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性眩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它涉及耳鼻喉科、神经科、骨科、眼科、内科等多个学科.若患者主诉以眩晕为主并伴有颈部不适,则应考虑并排除颈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体位眩晕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 vertigo,BPPV)、外淋巴瘘、耳蜗迷路震荡、偏头痛性眩晕、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1],可见其复杂性.本文就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做一个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而得到缓解。颈源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反映出我们对于此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针剂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留观的颈性眩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灯盏花素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灯盏花素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供血的功效,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青壮年颈性眩晕发生机制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青壮年颈椎病及其眩晕发生的机制及原因。方法:通过临床检查,了解睡眠姿势、职业及伏案工作情况,结果发现多数青壮年颈椎病及眩晕与患者坐位伏案工作时间较长,入睡姿势不合理等有关,各占70%、96%。结论:青壮年颈椎病及眩晕所发生颈椎解剖结构的改变与职业及睡眠姿势有关。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颈椎退变,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猝倒为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压迫和刺激,导致椎基体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椎动脉负责大脑的颞叶、枕叶、丘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上部以及内耳的血液供应,如果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诸多症状,病情也比较复杂.内耳的血液主要由基底动脉的内听支供给,一旦缺血,就会出现内耳症状:眩晕、耳鸣和耳聋.近年来人们发现颈性眩晕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利用疗养院特点采用非药物疗法对22例颈性眩晕的老年疗养员进行综合治疗,旨在研究非药物疗法在颈性眩晕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临床荟萃》2003,18(1):31-32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但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 basicarterialischemia,VBI)的疗效目前少见报道。本文收集了我院收治的 6 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应用纳洛酮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从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3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 6 0例 ,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符合 1989年WHO对短暂性VBI制定的诊断标准[1] ,全部患者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干、小脑、枕叶出血或梗死 ,。并排除心、肝、…  相似文献   

8.
颈椎眩晕症是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眩晕为主症,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疲劳、体位性猝倒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近三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68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 19例,C3-4 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4-5 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43.44,P&;lt;O.01)。VBI组颈椎曲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较,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0.31,P&;lt;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VBI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针剂红花黄色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和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红花黄色素和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vs 72.5%,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症候群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机械压迫及交感神经刺激,体液因子、血管病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针刺颈椎夹脊穴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并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笔者从1998年采用针刺配合冰片贴耳穴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62例,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孝儒  张红霞  毛书琴 《临床荟萃》1999,14(19):871-87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眩晕门诊的常见病,其不同于血管部分或全部阻塞,所表现的临床征象常在5分钟内消失,不遗留任何征象,故临床上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多数患者往往在间歇期就诊,所以较难诊断。现报道BAEP与TCD测定血管内血流变化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临床诊断为VBI患者86例,男50例,女36例,年龄38~69岁,平均53岁;病程3月至9年。VBI诊断依据:①眩晕持续时间仅数分钟,每日发作数次或数日发作1次,眩晕可为旋转性,或表现为平衡失调、不稳感、倾倒感、猝倒、共济失调等;②肢体无力、麻痹、运动欠灵活;③面部和(或)肢体麻木感、感觉缺失或感觉异常;④视力模糊或复视;⑤吞咽困难,构语障碍。具备第①项外,伴有②~⑤项中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征象,同时经听力学、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扫描,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可诊断为本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舒血宁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护理。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舒血宁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培他啶注射液治疗。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双盲随机分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23例),以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有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稀释)。平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前后眩晕症状的变化。结果:眩晕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65.2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用中药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98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 ,颅脑 CT无明显异常或有腔隙性梗死征象 ,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6 8例中男 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重心动摇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10年1-9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71例作为实验组;治疗前眩晕急性期Berg平衡量表评分20~40分为实验A组,经神经科常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40分为实验B组.另设同期体检健康人50名为正常对照组.3组进行经颅多普勒与重心动摇检查.结果 实验A组重心动摇类型主要表现为弥散型,其次为中心型;实验B组重心动摇类型主要表现为中心型,其次为弥散型;对照组主要表现为中心型.经治疗后实验A组中有40例患者由弥散型转为中心型,前后型、左右型、多中心型各有1例转为中心型.恢复率为56.3%.结论 经颅多普勒与重心动摇检查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综合状况,为客观评价患者的平衡动能,指导治疗以及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寻找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维脑路通注射液250mL(400mg)静脉滴注,观察两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82.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有前途的注射制剂。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复杂。1926年Barre和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致椎动脉受累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现临床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虽然经过近80年的研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病机制。但随着学者们从解剖学、病理学、神经学及临床多方面对CSA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说,使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一致。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双盲随机分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23例),以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有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稀释)。平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前后眩晕症状的变化。结果:眩晕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65.2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比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西比灵,对照组静脉点滴川芎嗪。两组均常规使用脑细胞复活剂。疗程28d。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及复查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3.3%,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西比灵治疗VBI性眩晕疗效显著,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