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损害,一经出现即不可逆转且逐渐发展,缠绵难愈.应用中医药非透析疗法延缓慢性肾衰竭,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或延缓慢性肾衰竭略有心得,并从瘀血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 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段光堂教授运用肾衰 Ⅰ 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段光堂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壅为标,依据本病的病机创制出肾衰I号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肾衰 Ⅰ 号方治疗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说明肾衰I号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4.
中药灌肠治疗终末期肾衰竭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CRF)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最终进入尿毒症期.我科采用中药灌肠结合西药对症治疗终末期慢性肾衰竭 (ESRF),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邓旭  冯松杰 《吉林中医药》2012,32(3):234-235
脾肾阳虚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阳虚证采用温阳法治疗,此为常法.因慢性肾衰竭阳虚证除单纯阳虚症状外还表现出湿浊内蕴的证候,临床上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阳虚证更切中病机.此法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健脾补肾、降浊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降浊化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健脾补肾、降浊化瘀法治疗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56例中,显效2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28%.结论:健脾补肾、降浊化瘀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能够延缓肾小球硬化程度,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爱西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笔者采用爱西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近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以及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专病专方,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固本活血泄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固本活血泄毒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固本活血泄毒汤,对照组30例单以西医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7.8%,明显优于对照组43.3%(P<0.05).结论:固本活血泄毒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对症治疗,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1],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达10.8%,而其中部分发展至慢性肾衰竭,致残和致死率极高,治疗也相对棘手.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中医积累了很多经验,汗法治疗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特色疗法,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医学认为[2]汗腺功能与残余肾功能有较多相似处,本文主要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许林利  曹勇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26-122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中西医病机,以便为中西医防治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提供治疗依据和客观指标,降低临床上慢性肾衰竭晚期的死亡率。方法针对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与西医的微观认识相结合来分析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发病病机特点。结果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的病理本质为“脾虚肾亏为本,淤血、湿热、痰浊为其标”根据“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理论为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提供新的思路。结论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可以从中医虚实方面分析,为慢性肾衰竭高半胱氨酸血症治疗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中医药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以及中药外治。结果与结论:中医药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延缓早中期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透析器的速度、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沈慧平  张建林 《河北中医》2012,34(6):919-920
恶心、呕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可影响患者进食、进药,使病情日趋恶化.因此,有效地控制恶心、呕吐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2009-01-2011 - 06,我们对60例慢性肾衰竭伴恶心、呕吐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系统健康教育,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竭依据《内科学》[1]确诊.且伴有恶心,纳少,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水,一日数次不等,持续反复发作[2].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病人的心理问题,观察心理护理对慢性肾衰竭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08年1月到6月收住的80倒慢性肾衰竭病人分为常规组和治方组两组,每组40人,常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除常规的措施外,针对其心理问题加以指导.结果:治疗组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明显低于常规组,而遵医行为优于常规组.结论: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其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遵医行为,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慢性肾衰竭时,通过肾脏排泄的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减少,而通过肠道排泄的部分明显增加[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肾排毒合剂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肾衰竭组和肾衰竭补肾排毒合剂治疗组,并取大鼠脂肪、肾、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瘦素(Leptin)、瘦素受体(Ob-R)和神经肽Y(NPY)的蛋白表达.结果:慢性肾衰后脂肪组织Leptin蛋白表达增强;肾脏Ob-R的表达降低;下丘脑组织Ob-R表达增强,NPY的表达降低.慢性肾衰大鼠用补肾排毒合剂灌胃后,对脂肪组织Leptin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肾组织Ob-R表达明显增强;下丘脑组织Ob-R表达减弱,NPY的表达增强.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存在瘦素-神经内分泌轴异常,补肾排毒合剂可能通过调节Leptin、Ob-R及NPY的活性而改善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是不可逆的,虽然病情进展缓慢,但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呈进行性发展和加重。此外,慢性肾衰竭进展的的原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的不同阶段也可能表现不同,所以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治疗措施也应当是综合性的。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TPO与肾功能及血小板的关系。方法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实验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健康对照组和实验组TPO水平,同时应用血细胞测定仪和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等。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降低(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TPO治疗后两周内,血小板明显上升(P<0.01),慢性肾衰竭患者TPO水平与血小板呈正相关,TPO水平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结论 TPO治疗慢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具有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思维进行探讨.认为在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过程中,采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出在临床诊治慢性肾衰竭过程中,应用整体思维、动态思维、辨病与辨证结合和大方、复法治疗的临床思维方法,对该病进行综合治疗,使中药在临床更好地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