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死亡率也很高[1].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以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腹泻2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对小儿感染性腹泻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人群小于1岁的儿童占比例最多,约为37%.发病时间多数集中在春秋季节,1~3月和10~12月人数最多.其中,细菌性感染的患者120例(60%),病毒性感染患者80例(40%).结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主要以细菌和病毒性感染居多,由于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还不健全,防御机能还很差,是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陶春祥 《中医杂志》2007,48(2):185-185
答: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腹泻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肠道外感染伴发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又称消化不良,主要为饮食因素或气候因素致泻。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重者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是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6~48个月多见,1岁以内约占1/2。临床诊断临床上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小儿秋冬季腹泻以病毒感染多见,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多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本病多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正腹泻是小儿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如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重者还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两种。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及其它病原体致病。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如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气候因素如气候突然变化等。任何导致胃  相似文献   

7.
姜健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7):304-305
腹泻,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一种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疾病。笔者多年来运用小儿腹泻散为主治疗小儿腹泻,尤其对非感染性腹泻及轮状病毒感染和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引起的小儿腹泻520例进行探讨,并在其他医院进行验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感染性腹泻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因卫生习惯不良、饮食污染等原因引起,病原体80%为病毒、20%为细菌[1].腹泻起病急,病情发展变化快,对于非儿科的临床护理人员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会面临着诸多困难.2002-2007年本院感染一科收治小儿感染性腹泻29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现就小儿腹泻的中西药治疗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小儿药证直诀>有"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之说.其病因多由于受凉、饮食不节、肠道菌群失调或腹泻治不得法而致.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1日数次,甚则十几次.大便呈蛋花状或水样,间或夹杂有未消化食物或黏液.小儿脏腑娇嫩,一旦发生腹泻,若不及时就医,往往因大量水液脱失,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运用推拿手法辨证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4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贵 《家庭中医药》2011,(11):29-29
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小儿腹泻都被列为小儿常见病。西医按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又分为肠炎和痢疾等。中医把小儿腹泻划分为湿热泻、脾虚泻、伤食泻、寒湿泻等。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目前西医对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维持水电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3.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问题.过去小儿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凶之一.我国小儿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主要侵袭2岁以内小儿[1].我们应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婴幼儿腹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样便,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婴幼儿腹泻的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该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易受寒湿之邪侵袭,风寒侵入腹部,影响受纳运化而成泄泻;  相似文献   

15.
林苑琪  徐雯 《新中医》2008,40(6):108
抗生素的运用是西医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优势所在.然而.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不但无治疗作用,还可能引起肠道有益菌群的减少,导致病情加重.中医治疗则有一定优势.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已有较多成熟的治疗经验.如<幼科准绳>指出: "夏秋治里", "冬春治表",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等.又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谓:"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  相似文献   

16.
<正>夏秋是腹泻多发的季节,发病人群不分男女老幼,这和夏秋季节的炎热气候和夏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重要关系。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由于饮食不知自节、不重视饮食卫生等原因,其发病率更高,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夏秋腹泻一般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又分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两种。非感染性腹泻又叫功能性腹泻,如进食冷饮冷食过多、腹部受寒着凉,或暴饮暴食、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等。所以,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且存在明显发热、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1]。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其中非感染性腹泻可严重影响患儿消化功能,如不及时诊治,长期迁延可诱发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对患儿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是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之一[2],而合理补充肠道内生理菌群,可达到增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次数多,不仅是儿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是目前婴幼儿死亡的重要急性原因。小儿腹泻是以水分和电解质急剧大量丢失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大多〈2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其致病因素有多种,包括①肠道内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特别是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泻儿康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采取辨病与辨症相结合,配伍选用补、消、健方面的药物来组方治疗小腹泻,获得理想疗效,有效率达98.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制小儿腹泻贴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66%,对照组患儿的痊愈率为44%,两组患儿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患儿8例有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3例体重下降,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应用自制小儿腹泻贴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