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肺并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报告2例肝肺并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肝肺并发者极为罕见,且易误诊为转移瘤。结论肝肺并发EH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肝脏EHE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仍然是确诊EHE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和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EA)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4例EHE中3例行刮除术,1例行化学治疗,均存活。2例EA分别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镜检:EHE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条索状排列,间质常黏液样变性或透明变性,瘤细胞轻度异型,常见胞质内空泡。EA主要由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31和vimentin(+)。结论 EHE低度恶性,EA高度恶性,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均差异较大,准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EHE患者,均接受病灶部位MR平扫,其中21例接受增强MR扫描,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23例中,骨EHE 8例,肝脏EHE 8例,皮肤或肌肉软组织EHE 3例,颅内EHE 2例,鼻腔、心血管EHE各1例;15例为单发病灶,8例见多发(3~36个)病灶。平扫T1WI中,20例病灶呈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T2WI中,18例呈混杂信号、3例呈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2例接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20例病灶呈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1例接受增强扫描,12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EH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由Weiss和Enzinger 1982年首次命名, 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多发生在软组织以肺、骨、脑和小肠等脏器,原发于肝脏者甚少.现将本院1例肝血管内皮瘤带瘤成活8年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影像学表现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EHE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38.8岁,5例均行X线或CT检查,行MRI检查者3例。结果:5例病理结果均EHE。影像学表现:(1)5例患者中,侵犯股骨2例,胫骨1例,腓骨1例,尺骨1例。(2)骨质破坏:膨胀性伴溶骨性破坏3例,浸润性2例。(3)MRI主要表现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T2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3)5例均可见周围软组织受侵,但未见明显肿块形成。结论:EHE影像学表现缺乏一定特异性,需结合X线、CT、MRI及患者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常见肿瘤病变后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器官发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并分析1例多器官发生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3岁,临床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PET-CT示肝右叶不规则低密度高代谢灶,全身骨多发高代谢溶骨性病灶;肝脏及骨镜下示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单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骨EHE好发于年轻男性,男女之比为2∶1。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其临床病程长短不一,可复发转移。病变以多中心性居多,X线下为无特征性的溶骨性病变。镜下上皮样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于黏液样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可见单细胞血管腔。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31、F8因子、vimentin和广谱CK(+)。结论骨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有困难,病理学检查是最佳诊断手段,应注意与感染、转移癌及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骨EHE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40.3岁。临床症状主要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无特异性,多为溶骨性缺损病变。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排列成短条索状或巢状,瘤细胞呈上皮样,具有内皮细胞分化特征,分布于浅蓝色或深红色间质中。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CD31和Fli-1(+)。2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发生肝转移。结论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部分病例组织形态与其他血管肿瘤有延续性,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详细的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近20年才认识的一种较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在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都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以软组织多见.我院收治1例发生于儿童肠道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EHE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肿瘤分布、大小、形状、边界、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等,探讨其MRI特征,并测量病变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的ADC值。结果 18例EHE均为多发病灶,其中结节型10例,融合型8例。病变于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16例T2WI呈"靶征"(边缘稍高信号伴中央更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DWI均呈高信号,病灶ADC值为(1.58±0.25)×10-3 mm2/s,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ADC值[(1.34±0.12)×10-3 mm2/s,t=4.014,P=0.001]。增强扫描10例结节型中7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其中3例见"双环征",3例呈持续环形强化;8例融合型中,7例呈云絮状渐进性强化,1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16例病灶内见血管穿行,13例血管止于病灶边缘或病灶内,15例伴肝包膜回缩。结论 肝脏EH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病理证实的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EHE为肝脏罕见原发性血管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以肝实质或肝包膜下多发低密度病变,伴有明显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病变实质呈不均匀轻度或环形强化为特点。主要依据HE染色中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组化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肝EHE是少见低度恶性的乏血供性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提示其诊断,最终仍需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4岁.左手中指疼痛3年近日加重入院.体检:左手中指甲床呈蓝紫色,局部温度正常,触痛,屈指、伸指运动自如,指端无麻木.X线见中指末节指骨远端圆形缺损,边缘整齐(图1).术中见左手中指远端瘤样组织,直径约3 mm.呈紫色,包膜完整.术后病理报告:血管球瘤.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0 d.因腹胀2d入院.足月顺产,出生无异常.2d前出现腹胀,伴呕吐多次,呕吐物为奶汁样物,无胆汁及咖啡样物,无发热,排便好,未治疗.查体:T 36.0℃,P140次/rin,R66次/min,腹围42.5 cm.反应稍差,呼吸促,皮肤苍黄,无皮疹及出血点,前囟平;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敏感;右顶部可及3 cm×4 cm血肿;心肺无异常,腹胀,腹壁皮肤发亮,腹壁静脉显露.叩诊肝肋下8 cm,剑下6 cm,左肋下8 cm,质地Ⅲ度.脾未触及.肠音正常.四肢温,新生儿反射引出.入院后经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复达欣抗感染,输浓缩红细胞1U、血浆50 ml.但腹胀进行性加重伴气促、呻吟、抽搐,双下肢出现水肿,腹围增大至44 cm.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E)是以肾脏损伤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E)的疾病,病情复杂、多变,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很高。在这流行季节,狠抓“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地抢救);在治疗中把好三关(休克、肺水肿、肾功衰竭);在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我院在25年中EHE的收治,共收  相似文献   

16.
冷淑芝  石璞 《现代护理》1996,2(2):43-43
流行性出血热(EHE)是以肾脏损伤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E)的疾病,病情复杂、多变,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死率很高。在这流行季节,狠抓“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地抢救);在治疗中把好三关(休克、肺水肿、肾功衰竭);在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我院在25年中EHE的收治,共收治3774例EHE的病人,现对该病的护理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护理上做到四准 1.1 准确掌握输液速度。休克是EHE的第一关,左右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快速(冲击)扩容,在短时间内补足有效血容量,是抢救重度休克的关键。休克病人一入病房,立即由2~3名护士同时快速静脉穿刺,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使用7~9号针头120~150滴/分钟速度,双管或三管同时输液,要在1小时内使血压回升,2~4小时达到稳定,使休克得到纠正。护士必须守在床边,以便随时加压输液,保证输液速度,直至血压稳定后方可减慢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53天.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1天.无牙龈出血、无鼻衄、无呕血、便血.查体:发育中等,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1.5 cm,质软,边缘光滑,脾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EH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脾EHE 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腹痛25 d,加重1 d入院,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2周后腹痛复发,查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脾脏局部回声不均匀,包膜连续性不完整,脾脏上缘与膈肌处见一10.6 cm×1.8 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脾脏CT示:脾脏前上部见稍低密度影,内见小片状稍高密度影,考虑脾血管瘤。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脾脏大小为12 cm×7.5 cm×2 cm,表面破裂出血,切面呈暗褐色,质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CD3、Vimentin及FVⅢ均(+),ki-6720%(+),CK、D2-40及SMA均(-)。诊断为脾EHE,术后予抗感染、抑酸、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好转出院。出院2个月后,患者因目黄、尿黄及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再次入院,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脾EHE临床少见,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甲根部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与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甲根部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7年4月5例甲根部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超声检查,其结果与临床特征进行对比.结果 甲根部的血管球瘤由于发生率低、病灶小、部位隐匿,常易误诊或漏诊,彩色超声可提高诊断率,超声表现与其病理特征有直接关系.结论 彩色超声辅助诊断甲根部的血管球瘤无创、准确率高,对手术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声像图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对9例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的患者行彩超检查并与临床表现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9例甲床根部血管球瘤病灶均隐匿且较小,临床表现不典型;声像图表现为瘤体轮廓清晰,内部呈低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呈彩球样;病理显示瘤细胞大小形态均匀一致,围绕血管或在血管旁分布.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好地反映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征,明确血管球瘤的解剖部位,提示肿块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随诊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