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标记物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和肌钙蛋白-I(troponin-I, cTn-I)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2018年4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EICU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脓毒症患者125例。收集患者详细病史资料,监测患者入院当天APN、BNP、cTn-I、Lac、IL-6、IL-8及TNF-α水平及入院后第1、3、7天心肌标记物动态监测,以住院期间死亡作为观察终点。结果 125例脓毒症患者中存活94例,死亡31例。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ICU住院天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危重评分(APACHE Ⅱ、SOFA、qSOFA)、BNP(第3、7天)、cTn-I(第7天)、IL-6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APN水平则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2)。APN水平与IL-6、TNF-α、BNP、cTn-I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生存预后曲线显示,入院时BNP>1200pg/mL、cTn-I>0.11ng/mL、APN<1016.05pg/mL,其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心肌标记物及其动态监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PN水平升高对脓毒症患者是保护因素,监测血APN水平对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血清微小RNA-10a(miRNA-10a)与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对脓毒症诱导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病情程度及短期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90例脓毒症患者,按有无伴发AKI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8例。在入院即刻、治疗第3、7、14、28天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清miRNA-10a、IL-35、降钙素原(PCT)、肌酐(Scr)、肾损伤分子1(KIM-1)、胱抑素C(Cys-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评估血清miRNA-10a、IL-35与PCT、Scr、KIM-1、Cys-C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56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两组血清miRNA-10a及IL-35水平;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各临床指标与生存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miRNA-10a联合IL-35水平对脓毒症诱导AKI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清PCT水平、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时间点血清miRNA-10a、IL-35、Scr、KIM-1、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同时间点血清miRNA-10a、IL-35、PCT、Scr、KIM-1、Cys-C水平及SOFA评分自治疗第三天开始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均0.05),同一时间点观察组血清miRNA-10a、IL-35、Scr、KIM-1、Cys-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NA-10a:(3.34±0.53)比(1.09±0.32)、(3.89±0.73)比(1.15±0.37)、(3.68±0.59)比(1.10±0.40)、(3.25±0.47)比(1.12±0.42)、(2.85±0.51)比(1.07±0.39),P均0.05;IL-35:(502.63±37.91)比(271.41±25.61)、(584.74±59.83)比(281.47±33.80)、(511.55±63.61)比(270.62±27.53)、(435.43±43.46)比(275.36±30.17)、(352.24±40.62)比(262.12±28.24),P均0.05;Scr:(416.30±71.32)比(81.93±14.33)、(535.78±71.32)比(87.90±14.33)、(481.41±64.23)比(82.47±12.56)、(425.38±53.91)比(78.26±11.28)、(352.23±46.67)比(81.74±10.86),P均0.05;KIM-1:(17.82±3.75)比(4.84±0.34)、(26.27±4.41)比(4.86±0.64)、(21.37±3.58)比(5.09±0.58)、(18.65±3.05)比(4.92±0.67)、(15.01±2.46)比(4.79±0.52),P均0.05;Cys-C:(1.86±0.21)比(0.71±0.09)、(2.13±0.26)比(0.74±0.10)、(1.74±0.22)比(0.69±0.12)、(1.46±0.25)比(0.72±0.13)、(1.16±0.19)比(0.70±0.14),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诱导AKI患者血清miRNA-10a、IL-35分别与血清KIM-1、Cys-C水平正相关(r=0.781、0.842,r=0.835、0.864,P均0.05);随访3个月,生存组血清miRNA-10a、IL-35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miRNA-10a:(4.58±0.71)比(5.01±0.68),P0.05;IL-35:(379.73±69.46)比(428.14±73.18),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NA-10a、IL-35为脓毒症诱导AKI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OR=3.157、2.426,P均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NA-10a截断值为3.15,IL-35截断值为355pg/mL,联合检测血清miRNA-10a与IL-35水平预测脓毒症诱导AK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AUC为0.852(P=0.032),灵敏度85.6%(95%CI:0.810~0.924),特异度87.9%(95%CI:0.826~0.941)。结论检测血清miRNA-10a及IL-35水平能较好地预测脓毒症诱导AKI患者的病情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利用稳态模型测定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5月—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8例。收集所有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入院24h内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 Lac)、IL-6、IL8及TNF-α等血液生化指标。计算所有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运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计算HOMA-IR。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 88例脓毒症患者中生存68例,死亡20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CT、IL-6、IL-8、空腹血糖水平及HOMA-IR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HOMA-IR与APACHE Ⅱ、SOFA、快速SOFA(q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311、0.268、0.179;P=0.003、0.011、0.001),HOMA-IR与PC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05,P<0.01)。HOMA-IR对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后评估的生存曲线显示,当HOMA-IR>2.5时,其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机械通气时间及SOFA评分为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HOMA-IR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HOMA-IR为预测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HOMA-IR>2.5,其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脓毒症诱导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微小RNA-10a (miRNA-10a)与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评估两种指标检测对患者病情程度及短期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治疗的90例脓毒症患者,按有无伴发AKI分为:观察组,共42例,脓毒症诱导AKI;对照组48例,脓毒症未诱导AKI发生。在治疗第1、7、14、28天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外周血清miRNA-10a、IL-35、降钙素原(PCT)、肌酐(Scr)、肾损伤分子1(KIM-1)、胱抑素C(Cys-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评估血清miRNA-10a、IL-35与PCT、Scr、KIM-1、Cys-C及SOFA评分间的相关性。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清miRNA-10a及IL-35水平。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各临床指标与生存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miRNA-10a联合IL-35水平对脓毒症诱导AKI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iRNA-10a、IL-35、PCT、Scr、KIM-1、Cys-C及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miRNA-10a、IL-35、PCT、Scr、KIM-1、Cys-C及SOFA评分随治疗时间而逐渐降低(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各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诱导AKI患者血清miRNA-10a与血清PCT、Scr、KIM-1、Cys-C及SOFA评分正相关(r分别为0.818、0.725、0.571,P均<0.05),血清IL-35与上述各指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5、0.858、0.564,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NA-10a与IL-35为脓毒症诱导AKI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OR=3.157, P=0.016、OR=2.426, P=0.027)。随访3月,生存组的血清miRNA-155与IL-35显著低于死亡组(P均<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NA-10a截断值为3.15及IL-35截断值为355pg/mL,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AUC为0.852(P=0.033),灵敏度为85.6%(95%CI: 0.810~0.924),特异度为87.9%(95%CI: 0.826~0.941)。结论 血清miRNA-10a及IL-35水平检测能较好地预测脓毒症诱导AKI患者的病情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杨英  马春茂  兰德彬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5):161-163,187
目的 探讨外周血辅助型T22(Th22)细胞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到笔者医院就诊的脓毒症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84例)、中危组(74例)和高危组(62例)。按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95例)和死亡组(25例)。检测各组外周血Th22细胞、白介素-22(IL-22)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外周血Th22细胞对脓毒症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间外周血Th22细胞、IL-22及APACHEⅡ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最高,中危组次之,低危组最低。死亡组外周血Th22、IL-22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Th22细胞与IL-22、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IL-22:r=0.70,P<0.01;APACHEⅡ评分:r=0.75,P<0.01)。外周血Th22细胞>3.3%为评估脓毒症预后不佳界限时,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4%和86.1%。结论 外周血Th22细胞及其IL-22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作为一项有效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世林 《现代医学》2015,(2):245-247
目的:探讨血乳酸检测在小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7例脓毒症患儿根据入院时乳酸水平分为<2.0 mmol·L-1组(n=42)、2.0~3.9 mmol·L-1组(n=28)、≥4.0 mmol·L-1组(n=17),比较各组患儿病死率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6例)和死亡组(n=21),比较各组患儿在入院1 h内,6、12、24、48 h等时间点的乳酸水平。结果:随着乳酸水平逐渐升高,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明显增高(P<0.05),PCIS明显下降(P<0.05);随入院时间逐渐延长,存活组患儿乳酸水平明显降低,而死亡组患儿乳酸水平明显升高,死亡组患儿乳酸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乳酸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性关系(r=-0.365,P<0.01)。结论:血乳酸检测对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脓毒症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PICU收治的84例脓毒血症儿童患者,根据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CT浓度和PCT浓度的下降率。结果两组患儿1d、3dPC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d、7d后存活组患儿的PCT浓度较死亡组的患儿显著降低,存活组患儿3d、5d、7dPCT下降率较死亡组患儿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后存活组患儿的PCT浓度下降显著,患儿PCT浓度下降越显著,病死率越低,存活的患儿PCT浓度呈现不断持续下降的趋势。PCT浓度对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1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3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34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58例)和死亡组(13例)。记录患者入 ICU时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检测免疫学指标,统计分析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D4+/CD8+及C4浓度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C3浓度低于脓毒症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CD4+/CD8+、C3的浓度低于生存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OFA和C3浓度是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指标。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D4+/CD8+、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AUC分别为0.807、0.843、0.853(P<0.05);CD4+/CD8+最佳临界值为21.9%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86.2%;APACHEⅡ最佳临界值为22分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3%;SOFA最佳临界值为17.5分时,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3%。结论: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补体C3和C4浓度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具有潜在价值。C3浓度是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指标。CD4+/CD8+能够反映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脓毒症患者不同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特点,为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1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脓毒症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37例)和脓毒性休克组(34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58例)和死亡组(13例)。记录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检测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presepsin)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脓毒症患者和80例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sCD14-S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分析sCD14-ST、CRP、PCT及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参考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sCD14-ST、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RP水平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CD14-S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界值为837.6,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1%,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79,界值为37.2,敏感性为51%,特异性为52%,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界值为0.5,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2%,sCD14-ST、CRP、PCT三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989,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结论 sCD14-ST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sCD14-ST、CRP、PCT三者联合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早期确诊是保证脓毒症疗效的关键。文章结合脓毒症相关机制,阐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SA)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s trigger receptor 1,sTREM-1)等常用生化标志物在脓毒症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00例纳入脓毒症休克组。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3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同期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86例纳入脓毒症组,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SAA、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SAA与TNF-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中TNF-α、SAA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血清中TNF-α、SAA水平高于对照组,脓毒症休克组血清中TNF-α、SAA水平高于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血清中TNF-α水平、SA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  相似文献   

1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1492-149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37例,根据3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15例)和死亡组(n=22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成年人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科第1、3、5、7天及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计算NLR;比较其在不同组间的变化;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测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第1天NLR显著升高(P<0.001),对早期脓毒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959),远远优于WBC(AUC=0.788),与中性粒细胞比例(NEU%)(AUC=0.942)相当;第7天WBC、NLR是脓毒症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30 d死亡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21)。结论:NLR可以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辅助指标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尤其对于急诊、基层医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后血乳酸清除率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GDT,根据患者治疗后6 h血乳酸清除率将其分为高清除率组(血乳酸清除率>10%)31例和低清除率组(血乳酸清除率<10%)30例。比较两组死亡率、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ystemic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和尿量等内循环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量表(Mashall)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APACHEⅡ)评价两组治疗前后2 d的器官衰竭和健康状况。结果:高清除率组死亡率显著低于低清除率组,CVP、MVP、ScvO_2和尿量水平显著高于低清除率组(P<0.05);治疗后2 d,高清除率组Mashall、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后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IL-10浓度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5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37例,死亡15例。于入组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IL-10浓度;同时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进行评分,研究血清IL-6及IL-10浓度与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第5天死亡组IL-6水平较第1天上升(P=0.043),存活组IL-6较第1天下降(P=0.018),两组间第5天IL-6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5天两组IL-10均较第1天下降,存活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1)。入组第5天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第1天上升,存活组较第1天下降,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1天和第5天两组的IL-6浓度均与当日APACHE 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第5天仅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不同时间点IL-10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确定,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有助于脓毒症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count ratio,RPR)在其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中成年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180d时情况,将患者分成存活组(n=778)和死亡组(n=705)。根据第1天入ICU时RPR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RPR组(≥0.085)和低RPR组(<0.085),并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累计生存率的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1483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访180d,死亡705例(47.54%),平均年龄(67.23±16.54)岁,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7.99±3.90)分。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RPR、红细胞分布宽度值较高,而血小板值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低RPR组相比,高RPR组脓毒症休克患者30d和180d累计生存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2=21.570,P<0.001;2=22.090,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高RPR水平(≥0.085)是患者180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14,95%CI:1.021~1.691,P=0.034)。结论 成年脓毒症休克患者高RPR水平与其不良临床结局有关,且高RPR水平是该类患者180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预后评估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具有高病死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炎症风暴”导致的免疫反应失衡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为血常规中的两项指标之比,可反映机体炎症与免疫状态。脓毒症早期机体启动固有免疫,中性粒细胞迅速增殖并通过趋化、边集、贴附到达病灶,以脱颗粒及呼吸爆发式等形式对病菌进行杀灭。到了脓毒症代偿性抗炎反应期,适应性免疫系统被激活,但由于机体持续的“炎症风暴”消耗抗炎介质过多,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加速凋亡,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甚至麻痹。本文着重分析了NLR在脓毒症发生炎症及免疫过程中的机制,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脓毒症时的变化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究NLR对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监测与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医学综述》2010,16(16):2438-2440
脓毒症是常见的危重病。近几年来学者们不断寻找更简便、有效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评估、监测脓毒症各期的病情变化、预后。研究发现,红细胞的变形性、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液内皮祖细胞水平、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与脓毒症感染轻重程度、病死率呈负相关;而B型利钠肽血浆水平与脓毒症感染轻重程度、病死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