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出血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于本院行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穿刺后予以藻酸盐敷料在穿刺点覆盖,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穿刺后予以传统的无菌纱布敷料在穿刺点进行覆盖,并覆盖以透明敷贴,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30例,无渗血20例、轻度渗血7例、中度渗血2例、重度渗血1例,观察组出血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炎8例,发生率26.67%,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 藻酸盐敷料预防PICC穿刺点出血能有效预防穿刺点渗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何润芳 《包头医学》2017,41(4):46-49
目的:研究康惠尔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在PICC穿刺口反复渗液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的60例出现PICC穿刺口渗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无菌小纱块加压包扎、3M透明敷贴固定的方式处理渗液的穿刺口,治疗组使用康惠尔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外敷、3M透明敷贴固定的方式处理渗液的穿刺口.观察两组患者的渗液消退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导管维护费用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治疗组的渗液平均消退时间为(4.37±0.96)天,明显快于对照组(7.47±1.87)天,住院期间导管平均维护费用(4.07±0.88)百元,低于对照组(7.18±1.27)百元,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惠尔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可有效治疗PICC穿刺口反复渗液,降低导管的维护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藻酸盐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后穿刺点渗液的疗效。方法:对11例中心静脉置管后穿刺点渗液使用藻酸盐敷料,外覆盖3M9546HP贴膜,观察渗液吸收、换药的频次、渗液好转的情况。结果:11例患者使用藻酸盐敷料后10例有效。结论:藻酸盐敷料治疗中心静脉穿刺点渗液效果明显,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惠尔藻酸盐敷料在PICC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PICC穿刺点渗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将无菌纱布置于穿刺点后用灭菌透明贴固定,观察组将康惠尔藻酸盐敷料置于穿刺点后用透明贴贴敷固定,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康惠尔藻酸盐敷料在治疗PICC穿刺点渗血中的作用明显优于无菌纱布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 对72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c m的弹力绷带包扎24h,观察组置管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且覆盖10×12c m的3M透明敷贴,24h后更换敷贴.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置管术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24h后更换敷贴,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 对72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c m的弹力绷带包扎24h,观察组置管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且覆盖10×12c m的3M透明敷贴,24h后更换敷贴.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置管术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24h后更换敷贴,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7.
郭秀兰 《吉林医学》2012,33(2):350-35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的有效止血方式。方法:将60例留置PICC接受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置管后均用弹力绷带包扎24 h,24 h后常规更换敷贴时试验组于穿刺点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对照组于穿刺点常规换药,观察两组患者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和换药次数。结果:试验组穿刺点渗血程度和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后常规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比常规换药出血量少,且1周内换药次数也减少。  相似文献   

8.
白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38-1739
目的: 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置管完毕后按传统方法使用透明贴膜固定;观察组在置管完毕后使用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并在穿刺点上方3~5 cm处沿血管走向使用水胶体敷料.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4.0%,对照组为2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水胶体敷料在PICC后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穿刺点分别应用藻酸盐敷料和无菌纱布块两种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患者56例。对照组患者在穿刺点处用3cm×3cm无菌纱布块按压,实验组患者在穿刺点处用5cm×5cm藻酸盐敷料按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后平均出血持续时间和穿刺点渗血分级。结果实验组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6.6±4.3)h]短于对照组[(16.2±3.7)h],且实验组渗血分级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按压PICC穿刺点的止血效果优于无菌纱布块,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凝酶与CHG敷料对小儿白血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按置入PICC先后顺序,将置管后第24 h换药时仍有出血的白血病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明胶海绵3次折叠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观察组使用血凝酶粉针剂撒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CHG抗菌透明敷料。观察2组患者72h后穿刺点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白血病PICC穿刺点处使用血凝酶与CHG抗菌透明敷料进行早期干预,止血效果好,并有预防感染作用,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PICC皮肤护理的最佳方法。方法:将400例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试验组PICC穿刺点早期用无菌纱布更换,干燥后改用3L粘贴手术巾。对照组采用3M透明贴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感染及非计划拔管各发生的例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导管移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导管感染、渗血、静脉炎、非计划拔管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菌纱布联合3L粘贴手术巾能有效固定PICC管,而且比单纯用3M透明贴更能起到止血、预防静脉炎、导管感染的发生,延长PICC使用时间,减轻病人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11+214
目的探讨自制弹力绷带用于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观察组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的基础上,加用自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出血情况:0级9例,Ⅰ级11例,Ⅱ级7例,Ⅲ级3例;观察组出血情况:0级17例,Ⅰ级15例,Ⅱ级1例,Ⅲ级0例。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效果好,操作方便,是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薄型美皮康与3M透明敷贴两种不同敷料对PICC穿刺后固定的效果.方法 所有的PICC置管操作均由取得PICC资格的专职护士进行.将100例行PICC穿刺的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分组,奇数为实验组,采用超薄型美皮康固定,偶数为对照组用3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穿刺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局部渗血的发生率、局部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超薄型美皮康能有效降低局部感染和皮肤过敏的发生率,对渗血的发生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和极易出汗的患者,选择超薄型美皮康敷料能有效防止局部皮肤过敏及感染的发生率,确保PICC导管的有效留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皮肤保护膜用于PICC导管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芬  杨梅  徐敏冬 《西部医学》2010,22(4):687-689
目的探讨皮肤保护膜对PICC穿刺皮肤的保护及对导管的固定作用。方法将192例接受PICC穿刺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n=96)和对照组(n=96),试验组使用康乐保皮肤保护膜涂抹在穿刺局部周围皮肤上,再贴上3M透明敷料;对照组只使用3M透明敷料固定PICC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敷贴粘贴的时间。结果试验组出现2例皮肤不良反应(2.1%),对照组出现18例皮肤不良反应(18.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提前更换敷贴方面,试验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5例vs23例,P〈0.05)。结论康乐保皮肤保护膜提高了皮肤对敷贴的耐受程度,避免了皮肤损伤,延长了敷贴粘贴时间。  相似文献   

17.
王盛菊  马娟  李涵 《中国病案》2012,13(1):73-74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PICC穿刺部位的应用。方法 PICC穿刺120例,60例采用无菌透明敷贴换药作为对照组,60例采用增强型透明贴(水胶体敷料)换药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疼痛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72h内局部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18.3%明显低于对照组41.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在PICC穿刺部位的应用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PICC穿刺患者中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在置管PICC导管前对血管进行测量、筛选,再联合视锐5超声进行引导性穿刺,从而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患者共184例,其中对照组86例,试验组98例,试验组置管前使用CDFI技术对血管进行筛选与测量,再采用视锐5超声引导穿刺;对照组单纯采用视锐5超声进行引导穿刺。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和机械性静脉炎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PICC导管前应用CDFI技术对进行血管测量与筛选,再联合视锐5超声行引导穿刺,与单独应用视锐5 TM超声引导穿刺相比较,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医生开医嘱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间隔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6 cm×7 cm的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的敷料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透明贴膜上方,下缘距穿刺点2~3 cm,覆盖3~7 d;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后导管护理,如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再覆盖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的敷料,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比较应用硫酸镁湿敷和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共有8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8例(88.89%)治愈,1例(11.11%)显效;应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14例(87150%)治愈,1例(6.25%)显效.结论 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能有效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