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脾胃论》中的阴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脾胃论》中的阴火韩清,樊东方,孔祥梅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充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深人研究"内"、"难"二经脾胃纳化升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脾胃阴火"说,立补气升阳大法以...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李东垣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强调补益脾胃,创立了"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疾病发生不外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而老年人正气渐虚,故常易发病,且常五脏互相累及,相兼为病,本文结合《内经》五脏气之"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从"气"的角度,结合《内经》五脏气探讨老年人五脏病变之病机.  相似文献   

4.
笔者习医廿年来,因受师教及医界舆论影响,对东垣“偏重升燥温补”、“勿视降润清泻”的评论确认不疑。及至近几年来,经反复研讨《脾胃论》原文,始觉认为东垣“偏重升燥温补”则犹可,但以此推论他“勿视降润清泻”则不可矣!其治疗原则,在《脾胃论》里,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可循。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6.
《脾胃论》阴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狭火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7.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 ,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 ;狭义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8.
《脾胃论》阴火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脾胃论》所述之阴火就是在脾胃虚弱的情况下机体现露的一系列虚热证候。其病因主要在于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其主要机理在于:脾胃气虚后功能不足升降失常,以致脾湿不升郁而化热,胃燥不降浮郁化火,其次则是气虚血亏心失所养心君不宁五志化火以及卫外不固外邪乘袭。阴火一词正好体现了这种发热病起于阴、火生于内、正气已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对《汤液经法》一书的摘录和总结,本文旨在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五脏用药规律探讨间接反映该时期辨证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活血化瘀治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学术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学术特点集中体现在:养生治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益气升阳,潜降阴火;因时制宜,制方用药;立足脾胃,兼顾他脏;调理脾胃,远欲摄养等,对后世医家及中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脾胃论》原文明确了阴火的范畴和实质,从心火、肝(胆)火、相火与脾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角度,按脾胃先病和脾胃后病分析了阴火的产生机制,简述了阴火的见症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内经》的五脏概念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同时吸纳了解剖形态的意象思维结果,并纳入到气-阴阳-五行方法论的推理模式之中,连同中医的其它有关概念和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经过二千年医疗实践的验证与完善,成为独树一帜的传统生命科学和医学概念与术语。  相似文献   

15.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残卷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在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大批的“敦煌遗书”,对我国历史文化之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惜遭劫掠,多已残缺不全。其中有题为张仲景撰之《五脏论》一卷,墨写,共83行,下角残缺,据考为唐时所抄,可以说是该书现存最早的写本,笔者反复习读之余,提出几点刍议,如有不妥,尚望指正。 关于《五脏论》作者问题,现多认为乃隋唐时期作品,托名仲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东垣先生在《脾胃论》中立方六十三,用药一百多味,配方用药法度森严,讲究气味升降浮沉的配合;强调升发胃气的重要,偏重于补气升阳药物的应用;巧用寒凉之品,妙伍消食、化痰、化瘀的药物,风格独具。笔者不揣浅疏举其要者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脾胃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车垣所著。李氏在书中提出充实元气,调理脾胃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一、养生当实元气: 元气为生命活动的泉源,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均与元气盛衰相关,李氏提出“养生当实元气”的思想,认为“气乃神之祖,精乃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对后世医家及临床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其在《脾胃论》中具体遣方用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从擅用风药,升降结合、散中有收,顺应四时调整用药,重视食养、药食同用的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东垣的遣药特点,得出东垣治疗疾病擅从脾胃出发,重视脾胃对气机作用,以及其立法严谨,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结论,以助于进一步研究东垣关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为现今治疗脾胃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津慧 《青海医学院学报》1996,17(4):270-270,275
男性的主要生理特征无非是精气固泄,阳事兴衰。《内经》认为其病涉及五脏。精气之固泄,质量之优劣,首当责贤;阳事之兴衰,系于肝;心主血脉,瘀血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肺气虚则阳萎,水仃痰凝则精不化;脾滋养肾精肝血肺气心神;所以,临证时要充分注意男性病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之《脾胃论》阐发"脾胃为元气之本",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立"火与元气不两立"说,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诸多观点独树一帜,为后来形成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代医者根据李东垣学术思想,临床选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肺系疾病,健脾益肾法治疗月经疾病,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以及应用李东垣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等脾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