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影响。方法:肺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对症支持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和P(A-a)O2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D-二聚体水平和不同P(A-a)O2水平发生肺栓塞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P(A-a)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500μg·L^-1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500μg·L^-1者(P〈0.05);P(A-a)O2〉50 mmHg者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显著高于P(A-a)O2〈50 mmHg者(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肺泡血氧合状态,D-二聚体联合P(A-a)O2诊断肺栓塞能提高诊断率,尤其是对于D-二聚体超过500μg·L^-1,同时P(A-a)O2高于50 mmHg者,要提高临床重视,早期诊断肺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过检测不同临床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进一步来研究其鉴别诊断的意义和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来检测样本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A、B、C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非出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HBsAg阳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HBsAg阴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病情及肝功能损害越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在肝硬化各临床分级的患者血浆中明显增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肝脏功能越差则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Coatrob 1800全自动血凝仪对142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接近于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的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各型肝癌患者的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谢晶日  林晋濠  张杨 《新中医》2013,45(12):67-69
目的:观察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静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BPC)的影响。方法:对50例治疗组UC活动期患者采用肠愈宁治疗,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BPC。结果:2组比较,UC活动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BP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和BP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对UC活动期有较好治疗效果;调整D-二聚体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是肠愈宁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动态检测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0天D-二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0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改善DVT血液高凝的有效方法。动态监测DVT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血清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糖辱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38例)和并发症组(22例),并与健康对照组(36例)进行比较.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HCy测定采用循环酶法.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D-二聚体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无并发症组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DD与HCy测定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发展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监测DD与HCy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孕妇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PLT、PT、APTT、TT、FIB、D-二聚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妊娠晚期孕妇83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50例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PT、APTT检测结果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O.05),PLT、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PT、APTT、FIB、D-二聚体五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产前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后DIC,降低临床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老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克圬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清TNF-α、IL-6、IL-8促炎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促炎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二聚体、促炎因子水平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克圬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肺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DD2)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VIDASDD2测定法对可疑为下肢静咏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48例患者采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13例测定值<494ng·mL-1,35例测定值>494ng·mL-1,其中28例通过下肢顺行静咏造影证实为DVT。VIDASDD2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VIDASDD2法可作为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过筛试验,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肺栓塞组中高临床概率患者和低临床概率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并应用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低临床概率患者明显高于高临床概率患者。以0.5 mg/L为阳性界点,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6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55~0.983),阴性预测值为98.8%,阳性预测值为70.7%。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是低临床概率肺栓塞的排除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置换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置换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A、B2组,每组20例,A组采用速碧林治疗,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3天、7天、10天、14天进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测定。结果:A、B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前与术后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2组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1天与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术后3、7、10、14天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有降低作用,对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探讨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人院时即抽静脉血进行D-二聚体检查分析,并于临床治疗后复查对比。结果:血浆D-二聚体在COPD加重期患者明显增高,且在临床治疗后得以明显改善,并与健康体检者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具有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倾向,且治疗后短期可以明显改善。因此,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监测COPD病情变化、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因PE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误治。临床上普遍认为D-二聚体对PE有较大的排除诊断价值,若其含量低于500μg/L纤维蛋白原当量(FEU),可基本排除PE。但是,近期笔者发现2例误诊为冠心病的D-二聚体阴性PE,现将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丹参注射液干预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柳向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901-1902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对照组50例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组50例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D-二聚体水平,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丹参注射液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阻断肠黏膜微血栓形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宋玉  杨惠芬 《新中医》2022,54(9):60-62
目的:观察三七粉预防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颅脑损伤(TBI)昏迷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TBI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三七粉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VT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DD、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D、PT、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粉在TBI昏迷患者中有着较高应用价值,对于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一定效果,可以有效预防V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进展期肺癌患者57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8例分为一组,小细胞肺癌19例分为二组,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及3个疗程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统计25例健康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对照组。结果: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健康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性显著,且一组患者显著高于二组。一组患者化疗后有效(pwcR)组D-二聚体含量为223.00±102.16mg/L,化疗后进展(PD)组D-二聚体含量为1024.81±577.08m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进展期肺癌患者预后、观察疴隋、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桂兰 《新中医》2022,54(7):42-4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流状态,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定量快速检测D-二聚体含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螺旋CT、MR1或肺动脉造影等确诊的26例肺栓塞患者以及2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快速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果 急性PE患者肺栓塞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敏感性为92%,阴性预测值为100%,D-二聚体快速定量检测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可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胺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在尿激酶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d、3d、1w、2w、治疗结束后)的D-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尿激酶治疗后D-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d,治疗后1w D-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w D-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