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创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约6000万人死于创伤,其中20%死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创伤患者入院后约1/4发展为创伤性凝血病,其病死率增高3~4倍。因此预防和纠正凝血病,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管理的核心。损伤控制性复苏(DCR),包括允许低血压的技术策略、止血复苏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已被广泛采用成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首选方法。本文着眼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的重要性,结合欧洲指南论述其目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它是相互影响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组织损伤是凝血和纤溶的启动因素;休克是其最初的驱动因素,凝血启动的同时激活了抗凝和纤溶途径;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性反应等加剧了已经存在的凝血病。早期诊断凝血病依赖于临床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损伤控制复苏和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致命性三联征"是目前处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要措施,基因重组活化F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促进凝血酶生成的强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的打击下,机体出现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它不仅是损伤的一个结果,也可能进一步引起继发性损伤。每年颅脑损伤死亡患者高达56000例,在创伤性死亡中居第1位。国外报道创伤严重度评分(ISS)〉45分的患者中有2/3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紊乱,伴有颅脑损伤者更容易发生凝血和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4.
徐庆余  潘光华  郑旭东  武卫  胡永启 《浙江医学》2011,33(6):819-821,824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就给予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常规治疗组依据传统观念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才输注凝血底物.两组同样积极处理原发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实施恰当的休克复苏,防治低体温和联合使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在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术后1h和术后5d,再次检测凝血、纤溶等指标,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恢复及预后.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组凝血、纤溶指标及预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28d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降低(40.6% vs 69.8%,P =0.046).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合理复苏(附8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8例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复苏过程,发现复苏过程存在快速复苏、时效应差、血制品应用不合理、低体温认知缺乏、组织灌注不足认识片面、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间较晚等弊端,致8例病人因凝血障碍死亡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8例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复苏过程,发现复苏过程存在快速复苏、时效应差、血制品应用不合理、低体温认知缺乏、组织灌注不足认识片面、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间较晚等弊端,致8例病人因凝血障碍死亡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180例急性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n=58)和非凝血病组(n=122)。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展开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 7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均是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对于年龄> 70岁、GCS评分<9分、ISS评分≥25分及休克指数> 1的急性创伤患者应该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预防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救治是全球性难题,全球每年因严重创伤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数的10%,而创伤性凝血病(TIC)导致创伤性大出血占创伤患者死因的30%~40%。TIC由多因素与多系统所综合诱发,预防和纠正TIC是严重创伤或多发伤管理的核心之一,而复杂的发生机制致使其诊断标准滞后与救治不及时。有研究提出的出血性凝血衰竭理论认为:严重组织损伤和失血,导致休克低灌注与氧债的发生,同时伴随血管内皮的一系列病变反应启动了TIC的发生。本文基于这一机制理论,尝试建立能够预测TIC发生的综合指标组合。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在血性凝血衰竭过程中的重要临床指标变化,以及这些指标对TIC的发生与进展的影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代表出血休克的血红蛋白变化、平均动脉压和休克指数,反映低灌注与无氧代谢的乳酸、pH值与碱剩余指标,血管内皮糖萼、syndecan-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等指标均具有评估患者TIC发生发展的潜在价值。因此,从出血性凝血衰竭发生机制的角度出发,了解由严重组织创伤、创伤性休克和组织低灌注,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病变过程所诱导的TIC发生机制,能够为实施TIC的早期诊断乃至救治提供可靠的指标组合。   相似文献   

9.
重症胸部创伤是指创伤造成胸部及其内重要脏器严重损伤,以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重症胸部创伤的治疗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复苏是决定急诊抢救成败的一个关键。1一般资料及方法1.1我科2000—2006年共收治52例重症胸部外伤合并休克病人,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对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结果4例因严重失血术中死亡,6例术后死于重型颅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存活76例,成功率为88.37%。结论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急救、快速液体复苏、及时处理并发症、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任小强 《医学综述》2014,20(18):3294-3296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促凝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内皮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进一步地改进复苏策略、改善创伤患者预后,需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院前急诊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急诊抢救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液体复苏方法.结果 在急诊抢救中,对照组30例死亡10例,死亡率为33.3%;治疗组30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10.0%,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早期死亡率高,液体复苏辅助院前急诊能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氧利用率(O2UC)作为判断心肺复苏和创伤性休克病人预后的监测指标。方法对26例病人(其中急诊创伤儿例,心肺复苏15例)的O2UC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创伤休克11例病人O2UC为0.37±0.07,全部救治成功;心肺复苏15例病人O2UC为0.67±0.27,14例死亡,1例救治成功,救治成功与死亡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2UC持续在0.67±0.27时,病人预后严重。O2UC>0.40是组织缺氧的危险限值,该指标可作为危重病人救治的监测指标。O2UC监测简便、直观、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 通过我科救治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44例,对其中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与合并严重感染的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组死亡4例,死亡率14.3%.合并严重感染的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组死亡9例,死亡率56.2%.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合并严重感染的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且重,死亡率较高.ICU的加强监护治疗是创伤性休克救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重症胸部创伤是指创伤造成胸部及其内重要脏器严重损伤,以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重症胸部创伤的治疗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复苏是决定急诊抢救成败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沈其猷  李培  赵涛  刘彪  黄育南 《广东医学》2005,26(7):925-92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76)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74)采用了常规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为(2069±338)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18.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为13.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1.8%,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23.7%;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2975±527)ml,ARDS发生率为32.4%,ARF发生率为14.9%,DIC发生率为20.2%,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7.0%,病死率为31.1%。组间比较除ARF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既可降低ARDS,DIC和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又不增加ARF的病发率,同时也能降低胸部创伤病死率,是安全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严重创伤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集中救治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施。ICU创伤患者以多发伤为主、头颈部损伤比例较高、大部分需要机械通气、常伴有一个或多个并发症。简明损伤定级-损伤严重度评分能够较好地进行伤情评估,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亦能够较好地评价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严重创伤的救治主张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预防创伤性凝血病以及脓毒症,但如何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于宏杰 《中外医疗》2013,32(12):11-11,13
目的探讨研究合理的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诊救治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11年1月开展合理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142例严重创伤并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9.6%,治疗组死亡率8.5%,所有死亡患者均为重度休克患者。结论应在常规急救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液体复苏,同时注重水肿的防治,则能够有效地改善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