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39眼)和对照组30例(37眼),研究组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诊眼压<21 mmHg,研究组眼压控制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前房反应(出血或渗出)、浅前房、低眼压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宋建军 《河北医学》2012,18(11):1624-1626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2例3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随访,眼压正常的有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例(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有1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有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例(P<0.05);发生低眼压的有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例(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观察青光眼病人行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效果.②方法采用传统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调节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病人37例49眼.③结果术后眼压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946,P>0.05);浅前房发生率下降,调节后可迅速恢复,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8,P<0.05).④结论调节缝线可以线状固定巩膜瓣,并对术后滤过起机械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毅宏  李柏坚 《西部医学》2006,18(6):701-702
目的观察巩膜调整缝线在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对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3例(47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22例(2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巩膜可调整缝线;对照组21例(2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其术后浅前房、滤过泡及眼压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精确概率法,P=0.072),有待进一步观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巩膜可调整缝线在应用了丝裂霉素c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53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得以明显控制(P<0.05),而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22.6%(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9.4%,低于对照组的26.4%(P<0.05);治疗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冬悦 《中外医疗》2012,31(29):44-45
目的探讨复合式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61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该院同期收治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眼压情况比较,术后第1天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调整缝线后,研究组平均眼压优于对照组(P〈0.05);视力方面,术后第1天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随访3~6个月,研究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有效率为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效保存了患者的视功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9.
梁冬梅 《广东医学》2016,(Z2):154-155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分析这种治疗方法取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共计80例患者,将全部患者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40例。给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措施为传统小梁切除术,给观察组患者实施的治疗措施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的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及5-FU的临床效果.方法 小梁切除术中制作好巩膜瓣后,将浸透25 mg/ml的5-FU棉片敷贴于巩膜瓣下5 min,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作小梁切除及虹膜根部切除,10-0丝线作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前房形成平均时间1.2 d,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6.5%,远期平均眼压(15.2±1.7) 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及5-FU,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降眼压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2例(72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患者术前及出院时平均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各型青光眼40例57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为治疗组,观察术后眼压及浅前房等并发症,并与16例18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11.98mmHg,浅前房发生率为12.3%(7/57),对照组为55.5%(10/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4.62,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及丝裂霉素应用可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双向可调整缝线和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观察组施行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施行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两组年龄、性别、眼压等临床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无1例发生浅前房,对照组3例浅前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眼压术后1周内差异显著,两周后无差异。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双向可调整缝线相对于可拆除缝线能更好的控制滤过量,减少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的效果.方法 将68例71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37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一行,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无明显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及可调整缝线可减少手术并发症,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程依琏  樊映川  罗谦  黎静 《北京医学》2007,29(7):404-406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浅前房的作用.方法 将13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常规组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70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及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常规组25眼(36.76%);调整缝线组6眼(8.57%)(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个月,常规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0眼(88.24%),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2眼(88.57%),P>0.05.结论 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既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中,采用调整巩膜瓣缝线技术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58例共68只患眼。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则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调节缝线。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1%,实验组为17.6%;对照组眼压合格率为64.7%;实验组为41.1%。上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方法,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控制浅前房症状,提升手术效果,并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眼外伤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周围虹膜切除术,研究组采用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以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眼压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视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优于周围虹膜切除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邬贤义  刘缅  谭茜 《右江医学》2007,35(3):288-289
目的观察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152例(189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6例(92眼),接受巩膜瓣下埋线法小梁切除术,对照组76例(97眼)接受标准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和随访前房、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正常者:观察组73眼(79.35%),对照组79眼(81.4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2年,观察组眼压正常率为92.39%,对照组眼压正常率82.47%,观察组眼压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巩膜瓣下理线法小梁切除术术式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抗青光眼滤过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