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5例,其中24例采用了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作为治疗组;31例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均应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中的D区(GMFM-D,站立位能区)和E区(GMFM-E,行走、跑、跳能区)评分对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足背屈角的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GMFM-E评分及足背屈角角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三个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1年8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脑瘫(痉挛型)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干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肌筋膜牵伸放松的治疗手法。分别于治疗前后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里的D区与E区、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评估两组患儿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GMFM-88的D区评分(31.77±3.05)分、E区评分(36.63±9.53)分、10 mWTS值(16.70±1.47)cm/s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4、2.405、6.909,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8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够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缓解痉挛,改善粗大运动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电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电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陈云杰  王玉俊 《当代医学》2021,27(13):61-62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obath疗法和肌电反馈系统规律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18、24个月时应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评估患儿步行能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患儿10 m速度和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PT技术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李红  童光磊  张敏  易昕  蔡云飞 《安徽医学》2013,34(8):1070-107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75例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运动疗法;研究组37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快速降低肌张力,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和儿科生活质量调查表(Peds QLT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D、E区)和Peds QLT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D、E区)和Peds QLT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为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一般情况、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 GMFM)-88评分、精细运动能力量表( FMFM)评分及神经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太空衣治疗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大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7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案和悬吊训练,试验组进行常规治疗、悬吊训练和太空衣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项)的D、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4项基本情况、GMFM-88项的D区和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GMFM-88项的D区和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提高不明显(P>0.05);试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太空衣治疗联合悬吊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大运动水平、平衡功能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讨论肌电生物反馈法在儿童康复中的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6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予痉挛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腓肠肌痉挛评分(MAS)。结果:在临床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为3.48±0.46分,对照组为3.51±0.47分,两组比较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为2.65±0.59分,对照组为2.89±0.90分,两组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多数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针对患儿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后,可帮助患儿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步歌技术在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方面是否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4~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II级) 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康复评定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行运动疗法、感觉统合治疗、悬吊训练或作业疗法等),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20min,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00min,另外增加步歌康复训练,每天20min,两组每周均治疗5d,共治疗6周。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和Berg平衡评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的站立、步行、跑和跳功能区及总分评分和Berg平衡评估评分明显增加(P<0. 05),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的步行、跑和跳功能区评分和Berg平衡评估评分明显增加(P<0. 05),站立能区评分和总分略有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步歌技术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没有明显优势,但可提高患儿训练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CMFM评分、MAS评分、PB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MFM评分、PB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儿下肢功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医院-残联-家庭康复模式,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纳入安徽省"七彩梦行动计划"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5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每组均给予常规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TX-A治疗,医院康复1个月后转入残联康复机构持续康复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分别评价患儿双下肢痉挛程度、站立及行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带养方式、MAS、GMFM D区、E区、ADL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半年后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GMFM D区和E区、ADL得分高于治疗前,MAS痉挛程度得分低于治疗前(P0.01)。(3)半年后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GMFM D区、GMFM E区、ADL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RS得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注射治疗缓解痉挛的疗效肯定,BTX-A注射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联合医院-残联-家庭康复模式,在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行走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情况及10 m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步行能力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量表(GMFM-88)对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本研究主要对C区、E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的C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比传统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袁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40-141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在神经发育学疗法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痉挛程度、站立及步行能力及步行速度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肌力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判断脑瘫患儿智力改善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4 ~6 岁轻度智力落后、GMFCS II级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 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定中国比内智力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观测2组患儿智力水平、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之 D 区 、E 区分值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以比较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智力水平较治疗前有改善( P<0 .05 ). 治疗后2组GMFM-88之D区和E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 P<0 .05 ) ,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脑瘫患儿智力改善会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在本院治疗的50例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2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24例患儿为观察组采用运动治疗的同时结合脑电仿生电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Wee FIM,GMFM,FMFM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的Wee FIM,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Wee FIM,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F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仿生电治疗结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每例患儿应用改良Ashworth法进行肌张力评定,测量双下肢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808,P=0.0173)。治疗后两组患儿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5191、-2.5161、-2.3201,P值分别为0.0118、0.0241、0.0203)。结论应用康复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降低肌张力,扩大双下肢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醒窍通督针灸法联合高压氧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患儿肌肉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7月期间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选择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醒窍通督针灸法。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分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GMFM88)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醒窍通督针灸法,可帮助患儿临床症状改善,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关节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治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脑功能与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组、脑电组与联合组4个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组、脑电组及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肌电、脑电及脑电+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集患儿脑电波(θ波、β波、θ/β波、α波、SMR波与α/SMR波),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治疗后1年,采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精细运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FMFM评分和GMFM评分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θ波分组、时间与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波、θ/β波值、α波、SMR波分组、时间与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α波/SMR波值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交互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