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ICU危重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危险因素、重要预后,以及内镜止血治疗效果。方法:纳入ICU住院天数≥7 d,主要结局指标为明显的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分析其基础疾病、既往治疗史、ICU辅助治疗等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54名ICU危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3名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与无出血组相比,消化道出血患者具有明显增高的SOFA和SAPSⅡ评分(P<0.05),以及肝硬化、重度感染、Ⅲ~Ⅳ级心力衰竭、脑梗死、脑出血发病率(P<0.05);ICU前已接受NASIDs类、抗血小板药物,心脏支架置入、瓣膜置换术后以及近1月内接受大手术的比例也显著增高(P<0.05);ICU期间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48 h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明显增高(P<0.05),而入ICU前常规PPI使用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多种基础疾病、肝硬化、器官功能衰竭以及NASIDs类、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等都是其重要危险因素,常规PPI使用能有效预防出血发生,急诊内镜下诊断、止血是目前诊疗ICU危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延续护理在ICU转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7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接受延续护理服务,观察比较两组AHSMSRS评分、Morisky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AHSMSRS评分(98.8±3.6)分、Morisky评分(7.5±0.6)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1.2±1.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ICU转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按照内镜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内镜检查和止血治疗,对照组患者择期进行内镜检查和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均发现出血性病变,均为消化性溃疡检出例数最多。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急诊内镜治疗,可有效查明消化道出血病因,及时止血,可提高患者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候诊期间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无痛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为焦虑组(>50分,n=40)和非焦虑组(≤50分,n=7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候诊期间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15例患者中,SAS评分>50分者40例,占比34.78%。焦虑组女性占比、合并糖尿病率、消化道不良症状率高于非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有消化道不良症状是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合并糖尿病、有消化道不良症状是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候诊期间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46例,根据患者胃镜诊断的时间分为急诊胃镜组86例,非急诊胃镜组60例,分析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以及内镜治疗的疗效.结果急诊胃镜组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96.5%,活动性出血率为82.6%,而非急诊胃镜组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80.0%,活动性出血率为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镜下治疗的止血成功率高达95.9%,死亡率为1.4%.结论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重症医学科(ICU)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4年入住ICU的SLE合并脓毒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包括主要器官受累情况,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感染部位及病原体检查结果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0例患者,以女性为主(86%),SLEDAI (15.8±6.3)分, APACHEⅡ (25.8±6.5)分,ICU内死亡率为46.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多器官衰竭,进入ICU 的最常见原因是呼吸衰竭。感染以G-菌为主。多变量logistic回归提示ICU内消化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及较高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与预后相关。结论 消化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较高的APACHEⅡ评分是ICU内SLE合并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方法选择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内镜诊断治疗,研究组接受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结果研究组的胃小凹影像评分(3.50±0.75)分、形态影像评分(4.35±0.85)分、毛细血管影像评分(3.75±1.0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49.35±5.35)min、住院时间(6.85±2.0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消化道早癌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诊断治疗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依据住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应用消化内镜开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为(0.97±0.92)d,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为(1.77±0.9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消化内镜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出血停止时间,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支架与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于该院行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患者共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气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症状评分、钡餐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总体症状评分、钡剂宽度均低于对照组[(0.77±0.45)vs(1.91±1.03)分、(1.37±0.55)vs(2.11±1.4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钡剂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47±1.14)vs(6.01±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疼痛、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及反流的患者总比例均少于对照组(28.57%vs 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作用下放置食管支架可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优于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鼻息肉或者慢性鼻窦炎病患当作本研究的选取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所有患者选择内镜手术治疗,同时对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干预措施,对观察组选择个性化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护理后的康复效果,还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鼻腔鼻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显著高于对照组(79.37%),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鼻窦鼻腔评分是(9.5±4.3)分,对照组患者术后鼻窦鼻腔评分是(15.4±5.8)分,观察组患者手术、护理后的鼻腔鼻窦情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鼻腔鼻窦情况,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消化道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入住本院并接受消化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可能与消化道手术后医院感染有关的因素,然后对筛选出的可能因素进行校正,校正方法为多元Logisitc回归分析,明确消化道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本院并接受消化道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年最新版)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制定临床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感染与消化道手术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GCS评分、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有无术后再次手术、有无气管插管/切开、有无术前使用抗生素及术前营养状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7分、手术时间≥1 h、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术前营养不良作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5.56%,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作为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医院感染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GCS评分7分、手术时间≥1 h、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术前营养不良,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而制定临床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巩固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ICU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100例患者有肺部感染症状,100例患者无肺部感染症状,回顾分析2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无肺部感染组脑功能评分(24.4±5.12),死亡率4%,入院时脑功能评分(31.87±2.12);肺部感染组脑功能评分(32.06±4.43),死亡率20%,入院时脑功能评分(32.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发生ICU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包括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脑功能恢复效果通常较差,需根据患者致病菌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180例与观察组22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48 h,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48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探究其治疗时间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感染部位、病史、MAP、HR等各项指标(P0.05)。两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指标比较(P0.05)。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包括MODS及DIC发病率、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乳酸菌均水平。结论临床中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危险因素包括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MODS及DIC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张礼琴 《中外医疗》2016,(27):70-7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将2014年3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激光、微波及药物等传统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VAS评分。结果观察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概率)为93.33%及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及面部疼痛等各项VAS评分分别为(0.82±0.18)分、(0.65±0.36)分、(0.56±0.41)分及(0.55±0.36)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结肠镜检查措施,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40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70)与对照组(n=70),观察组患者予以急诊结肠镜检查措施,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结肠镜检查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率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血量(283.6±34.5)ml以及平均住院天数(6.5±1.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9.5±42.7)ml、(7.9±1.5)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结肠镜检查措施较常规结肠镜检查可达到更高的有效诊断率,及时找出了患者的出血部位以及原因,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缩短了治疗时间,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96-98+10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5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7)。对照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Lund-Kennedy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80.52%(P0.05)。治疗后,观察组Lund-Kennedy评分由(6.61±2.02)分下降至(1.41±0.31)分,对照组Lund-Kennedy评分由(6.43±1.71)分下降至(2.69±0.71)分(P0.05),且观察组Lund-Kennedy评分低于对照组[(1.41±0.31)分vs (2.69±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1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Lund-Kennedy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积极防治脑卒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0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200例患者中,死亡75例,病死率为6.25%。死亡组患者年龄(75.9±8.8)岁,显著高于生存组的(64.2±6.7)岁;死亡组出血性卒中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既往病史患有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为(15.8±7.4)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的(9.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3,P<0.05);死亡组患者Glasgow评分(9.3±3.1)显著低于生存组(1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5,P<0.05);死亡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鼻胃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发生肺部感染、高热、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脑心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引发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6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观察组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5.0%,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33%(P0.05);年龄超过65岁者、伴有出血病史者以及携带Hp者,在本次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所占比例分别为71.43%、42.86%和61.90%,与消化道未出血者的40.0%、21.82%和32.7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对于年龄超过65岁者、伴有出血病史者或携带Hp者,应慎重使用阿司匹林或在用药时加强监护,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探讨ICU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以2010年3月31日至2012年3月31日入住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科)痰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患者77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又分为生存亚组(n=45)和死亡亚组(n=32),而以同期未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391例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并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白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及所有患者28d病死率,对患者可能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内入住本院ICU患者468例,其中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观察组)77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发生率为16.4%,观察组死亡率(41.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P<0.05),而观察组中生存亚组GCS评分、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亚组[(10.1±2.8)分,(25.9±3.5)g.L-1 vs(7.6±3.5)分,(22.1±3.6)g.L-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与GCS评分低、低白蛋白水平(<25g.L-1)、呼吸机使用时间长(>7d)、合并真菌感染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相关(P<0.05);而合并真菌感染、低白蛋白水平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低、低白蛋白血症、呼吸机长时使用、合并真菌感染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是ICU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真菌感染、低白蛋白水平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