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7,(1):39-40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应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麻醉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5间在台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腹部手术的64例老年患者,根据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通气,实验组患者给予喉罩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ICU例数、ICU死亡例数、ICU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天数上的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实验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1.48%,对照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2.14%,两组间的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气管插管通气相比较来说,喉罩通气并不能降低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喉罩通气及气管插管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喉罩通气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20例行喉罩通气方法,30例行气管插管方法,比较两组血压及心率变化、植入成功率、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麻醉诱导后心率及血压均较麻醉前低(P0.05);喉罩组植入喉罩时心率及血压有所增加,但与麻醉诱导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插管时心率较麻醉诱导后明显增快,血压较麻醉诱导后明显升高(P0.05);喉罩植入成功率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症状均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下行乳腺癌根治手术麻醉简便易行,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机体影响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3.
祁胜春 《中外医疗》2010,29(12):27-27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全麻与腰硬联合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78例ASA1—11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气管插管全麻组(1组)和腰硬联合辅助静脉组(11组),每组89例,1组全麻插管后机械通气,11组腰硬穿刺麻醉后复合静脉麻醉保持自主呼吸。结果气腹后5分、25分1组和11组paco2无显著差异P〉0.05,MAP较1组下降明显,HR增快,呼吸增快。结论气管插管全麻较椎管内麻醉更适合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腔支气管与单腔气管插管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对胸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胸外科手术患者(ASA Ⅱ~Ⅳ级)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静吸全麻;B组(对照组)行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全麻;术中分别观察麻醉效果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两肺隔离完善,病肺中的脓、血液及分泌物无扩散;气道干净,导管无阻塞;术野显露清楚.对照组术中导管阻塞及术后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P<0.01).两组患者术中SpO2,HR,B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配合胸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手术,较之传统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其可以在术中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避免了插管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因此患者能在术后更好的恢复呼吸功能。而且这一方法可以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了患者苏醒时间与术后禁食禁饮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本文拟对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胸腔镜手术麻醉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麻醉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纵隔肿瘤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进行VATS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124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2例。试验组采用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对照组同期采用双腔管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VAT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无术中或术后死亡。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麻醉下VATS治疗纵隔肿瘤是可行性与安全的,有利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种麻醉方法对小儿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手术患儿482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3组:气管插管全麻(TI组)192例,喉罩插管全麻(LM组)122例,非插管全麻(FM组)168例。观察3组术后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麻醉方法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气管插管组术后的呼吸并发症明显高于喉罩组和非插管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可明显增加小儿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陈伟东  陈展胜  罗育新  黄喜才 《河北医学》2010,16(10):1187-1189
目的:研究老年食管异物取出术的并发症与麻醉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总结老年食管异物取出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按照表面麻醉和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对并发症、生命体征、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管插管全麻比表面麻醉低,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生命体征更平稳,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老年食管异物手术更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麻醉与气管内插管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部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复合硬膜外组(T组),记录麻醉不同时段的HR、MAP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和苏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诱导插管即刻、插入后3min、拔除即刻、拔除后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组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L组,且术毕苏醒时间较L组长,L组麻醉并发症较少。结论喉罩通气复合硬膜外麻醉较气管内插管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部手术中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在本院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小儿患者8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超快通道麻醉组)与对照组(传统麻醉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吸入七氟醚诱导,并静注舒芬太尼与爱可松行气管插管,术中以七氟醚进行维持麻醉;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注异丙酚、芬太尼与爱可松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异丙酚、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两组患者以PC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并测定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测定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该种麻醉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刘俊堂  张彦匣  王松柏 《海南医学》2013,24(8):1215-1216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全身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28例强直性脊柱炎手术患者的麻醉资料,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具体麻醉方法和患者的预后等情况。结果采用快诱导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全麻11例和慢诱导经鼻盲插气管插管17例。27例在术后恢复室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并安返病房,1例送ICU后拔管时发生喉痉挛、出现肋骨骨折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麻醉前风险评估和合理的麻醉方式选择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腔支气管与单腔气管插管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对胸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胸外科手术患者(ASAⅡ~Ⅳ级)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静吸全麻;B组(对照组)行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全麻;术中分别观察麻醉效果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A组患者术中两肺隔离完善,病肺中的脓、血液及分泌物无扩散;气道干净,导管无阻塞;术野显露清楚。对照组术中导管阻塞及术后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P<0.01)。两组患者术中SpO2,HR,BP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配合胸外科手术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志敏  杨婧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20-2921
目的分析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弓置换术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瘘发生率、术后30 d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7.50%(11/40)]较对照组[10.00%(4/4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少,但存在内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陈晓滨 《吉林医学》2011,(33):6990-6991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和全麻组各40例,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气腹后5 min的MA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1),硬膜外麻醉组在气腹后5 min的MAP、HR仍较麻醉前高(P<0.01或P<0.05),而全麻组基本保持麻醉前水平。硬膜外麻醉组气腹后5 min SpO2明显增加(P<0.01);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SpO2较麻醉前改变不明显(P>0.05)。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25%和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妇科手术全身麻醉加气管插管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心ICU内41例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环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组(丁卡因组)和对照组。记录基础生命体征,插管时、插管后1 min、5 min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低氧发生率,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插管后低血压发生率,全麻药物用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丁卡因组气管插管时和插管后1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低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丁卡因组诱导期间全麻药(异丙酚)用量、插管后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丁卡因组所有病例环甲膜穿刺均一次性操作成功,穿刺时间不超过1 min,无一例出现局麻药过敏、中毒反应、皮下或纵隔积气、食道损伤和气胸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气管插管时无死亡。结论环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可以减轻气管插管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减少插管后低血压发生率,减少全麻药、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简便易行和微创的操作方法,必要时可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机械通气下喉罩麻醉,及气管插管麻醉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70岁以上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CS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H组(喉罩麻醉组30例),Q组(气管插管麻醉组30例),观察3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SPO2)的变化.结果:3组效果均满意,CSEA组所有患者在椎管内阻滞平面出现15 min内,MA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分别与H组、Q组相比较,MAP在手术开始时、术中30min和术毕3个时刻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Q组比较,MAP3个时刻无差异.结论:3种麻醉方式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安全有效,相对与腰-硬联合麻醉、气管插管麻醉来看,喉罩麻醉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在患者手术早期容量管理更从容、稳定、更能维持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和进行有效通气和氧供,减轻高龄高危患者的心肺负担.本观察显示喉罩通气全麻可以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且在插管和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更小,呛咳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是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4月26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0例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为A组,另130例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进行手术为B组,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围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率、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及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等。结果 B组HR、SBP、DBP的最大变化率明显小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ICU入住率、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Ⅲ,术前精神状态相似无异常,无肺部感染,无呼吸功能明显异常,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随机分成2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A组)与单纯全麻组(GA组),各20例。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待硬膜外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胺),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根据需要少量给予肌松剂(维库溴胺),术后行硬膜外镇痛。G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术后行静脉镇痛。观察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并且统计手术时间、用药总量。结果 GE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质量评分优于B组。GE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少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期并发症比较,GE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单纯全身麻醉,可以节约全麻药的用量,且患者全麻苏醒早、苏醒更彻底,是老年患者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与气管内插管在成人手术中气道管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行NUSS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喉罩组行喉罩气道管理,对照组行传统气管内插管。比较2组的麻醉药用量、麻醉效果、麻醉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与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喉罩组与插管组在麻醉及手术时间、术中呼末CO2峰值、麻醉满意度、失血量及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手术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幅度、术中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显著低于插管组(P〈0.05),术后复苏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更短,且胃肠道反应、咽部不适感、声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成人VATS-NUSS手术的气道管理中,喉罩较气管内插管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气管内插管局部麻醉应用于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非气管内插管局部麻醉(观察组),30例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准备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总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疼痛不适,术后均未发生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复发病例.观察组术后咽喉不适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中运用非气管内插管局部麻醉对机体的创伤较小,麻醉效果好,且能有效避免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带来的各种危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