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011至2020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ESD治疗的314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3例,女121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其总体生存率、疾病特异死亡率、异时癌发生率、同时癌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随访时长中位数为63个月,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死因均为非胃癌疾病,发生异时癌6例(1.9%),同时癌3例(1.0%),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为98.1%,疾病特异死亡率为0%。随访期间非治愈性ESD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中追加手术者与未追加手术者均未发生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或因胃癌死亡。结论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患者经ESD治疗后长期预后良好,但有发生异时癌的风险,应加强内镜监测。  相似文献   

2.
陆德文  许丰 《浙江医学》2018,40(2):156-15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患者77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ESD治疗的423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3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和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胃部出血比例、术后狭窄比例、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显著,相比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30-13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早期胃癌病例资料,分析病人性别、年龄、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合并溃疡是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根据ESD术后病理分析早期胃癌ESD治疗的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33,P<0.05)。ESD治疗22例早期胃癌的完全切除率为90.9%,治愈性切除率为86.4%,仅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康国娟 《现代医学》2011,39(5):605-60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患者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行ESD后6例发生腹痛;2例出现咽部疼痛;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后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狭窄病例。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做好ESD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周婷婷  张俊丽  杨小莉   《四川医学》2018,39(6):627-630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经动脉介入治疗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单独给予ESD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动脉介入与ESD联合治疗。观察并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分析引发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联合经动脉介入化疗和ESD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略优于单独给予ESD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也较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法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显著增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发生术后感染、穿孔、迟发性出血、重要脏器(心、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反应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法治疗早期胃癌时总体疗效略优于单独应用ESD法。但联合治疗会引起较高的术后并发症比例。联合治疗不会降低ESD术常导致的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比例,但联合治疗的胃肠道反应显著增多,值得临床治疗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朱彦华  朱继和 《医学综述》2011,17(15):2391-239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中早期胃癌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ESD。所有患者在行ESD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19/2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0%(18/20),可能治愈性切除率为10%(2/20)。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100 mL,经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12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61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术后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病灶直径、浸润深度、病灶部位、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61例患者中,20例(12.42%)ESD术后发生出血,141例(87.58%)未发生出血。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浸润深度、病灶部位、手术时间是早期胃癌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其回归系数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自抽样1000次,其区分度评价指标C指数(C-index)为0.852(95%CI 0.798...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58例,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且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传统手术治疗短,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EMR与ESD治疗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50例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治疗过程中,采取ESD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复发情况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CI=1.252~10.909)、肿瘤大小≥3 cm(OR=3.802,95%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3.
刘春雨  张英 《西部医学》2010,22(5):965-966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胃黏膜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0例内镜下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42处病灶,术中急性少量出血率为2.4%(1/42),术后并发上腹痛30例(71.4%),迟发性出血5例(11.9%),未出现消化道穿孔。结论对ESD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ESD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根据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对162例次(15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55例患者的病变组织全部成功切除,术中未出现穿孔并发症,7例(4.3%)出现迟发性出血并采取相应措施,90例(56%)患者随访无复发。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例中发生延迟出血者2例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及效果.结果 2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止血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黏膜内癌,均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ESD术后延迟出血发生危害大,不易察觉,我们既要做到出血前预防,又要在出血后冷静止血,同时强效抑酸是术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杜奕  李刚  吕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2,(12):967-971+1009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7-01/2021-01月在作者医院进行ESD治疗的276例食管、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患者,以完全性切除和治愈性切除为治疗成功,以非治愈性切除为治疗失败,评价ESD疗效。出血、消化道狭窄和穿孔3项为并发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疗效和影响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276例患者中230例(83.33%)完整切除,6例(2.17%)患者治愈性切除,治疗成功率为85.51%,40例(14.49%)患者术后病理显示切缘阳性为非治愈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99.25%,复发率0.75%;出血、消化道狭窄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97%、5.07%、2.90%。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变直径(≥3 cm)、浸润深度(M3、SM1)、胃部溃疡是影响ESD疗效的重要因素(P<0.05);浸润深度(M3、SM1)、贲门-胃底和病变直径(≥3 cm)是出血的危险因素,病变直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早癌经胃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采用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术后处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结果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0.5±19.4)min。有39例完整切除,3例病灶残留。术后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1.5±2.5)d,3例迟发性出血,4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较好,术中、术后提高预防观念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到院就诊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腹腔镜手术为观察组,行开腹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恢复蠕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一般疗效指标,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恢复蠕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一般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术后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手术护理特点及经验.方法:对23例行ESD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及6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3例患者中21例(91.3%)顺利完成ESD手术,2例转外科治疗;(2)21例中术后明显黑便1例(4.8%),迟发性穿孔1例(4.8%),大便潜血阳性5例(23.8%).术后1月内镜复查8例(38.1%)溃疡瘢痕愈合,术后2月17例(81.0%)瘢痕愈合.随访6月共2例复发,选择手术治疗.结论:(1)ESD手术辅助操作护士应进行严格操作培训,了解手术原理、手术过程以及手术各种附件的应用.(2)对术后病人应认真观察,及时发现早期出血、穿孔的症状及体征协助医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