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和骨折可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杨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0,16(11):12-1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 ,骨的体积密度降低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钙从骨中丧失使之骨致密度降低 ,形成多孔 ,所以有人认为 ,在某种意义上讲 ,骨质疏松也意味着“多孔骨”。从发病原因上可以概括的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 ,为此 ,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也必然会因发病原因之不同而有所区别。1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而导致的特异性临床表现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为骨质疏松症一般是以原发疾病的继发症状或合并症的形式出现 ,所以 ,其临床表现主要应为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常见的原发病有 :甲状腺…  相似文献   

3.
马继军  胡坚 《医学综述》2014,(15):2769-2771
骨质疏松症在成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但在儿科却是一个全新的和不断变化的领域,面临一系列诸如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药物的选择等临床问题和挑战。最近,对于儿童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不论是由于基因突变和酶缺陷所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还是继发于各种疾病、药物及生活方式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都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该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问题,包括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候选突变基因及酶缺乏,继发性骨丢失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诊断、预防或治疗方法。旨在总结小儿骨质疏松症及相关骨问题,提高医师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提供最合适的方法来检测、治疗或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青青 《浙江医学》2024,46(7):673-68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严重,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挖掘新的有效治疗方法,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治疗选择。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选择有多种,根据疾病特点和作用靶点有所不同。本文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药物种类及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r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伴随骨强度减低的代谢性疾病[1]。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及绝经后妇女。而防治骨质疏松症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对我国现有医疗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被现代医学所验证。其中不乏有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本文分别从理论、实验、临床作为研究结论验证现代医学及中医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蒙珍  王维佳 《医学综述》2008,14(24):3786-378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骨质疏松患病率日益上升。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与防治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与祖国医学的“骨瘘”、“骨枯”、“骨痹”非常相似,其中与“骨瘘”最为接近。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虚是“骨瘘”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临证时多从补肾治法着手,但临床疗效却不甚满意。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着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认为肾虚虽然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但脾虚和血瘀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从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出发,根据四诊所得资料,临证时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5种证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并分别进行辨证施…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提出骨峰值骨密度减低1.0~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诊断参考值~([1])。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前的一个重要阶段。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就是骨折,然而一项对671例绝经后妇女的前瞻性研究~([2])发现,48%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组中。因此,无论是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类.最先发生于以松质骨为主的骨结构区,最大危害在于易发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  相似文献   

11.
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中发病较为普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2001年,美国NIH提出骨质疏松定义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必不可少;而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消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仍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配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临床选择与应用较为复杂。根据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基础药物、抑制骨转换剂、骨形成促进剂和解偶联剂四类。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能够降低骨密度,导致骨结构异常、骨骼的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率增加,故评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估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风险可以确定骨折的发病因素,为决策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不断深入,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治疗药物已从早期仅针对补充骨矿物质的基础用药进展为目前通过刺激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减少骨吸收来改善骨微结构,以期更好地增强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壮骨胶囊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随机分入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来评价壮骨胶囊的临床疗效。结果:壮骨胶囊能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提高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和降钙素值,适度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壮骨胶囊显著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骨密度,调节骨代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西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取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明显减少单纯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五禽戏配合强骨饮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及腰背部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骨质疏松中心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教授其五禽戏锻炼并给予强骨饮颗粒口服,为期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腰椎骨密度及腰背部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部疼痛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改良五禽戏配合强骨饮颗粒在短期内有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的趋势,并显著降低腰背部疼痛评分,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糖尿病致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DOP患者数量也在增加,其致残、致死率高,现已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骨骼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对DOP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DOP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中药治疗DOP的中医地位已被写入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该文将重点阐述DOP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策略,以引起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老年人因其身体各项功能减退,常身患多种疾病。通过各项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从中所得到的可靠数据提示,这些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研究数据,从内分泌因素、血管因素、代谢性因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方面分析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命运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容易发生脆性骨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平衡的破坏有关,一方面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快,另一方面成骨细胞功能衰减、骨形成不足,最终导致净骨量丢失.成骨不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密切相关.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方向分化增多,向成骨方向分化减少,其分化命运受BMP/Smad、Wnt、Notch、Hedgehog等多条信号通路调控,并涉及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等多种调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焦点.未来研究可集中于寻找决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的关键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传统医学理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概括以肾虚为主,而现代医学则将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作为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传统医学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采用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偏向于开展联合用药方案。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淫羊藿是最常用药,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