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的4760例新生儿,采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仪,进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规定新生儿双耳均通过者为通过人数,单耳或双耳未通过者为未通过人数,对筛查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初筛通过新生儿3497例,初筛通过率73.4%,复筛1263例,复筛通过率99%,筛出3例听力障碍患儿,发病率为2.3‰,与发达国家发病率(1‰~3‰)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时发现听力损失儿.方法 用MAICO ERO.SCAN SCREENER瞬态诱发耳发射(TEQAE)在新生儿48 h~5 d初筛,未通过者在初筛后1~3 d复筛,仍未通过者42 d左右最终复筛,42d筛查未通过者进行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结果 初筛通过率85.83 96(2 866/3 339),阳性率14.17%(473/3 339);复筛率13.0%(434/3 339),阳性率4.37%(146/3 339);最终复筛未通过率1.71%(57/3 339),复筛阳性转诊率1.53%(51/3 339),经ABR检测阳性率1.14%(38/3 339).其中中-重度听力损失率0.32%(11/3 339).结论 TEOAE和ABR结合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儿,尽早进行听力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普遍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早诊断、早干预,促进其正常的言语发育。方法:采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未通过初筛新生儿于42d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听力诊断机构借助声导抗、AABR、DPOAE和CT、MRI等进行诊断性检查,将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于出生6个月前进行医学干预。结果:荆门地区多家二、三级医院80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9l%(7281/8000)。719例需复筛,实际复筛524例,通过率84%(440/524),最后确诊21例为先天听损伤。其中19例借助助听器进行早期干预,2例到上级医院植入人工电子耳蜗。荆门地区新生儿先天听障发病率为2.6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时发现听力损失儿。方法用MAICO ERO.SCAN SCREENER瞬态诱发耳发射(TEOAE)在新生儿48h~5d初筛,未通过者在初筛后1~3d复筛,仍未通过者42d左右最终复筛,42d筛查未通过者进行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结果初筛通过率85.83%(2866/3339),阳性率14.17%(473/3339);复筛率13.0%(434/3339),阳性率4.37%(146/3339);最终复筛未通过率1.71%(57/3339),复筛阳性转诊率1.53%(51/3339),经ABR检测阳性率1.14%(38/3339)。其中中一重度听力损失率0.32%(11/3339)。结论TEOAE和ABR结合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儿,尽早进行听力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结果,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筛查、诊断、随访、干预的可行性办法。方法:新生儿出生3d 后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及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孩子42d 后,转诊至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用 DPOAE 和快速脑干反应(AABR)进行复筛,并跟踪追访。结果:初筛时正常儿童未通过率占11.08%,高危儿为15.84%。结论:先天性听力损伤在其他新生儿先天疾患中发病率最高,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必要,通过筛查可及早发现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及早干预,利于婴幼儿言语-语言心理行为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及寻求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近年出生的1296例全部存活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结果:1296例全部存活新生儿于出生后第1~5天经过听力的初筛,通过1057例,占81.56%,未通过239例,占18.44%;复筛未通过2例,最后确诊这2例新生儿均为听力障碍,总发病率为1.54‰。结论:及早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及早采取干预和治疗措施,提高新生儿的听力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珠海市26家助产医疗机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探讨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及复筛质量的方式和方法。方法:通过信息化系统,统计2016年8月31至2017年8月31珠海市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采用到各医院现场调查并填写质控表的方法,对珠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结果:2016年8月3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珠海市新生儿分娩量为40386人,有18家医院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覆盖率为94.59%,初筛阳性率9.70%,初筛阳性复筛率为89.26%,质控平均得分(84.56±4.50)分,主要因为初筛环境不符合标准,筛查结果漏录导致筛查率低,宣教不足等扣分;8家未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医院将新生儿转诊至有条件筛查的区级或市级医院,但由于缺少跟踪导致转诊率仅为51.35%,平均质控得分(58.50±26.42)分。结论: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宣教、筛查资料准确录入信息系统及加强跟踪随访,是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及复筛质量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耳声发射仪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8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6例新生儿经耳声发射仪听力筛查,778例通过,初筛通过率为91.96%:余68例新生儿复筛时,49例通过,13例失访,仍有6例未通过;3个月后,6例未通过新生儿均行ABR检查,2例确诊为听力障碍,4例为轻度闽值增高,给予继续随访观察。结论: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无创、客观、敏感等特点,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开县新生儿听力缺陷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新生儿听力缺陷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耳声发射分析仪(OAE)与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对开县的13 866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新生儿和高危组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患病率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新生婴儿应常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加强宣教,增加复筛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筛查时间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筛查时正确放置探头位置,筛查时间根据情况分为24 h、48 h和72 h,记录筛查人数和通过人数。结果共筛查新生儿12 887例,通过11 529例,未通过1 358例,其中24 h、48 h、72 h筛查的通过率分别为为66.7%,92.6%和96.7%。3组通过率逐渐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和自然分娩新生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日龄增长,DPOAE的通过率逐渐升高。做好筛查前准备工作可有效提高通过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筛查时间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筛查时正确放置探头位置,筛查时间根据情况分为24h、48h和72h,记录筛查人数和通过人数。结果共筛查新生儿12887例,通过11529例,未通过1358例,其中24h、48h、72h筛查的通过率分别为为66.7%,92.6%和96.7%。3组通过率逐渐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和自然分娩新生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日龄增长,DPOAE的通过率逐渐升高。做好筛查前准备工作可有效提高通过率。  相似文献   

12.
AABR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用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对2179例30-90天婴儿进行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一周后进行复筛,如仍未通过者,则转至上级医院听力筛查中心行诊断性测定。结果:2179例筛查对象中AABR初筛通过率96.60%(2 105/2179),未通过率3.40%(72/2179);72例AABR阳性病例中,行AABR检测49例,确诊听力损失14例,婴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本研究人群中发生率为6.42‰。结论: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具有快速、方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等优点,是对OAE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筛查,在婴儿期特别是42天检查时进行AABR常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伤,获得本地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信息,以便进行诊断和干预,促进正常的语言发育。方法对3~5天的新生儿进行耳生发射筛查,未通过初次筛查者,在42天到上级妇儿中心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脑干诱发电位诊断检查,诊断为听力损伤的患儿,建议家长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结论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方法安全、简便、准确、快速,通过筛查和随访,新生儿听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周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146-147
目的:探索优质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方法:将我科住院的349例新生儿按听力筛查先后分为常规对照组和优质护理干预组(观察组),对照组178例给予常规护理,在新生儿病房的操作台完成听力初筛;优质护理干预组171例新生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以人性化的优质护理,安排患儿在专门的检查室进行听力初筛,比较两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结果:对照组通过率88.20%,观察组通过率95.32%,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提高听力筛查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听力筛查的必要性。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掌握2013年活产数数量及基本信息,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定调查对象,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听力筛查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新生儿家长对听力筛查的知晓率仅42.5%,实际执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仅有2%。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听力筛查及宣教对于早期发现婴幼儿听力障碍,减少听障的发生率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为了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并已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项目,也是卫生部规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之一。连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保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顺利进行。我院医护人员针对听力筛查开展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以2011月7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的8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干预组和常规的对照组各400例,对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干预组的新生儿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人性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结果:对照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达到83.75%(335/400),而干预组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达到了93.75%(375/400),两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即通过率经检验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通过率,同时提高了听力筛查的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1987年全国残疾人(包括儿童)抽样词查结果表明,听力语言残疾者高达1770万人,其中7岁以下聋儿74万,现患率为0.199%。听力损失、语言障碍直接影响聋儿的认知能力、思维和记忆能力。早期确定有无听力损失,从而进行早期相应处理或听力言语康复,可最大限度减少因听力问题造成的残疾。笔者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宁波妇儿医院2002年6月-2005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并对筛查未通过的292例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以期表明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儿童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及高危新生儿以行听力筛查模式获得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进行筛查,对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72 h以后开始初次听力筛查,如果其中一项指标不能通过,则42 d再复查,仍不能通过,3个月再复查,再不能通过,则转省儿童医院进行ABR诊断性测试。结果住院期间筛查新生儿2 176例,通过1 843例,通过率84.7%,母婴同室新生儿2 058例,通过1 751例,通过率85.1%,高危儿118例,通过92例,通过率77.9%。2=4.36,P<0.05。结论采用耳声发射能较简便地筛查新生儿的听力,及早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正确性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本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间分娩的活新生儿4256例,我们在其出生24小时后砬用TEOAE(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筛查技术,进行初步测试。结果:通过3462例,通过率81.34%,未通过794例,未通过率18.66%.结论:出生24小时后应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假阳性率高的问题给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筛查结果受测试环境、时间、被筛查的新生儿配合情况、筛查者对仪器操作熟练程度、家长的认知及护患沟通等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