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比较组,各42例。比较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采取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以及PR间期。结果研究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均低于比较组,但PR间期高于比较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其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75%,对照组有效率为63.2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使用胺碘酮治疗后QTd、PR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给予患者一定的胺碘酮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胺碘酮针与利多卡因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对象分成二组,其中65例给予利多卡因针,73例给予胺碘酮针。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二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4个月内胺碘酮针组病死率有一定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针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成两组治疗。对照组51例予以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51例予以胺碘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P0.05);研究组的心动过缓、头晕、静脉炎、恶心呕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予以胺碘酮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将胺碘酮应用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计收集病80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纳入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措施为应用利多卡因开展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措施为应用胺碘酮开展治疗。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经对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蒋达兴  丁继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1980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以利多卡因50mg静注,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至利多卡因总量达150mg,继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24h。胺碘酮组以胺碘酮15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以1mg/min静脉滴注6h,再以0.05mg/min维持静滴至稳定后24h。分别判定疗效。结果: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分别为78.2%与60.9%,胺碘酮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增加有效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的10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用药,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和对照组(30例,利多卡因治疗)。连续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以及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2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胺碘酮治疗的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复律时间(367±74)s显著短于对照组(984±12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9,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显著,起效快、平均复律时间短及安全性高,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回顾性分析同期在该院接诊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心室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7.5%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及PR间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1%,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6.3%,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够进一步提高抗心律失常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按随机分类分为两组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效果(95.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5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盐酸胺碘酮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短期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予以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7d后室性心律失常24h内发作次数、QRS波时间、PR间期。结果:治疗7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作次数、QRS时间明显缩短,PR间期明显延长,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短期预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胺碘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确诊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对照组则给予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共显效60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共显效25例,有效40例,无效35例,治疗总有效率65.0%,二者对比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提高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QRS波时间、PR间期、心率、LVEF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4%、不良反应率为8.20%,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率并降低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月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异,但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转复心律失常时间明显低于胺碘酮治疗组.结论: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患者选用利多卡因,可快速有效转复心律失常,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