1月至1985年9月二尖瓣分离术128例的两种方法,并着重对合并心房纤颤的37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生在处置房颤时往往要深思以下这些问题:转复窦性心律的适应症、由于除颤引起栓塞的危险性、除颤前后抗凝药物的必要性、慢心率房颤能否转复为窦性心律等等。据 Go-ldman 报告,慢性房颤病例约有30%可引起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循环系的栓塞症;而且二尖瓣狭窄症引起栓塞病例的90%合并有房颤,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死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AF)在老年人的心律失常中最常见,文献报导占第二位[1],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本文对5年来收住院AF患者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010例心电图中,215例心房纤颤的病因与合并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21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52.6岁(12~93岁),快速型心房纤颤99例,缓慢型心房纤颤116例。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010例心电图中,215例心房纤颤的病因与合并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一、一般资料男性121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52.6岁,(12~93岁),快速型心房纤颤99例,缓慢型心房纤颤116例。二、病因风心病87例(占40.46%),冠心病62例(占28.83%),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占8.83%),肺心病9例(占4.18%),甲亢5例(占2.32%),心肌病4例(占1.86%),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梗塞各2例(各占0.93%),其它病因者7例(占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心脏本身因素,二尖瓣反流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212例心房纤颤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检查。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50例)和无血栓组(162例)。分析入选病例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LAD)[(48.1±4.7)mm vs .(40.4±3.4)mm]、左室舒张末径(LVEDD)[(50.9±3.7)mm vs .(46.4±3.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56.5±3.9)% vs .(65.9±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仅有少量反流,中度以上反流患者无血栓形成。结论 LAD、心功能下降是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二尖瓣反流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房纤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是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心电图上,固有P波消失,而代之以大小、形态、速率均多变的快速振动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则心室率多不规则,通常速率较快。迄今为止,其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临床问题,据西方国家统计,其发病率(美国ATRIL study,2001)可高达0.9%,影响近百分之一的人群。许多病因可导致房颤,其中有6个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以及心肌梗死,其他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酗酒等,尽管房颤本身并不危急病人生命,但可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总结如何防治房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由于二尖瓣狭窄,缺血性心脏病或甲状腺毒症引起。亦可偶见于沃尔夫—帕金森—白色综合症。常可检出有心肌损害。兹报导一例衣原体B感染的患者在其病程中可能由于并发心肌炎而发生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华  施荣杰 《医学综述》2001,7(3):150-151
心房纤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国外报道在 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 0 2 %~0 3 % ,且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 ,60~ 90岁年龄组 ,AF发病率为 5 %~ 9% [1 ] 。在国内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AF机制的研究虽已进一步深入 ,但尚无定论。AF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发生AF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 ,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学治疗关注的焦点。1 AF的分类AF的分类对采取的治疗对策有极重要的意义。尽管分类方法繁多 ,各有千秋 ,对临床较有意义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