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脾胃学说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沈阳机车车辆厂医院尹云露脾胃学说在中医脏腑辨证中极其重要,脾胃被称为人体的“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本着中医治病务求其本的原则,运用甘温、升阳之药,以升阳健脾、补中益气的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凡有脾虚证的不同疾病中加减运用都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药对用药规律。方法对甘爱萍教授临床常用药物进行分析总结,选出其常用药对,研究其临床思想、经验。结果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注重健脾气,养胃阴;又兼顾清胃热,疏肝气,养心神等。结论甘爱萍教授治疗脾胃病从各角度出发,充分针对病人各病因,熟谙各药药性,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气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提出的通降理论,不仅对于脾胃病的药物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对于脾胃病脏腑推拿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在脾胃病通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患者病情的辨证,采用振法、摩法、揉法、推法等多种脏腑推拿手法发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祛痰除湿、温阳散寒、疏肝和胃、升清降浊、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最终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脾胃病。此外,应用通降理论指导脏腑推拿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其他脏腑疾病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整个气机升降出入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升降的矛盾运动一旦遭到破坏,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变生各种疾病。如脾气不升,则发生脘闷腹胀、大便溏泄等;胃气不降,在上则发生噎膈饱胀,在中则发生脘痛嘈杂,在下则发生便秘等。故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此类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张根腾老师继承了先师魏龙骧之中医气机学说,临证重视升降出入理论,治则多以调畅气机,斡旋脏腑为要。  相似文献   

6.
脑心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治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上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脑疾病症状的研究越来越多,脑心同治理论也在临床对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脑心同治以中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为依据,提倡中医整体观和异病同治的观念。文章通过在中西医理论上对脑心同治概念的理解,以及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医源性低血糖症与脑部和心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并结合笔者先前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吴医对杂病的诊治独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主客交"等络病理论指导脾胃病临床实践,每获良效。现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梳理并总结明清吴门医家现存古籍医案中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雷生  李志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05-2307
肝脾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涉及临床各科,以慢性病为主。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擅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1 脾胃病痰瘀同治病机  痰瘀同治法 ,以津血同源 ,痰瘀同病理论为基础。中医认为 ,津与血 ,同源于精 ,生理上相互滋生 ,又都受气的推动和转输。气机紊乱 ,津血为之变 ,津停为痰 ,血凝为瘀 ,所以说津血同为一体 ,痰瘀同出一辙。二者可同时形成 ,亦可因痰致瘀 ,因瘀致痰 ,互为因果 ,导致痰瘀同病。表现为在同一病证中 ,既有痰凝之象 ,又有瘀血之征。脾胃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每可见到痰瘀同病的病理变化。从病因病机来看 ,无论是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情志不畅 ,还是体虚久病可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司 ,气血失畅 ,水津失布而致痰瘀互生。而作为…  相似文献   

10.
脾胃病痰瘀同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瘀同治法,以津血同源,痰瘀同病理论为基础。中医认为,津与血,同源于精,生理上相互滋生,又都受气的推动和转输。气机紊乱,津血为之变,津停为痰,血凝为瘀,所以说津血同为一体,痰瘀同出一辙。二者可同时形成,亦可因痰致瘀,因瘀致痰,互为因果,导致痰瘀同病。表现为在同一病证中,既有痰凝之象,又有瘀血之征。  相似文献   

11.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祖国医学中治疗疾病的八种方法."下法",也称"攻下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立法,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12.
肝胆与脾胃不仅在生理上息息相关,而且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临床上主要以肝胃失和、气机不畅所致胃脘疼痛不舒多见,通常以疏肝和胃为基本治法。然而肝胃不和的病因病机各有不同,所以辨证论治时亦对应不同,如柔肝滋阴,或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法。目前该理论已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其推广及组方用药还有待于结合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1 健康人胃电图 许氏观察到空腹胃电慢波占整个记录的90%,其频率3.06±0.23次/分,幅度153±47μv,另有10%尖波,频率9~11次/分,幅度250~300μv。有人记录到与之相似的结论。杨氏观察到空腹胃电幅度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较高,胃体次之,胃窦部较低;但未记录到如许氏所说的尖波。有人为了观察进食对胃电图的影响。采用空腹时记录胃电图和进食后再记录胃电图,通过比较发现,胃电振幅可升高到300μv以上,持续5~20秒,恢复到餐前水平需要1个小时。  相似文献   

15.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医者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位居四大诊法之首。历代医家皆很重视望诊,《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六十一难》亦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望诊在临床诊断尤其是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而采取同一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笔者根据中医这一基本原则,临床应用<医验随笔>之柴白煎(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石膏、知母、粳米、生姜、大枣)加减,治疗因多种原因所引起的高烧不退,取得满意疗效,现例举数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研读,系统归纳呕吐的兼见症状及用药,发现刘完素在治疗呕吐的临证处方用药方面,受其主要学术思想火热论的影响。呕吐常见兼见症状为腹痛、痞满、头痛、泄泻等,临证用药时偏用大黄、寒水石等寒凉之品,且喜用肉桂、人参、白术等甘温之药顾护脾胃,处方用药寒热兼顾,治疗以润燥除湿、补泄其本为原则,对现今全面继承刘完素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病,原方由"栝蒌实大者1枚、黄连1两、半夏(洗)半升"组成,选药精良,配伍严谨.  相似文献   

19.
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法方药。方法通过对心与胃的解剖位置、经络特点、五行关系、生理功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心与胃的相关性,探索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论依据。结果通过调心治疗脾胃病,体现了欲治其子,先安其母,开辟了治疗脾胃病的新途径。结论从调心治疗脾胃病值得探讨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