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采取不同肌间沟进针点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90例患者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B超可视下臂丛肌间沟上进针、中进针、下进针的方法注药阻滞。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A组86.67%、B组100%,C组83.33%,B组优于A组优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没有发生麻醉不良反应。A组合C组患者有出现止血带引起的肿胀和不适症状。结论对3组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进行不同进针点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现,B超下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中进针点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苏瑞奇  黄孙标  徐国勇  廖永福  张华  蔡春 《广西医学》2012,34(10):1357-1359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2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随机分为A、B、C 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42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44例采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3组局麻药均是0.39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均好于A、B组(P<0.01);A组尺侧感觉阻滞效果好于B组(P<0.05),A组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差于B组(P<0.05).C组运动阻滞效果好于A组和B组(P<0.01),C组麻醉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需要手术治疗上肢骨折的12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用罗哌卡因。A组患者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浓度为25%,B组浓度为37.5%,C组浓度为50%,剂量均为30ml。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药物麻醉后的效果。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随着罗哌卡因药物浓度增加,可快速起到麻醉效应并延长镇痛维持时间,且B组、C组麻醉效果相当,与A组比较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患者经50%的罗哌卡因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B组比较时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的最适宜浓度为37.5%,此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最佳,不仅麻醉效果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三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34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肌间沟组)33例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腋路组)33例。结果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效果(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并且不良反应也低于B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这项技术得到国内外麻醉界的重视。其最大优点为能够实时显示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相关研究表明高频超声能够让麻醉科与疼痛科医生实时地掌握进针位置及局部麻醉药的分布情况,可提高阻滞的安全性、改善阻滞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性。本文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上肢神经阻滞,包括肌间沟入路,锁骨上入路,锁骨下入路以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雁  王琼  公茂珂  李士忠 《北京医学》2009,31(4):221-224
目的观察喙突锁骨下入路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腋入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82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喙突入路两点法麻醉(C组)47例,穿刺点位于锁骨下喙突骨性标志内下侧2cm。A组采用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A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麻醉。分两次各注入0.5%罗哌卡因20ml。注药后30min内每隔5min观察各神经支配皮区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程度。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麻醉后30min,与A组比较,C组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明显较强(P﹤0.01)。两组在屈肘功能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运动功能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效果满意率分别为A组89%、C组91%。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麻醉效果较好,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的一种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单一臂丛神经阻滞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利用了两种阻滞技术和优点,弥补了单一臂丛神经阻滞各自缺点,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 ,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 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60例,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为Ⅰ组、单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为Ⅱ组、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为Ⅲ组,监测三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术中30 min(T2)和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术中MAP、HR均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阻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Ⅰ组(83.33%)和Ⅱ组(80.00%)(P〈0.05)。结论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是对单纯肌间沟或单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弥补,其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燕 《吉林医学》2010,31(21):3447-3447
目的: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A)、对照组(B)、对照组(C),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1%利多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行锁骨手术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分为传统肌间沟臂丛+颈浅丛两点神经阻滞法(C组)与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颈浅丛阻滞法(U组),每组40例,以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分别行肌间沟臂丛神经(10 mL)及颈浅丛阻滞(1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U组术中VAS评分低于C组,且U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7.5%vs 22.5%,P0.05)。结论 与传统的两点法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臂和手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5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腋路臂丛阻滞(B组)和肌间沟臂丛-尺神经阻滞(C组)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A、B、C组的麻醉效果完善率分别为50%、70%、94%,C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经肌间沟臂丛-尺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