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ⅤT)的关系。方法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Ⅴ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Ⅴ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下肢DⅤ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5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蛋白Z以及凝血因子Ⅷ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观察分析两组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蛋白Z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凝血因子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高凝状态,检测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便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以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2例妊娠期VTE患者(V T E组)和44例体检健康产妇(对照组)的凝血因子活性(FⅡ、Ⅴ、Ⅶ、Ⅷ、Ⅸ、Ⅹ、Ⅺ、Ⅻ),以及抗凝蛋白 A T、蛋白C的活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患病的危险因素,并对受试者进行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选择最佳工作点(OOP),计算各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VTE组患者的FⅡ、Ⅴ、Ⅷ、Ⅹ、Ⅺ和Ⅻ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蛋白C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Ⅷ、Ⅹ及蛋白C的变化与妊娠期VTE发病呈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FⅧ、Ⅹ及蛋白C的O O P取值分别为131.2、91.3和47.5;FⅧ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6%、85.2%。结论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升高与妊娠期VTE形成显著相关,其中FⅧ诊断妊娠期VTE的特异性、敏感性最大,其活性异常增高与 FⅩ活性增高蛋白C活性异常降低是妊娠期V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蛋白C活性与维汉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超  杨晓红 《新疆医学》2008,38(4):21-24
目的:通过对蛋白C的研究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两民族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易患因素的差异.方法:检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浆蛋白C的活性,其中汉族病人29例,维吾尔族病人23例,汉族健康对照组37例,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36例.结果:1.蛋白C活性在四组中不完全相同(P<0.05),四个样本的两两比较得出,汉族病例组蛋白C活性明显低于汉族对照组(P<0.05),维吾尔族病例组蛋白C活性明显低于维吾尔族对照组(P<0.05),维汉两民族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两民族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蛋白C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1.87,P=0.001),分层后分别对四组进行卡方检验,汉族病例组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对照组(Fisher检验:P=0.008),维吾尔族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维吾尔族病例组与汉族病例组两民族间、维吾尔族对照组与汉族对照组两民族间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蛋白C缺陷患者估计的OR值为7.78(95% Cl:2.09-28.97),汉族蛋白C缺陷患者估计的OR值为7.88(95% Cl:1.55-40.10),维吾尔族为7.38(95% CI: 0.77-70.71).结论:蛋白C活性降低者肺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增加,且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检验指标,探讨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的检验意义。方法将本院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组。保持均衡性抽取同一时间段内的4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均为健康体检者。对所有儿童检测,纳入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等指标,对不同组别和不同发病阶段患儿体内该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血浆蛋白Z与对照组对比可见差异,SPSS分析可见低于对照组,血浆蛋白Z在急性期的含量明显低于恢复期(P<0.05)。研究组凝血因子Ⅷ含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SPSS分析可见其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的含量远高于恢复期(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检验指标可能发生变化,其中以血浆蛋白Z含量变化明显,同时凝血因子Ⅷ活性发生改变。检测上述指标能够分析疾病状态,可作为疾病诊疗和预后分析的依据,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内科重症患者按照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术后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术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32.07±7.55)cm/s与对照组(25.14±7.32)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6.7%,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24.4%,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仅在抗凝治疗3 d R延长水平、K延长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在抗凝治疗第7、15 d时R延长水平明显、K延长水平明显、MA减少水平明显及INR升高水平明显、APTT延长水平明显,但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VAD方案及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蛋白C、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就诊的10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VAD治疗组(56例)和T-VAD治疗组(52例)两组。分别给予VAD化疗方案及T-VAD方案治疗,检测两组的蛋白C和蛋白S活性变化,观察血栓发病情况。结果 2个治疗组均导致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治疗后6月T-VAD组比VAD治疗组降低更明显,T-VAD组治疗后6个月发生静脉血栓率约为VAD治疗组的3倍。结论 VAD化疗方案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如联合沙利度胺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静脉血栓发病率升高,蛋白C、蛋白S活性检测可作为应用抗凝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6例健康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对照组人群以及病例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的活性,及血肌酐( Cr)、尿酸( UA)、尿素氮( BUN)、血清总蛋白( TP)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透析前凝血因子Ⅴ为(107.4±27.6)s,凝血因子Ⅶ为(142.7±21.8)s,凝血因子Ⅷ为(131.7±33.2)s,凝血因子Ⅹ为(119.7±20.5)s,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凝血因子Ⅴ为(103.6±23.6)s,凝血因子Ⅶ为(163.4±25.1)s,凝血因子Ⅷ为(144.4±27.6)s,凝血因子Ⅹ为(134.7±25.4)s,与透析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透析后Cr为(593.1±177.4)umol/L,BUN为(17.6±5.4)mmol/L,Ua为(280.4±8.4)umol/L,TP为(63.5±8.7)g/L,明显低于透析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透析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此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妇女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6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3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观察组),同期选取69例妊娠史良好的健康女性(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凝血因子Ⅻ活性和凝血指标。结果 两组凝血因子Ⅻ基因Exon1-46C/T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均P> 0.05),具有群体代表性。在基因型分布上,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在等位基因分布上,观察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凝血因子Ⅻ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两组CC、CT、TT基因型的凝血因子Ⅻ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CC基因型患者的APTT水平低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且CT基因型患者的APTT水平低于TT基因型患者(均P <0.05)。结论 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脑梗塞患者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分析这三种抗凝蛋白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与静脉血栓患者的易栓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VTE及脑梗塞患者共168例,分析其年龄分布,血栓形成部位,并分别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同时选择5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与病例组作对照。结果 40~50岁是静脉血栓和脑梗塞的集中高发年龄,占23.2%。下肢静脉是VTE患者最易受累部位,下肢静脉血栓在每个年龄所占比例均超过50%。VT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PC两项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患者组与脑梗塞患者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S、PC三种抗凝蛋白均是VTE的易感因素;PS、PC两种抗凝蛋白是脑梗塞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蛋白C、蛋白S活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蛋白C(PC)、蛋白S(PS)活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21例恢复期及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PC、PS活性.结果 PC、PS活性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三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急性期PC、PS活性明显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PC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恢复期PS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缺血性卒中组的PC、PS活性明显低于>45岁组(P<0.01).结论 PC、PS活性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取同期收治的31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接受CRP(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研究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0.6%,对照组CRP阳性率为32.3%,观察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24例患者血培养呈现为阳性,阳性率为77.4%,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呈现为阳性,阳性率为25.8%,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常规升高者21例,比例为67.7%,对照组血常规升高者4例,比例为12.9%,观察组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其视为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共治疗14 d。评价总疗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2.6%,观察组总有效率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107例及同期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104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观察组PCT平均水平以及检测阳性率明显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RP检测阳性率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低于PCT,两种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清PCT水平观察患者细菌感染情况,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8例和健康者3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2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抗凝血酶(AT)、蛋白C (PC)、蛋白S (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PLG)活性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PT、APTT、TT、FDP、DD、FⅧ及VW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PC、PS、PLG及F (Ⅱ、Ⅴ、Ⅶ、Ⅺ)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PT、APTT、TT、VWF、FDP、DD呈现升高趋势,FIB、F (Ⅱ、Ⅴ、Ⅶ、Ⅺ)、AT、PC、PS、PLG呈现下降趋势,FⅧ无明显变化,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可以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联合抗凝血酶(AT)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59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AT、Fbg,分析其在VTE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中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Fbg、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肺血栓栓塞症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Fbg、AT水平,均低于单一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P0.05);观察组Fbg、A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一Fbg、AT在VTE患者中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bg联合AT在VTE患者中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高于单一Fbg、AT(P0.05)。结论 Fbg、AT在VTE患者中呈低表达,二者联合检测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糖尿病伴或不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蛋白C系统的改变.方法观察对象为:①对照组20例健康人;②糖尿病组(DM)20例;③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 CHD)31例.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含量及活性及蛋白S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与DM CHD组T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C含量仅DM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PC活性则两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PS含量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已存在抗凝系统,特别是蛋白C系统的异常, 主要表现为PC活性升高,而目前尚缺乏这种变化致心血管病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手术大出血的临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5例大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2例患者接受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组23例则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出血持续时间、总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手术大出血可有效缩短患者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提升止血控制率并降低患者子宫切除风险,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