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A、B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YAS评分比较,出院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时B组病变区域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为射频毁损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硬膜外侧间隙持续输注神经妥乐平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64人,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即消炎镇痛药组(32例)与B组即消炎镇痛药复合神经妥乐平组(32例),均在CT引导下行硬膜外侧间隙穿刺精确置入导管,连续硬膜外镇痛3~4周。A组镇痛泵内药物: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2mg 0.9%生理盐水共250ml;B组镇痛泵内药物:0.4%~0.8%的盐酸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2mg 神经妥乐平7.2单位 0.9%生理盐水共250ml。两组流速均为5ml/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入院时、硬膜外镇痛结束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从而评估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两组对麻木、痛觉过敏、睡眠障碍、焦虑等综合症状均有一定疗效,但B组有效率高于A组(P<0.05)。结论:CT引导下将消炎镇痛药及神经妥乐平精确注射到受损神经的部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且复合应用神经妥乐平镇痛效果更明显;神经妥乐平能有效改善麻木、痛觉过敏超敏、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60例躯干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B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2%利多卡因3 ml+复方倍他米松1ml+甲钴铵1 mg+0.9%NS 10 ml,在此基础上,B组加用舒芬太尼0.5μg/m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并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舒芬太尼镇痛组治疗后各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后随访3个月,A组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B组无后遗神经痛发生。结论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镇痛可提高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胸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随机分为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联合神经妥乐平组(A组,30例)、射频热凝组(B组,30例)、神经妥乐平组(C组,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治疗前、后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VAS比较,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疗效比较,A组与B、c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射频热凝联合神经妥乐平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射频和单纯使用神经妥乐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期躯干或四肢带状疱疹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HZ)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HZ患者89例,分为对照组59例和联合组30例,2组均给予HZ的常规治疗,联合组还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比较2组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病率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结果:出院3月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PHN发生率分别为28.81%、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联合组的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急性期躯干或四肢HZ老年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可降低PHN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为主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A组同时在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前后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7、14及30 d时VAS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A组各时间段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PHN发生率A组亦明显低于B组(2.5%与10.0%,P〈0.05)。结论:CT导向下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术配合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置自控镇痛泵持续给药(PCEA)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对3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均使用PCEA治疗,并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对镇痛效果非常满意23例(67.5%),基本满意8例(22.8%),不满意4例(11.4%).VAS评分从治疗前的(9.3±0.51)分降至(1.2±0.24)分.置泵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拔管后3d,未出现疼痛反复现象.结论 硬膜外留置镇痛泵是治疗胸腰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针尖长度的穿刺套管针及不同射频温度对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三叉神经痛缓解、术后复发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行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手术,A组应用穿刺套管针针尖裸露端长为5mm的射频针进行治疗,持续热凝温度为75℃;B组针尖裸露端5mm,温度为70℃;C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5℃;D组针尖裸露端2mm,温度为70℃。射频热凝的时间均为120s,2次。术后24h、3d、7d、1m、3m随访观察4组间疼痛强度(VA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范围及程度,以及咀嚼无力、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有无显著差异。 结果:80例患者全部随访成功。4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及QOL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感(发生率100%),麻木程度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A组麻木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C、D组,B组高于C、D组,C组的麻木程度评分也显著高于D组(P<0.05)。术后3m, A组的麻木范围和咀嚼无力发生率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显著高于D组。 结论:CT引导下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相同的射频温度下,应用针尖裸露端为2mm的穿刺套管针进行射频治疗,术后所产生的麻木范围、麻木程度以咀嚼无力明显少于针尖裸露端为5mm的穿刺套管针;应用相同穿刺套管针,75℃射频热凝,术后麻木程度评分明显高于70℃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臭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口服药物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臭氧组在口服药物基础上给予臭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处理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与臭氧组相比,联合组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未有严重并发症。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0.
脉冲射频用于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本文报道脉冲射频为主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组共计疼痛科住院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门诊患者30例,观察药物及脉冲射频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性质、患区遗留症状和睡眠质量.结果:患者主诉头面部自发性闪电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为主.激惹型42例,麻痹型18例,平均VAS评分为8.2分.药物组患者治疗后平均VAS评分为5.4分.经过加用2次脉冲射频治疗(2Hz,40℃,120s)平均VAS评分为3.3分.经过14-18个月的随访,脉冲射频组疗效稳定.结论:本组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结果表明:加用脉冲射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效果比较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臭氧注射与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PHN病人80例,随机均分为细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臭氧注射组(S组)和神经根脉冲射频组(R组)。观察术前、术后1小时、3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uality of life index,QL-index)评分和总体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AIS和QL-index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小时、3个月和6个月,两组的VAS和AI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基础值,且QL-index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和A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个月、6个月时S组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QL-index评分和总体有效率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细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臭氧注射和神经根脉冲射频均可有效治疗PHN,但细银质针导热松解联合臭氧注射的痊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8)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B组(n=18)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联合0.6%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比较治疗后八周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治疗1周后VAS评分开始下降,此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A组相比,除第8周外,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腓总神经、腓肠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B组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效快,疗效持久,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硬脊膜外腔阻滞方法观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II期的病人 4 7例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硬脊膜外腔阻滞 ;B组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C组 :坐骨神经阻滞。所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和康宁克通A混合液。每周治疗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测痛记分和肢体温度变化为指标 ,观察疗效。每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5、30、4 5分钟 ,分别测定各项指标 ,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VAS治疗前 8.2 5± 1.13,治疗后降至 0 .6 3± 1.18。B组 ,由 8.2 7± 1.14降至 1.2 4± 1.0 6。C组由 8.2 3± 1.12降至 1.2 3± 1.0 5。肢体温度 :A组 ,由治疗前 2 5 .7± 1.13℃升至 2 8.4± 1.17℃。B组 ,由 2 5 .3± 1.4 1℃升至 2 7.9± 1.13℃。C组无变化。A、B组和C组比较P <0 .0 1,差异显著。结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第I、II期 (以肢体血管功能性改变为主 )用硬脊膜外腔阻滞或腰交感神经阻滞的方法 ,可以使血管舒张 ,增加血流 ,又有镇痛作用 ,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单纯神经阻滞只起到暂时性镇痛作用 ,对疾病本身无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组,C组(n=20)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PHN。  相似文献   

15.
射频热凝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射频消融、臭氧介入和两者联合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b)标准分析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比较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疗效,MacNab标准分析结果,联合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VAS评分后,联合组均明显优于射频组和臭氧组(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2例接受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PH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总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根据治疗后6个月的SF-MPQ总分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组(44例)和疗效不佳组(58例)。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下降(P<0.05),且疗效良好组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均较疗效不佳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0.972,95%CI(1.084,6.448),P=0.033]、病程>6个月[β=1.211,95%CI(1.243,9.068),P=0.017]、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10分[β=1.029,95%CI(1.642,4.769),P<0.001]均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利多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β=-0.792,95%CI(0.235,0.873),P=0.019]、持续使用镇痛药物时间>2周[β=-1.047,95%CI(0.164,0.749),P=0.007]是疗效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CT引导下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PHN,其疗效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治疗时采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持续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1~2周的患者64例,随机分成抗病毒药物治疗组(A组)和神经阻滞联合抗病毒药物组(B组),每组32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1周评估一次,随诊12周,了解患者睡眠、疼痛情况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  相似文献   

18.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 ,对29例颈性眩晕患者在C型臂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到椎间隙靶点,用神经射频仪对靶点加热消融,循回治疗3个周期,每周期60s,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共治疗29例患者54个椎间隙,临床治愈13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7%;VAS评分和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比较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两种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HN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B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5、30d,共6次,对A组和B组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执行补救措施的病例数。 结果:两组治疗后1、3、7、15、30d 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后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递减,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除1例患者导管脱出外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B组药物的副作用与A组相比,不良反应种类多且明显。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PHN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硬膜外阻滞联合加巴喷丁及氨酚羟考酮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早期使用,能迅速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