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并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男,30岁,活动后心悸气促5年。心电图示右位心。胸腹部CT示心脏、胃肝脾反位。腹部B超提示副脾存在。心脏彩超提示主、肺动脉内径增宽,位置正常,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外侧壁之间一宽约16mm的回声中断,肺动脉收缩压约86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2.
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异常,合并室间隔缺损更为罕见。我们报道1例经颈内静脉成功封堵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体检:BP115/60mmHg(1mmHg=0.133kPa),R21次/min,HR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侧内径5.1mm,长7.8mm,动脉导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反流。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造影显示PDA呈漏斗型,最窄处内径约2.8mm(图1)。…  相似文献   

4.
空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心脏畸形.经导管封堵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VSD封堵通常要建立股静脉轨道,但下腔静脉中断或阻塞时,通过股静脉轨道则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选择其他路径。我们对1例VSD并下腔静脉畸形阳患成功实施了经颈内静脉途径的导管封堵术。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但两者发生于同一病人,临床上少见.同时合并先天性左肾缺如则更少见。现报告1例. 患者,女,26岁.因间断浮肿、腰痛1年,于1991年3月6日入院.1年前分娩时发现双下肢浮肿,当地医院检查:BP 21.5/12.0 kPa,尿蛋白(+++),出院后常服消炎痛、慢肾宝等治疗.间断查尿,蛋白+~+++。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体检;T37℃,P100次/分,R20次/分,BP17.0/10.0kPa.一般情况好。HR100次/分,律整.胸骨左缘第二助间可闻及全收缩期Ⅲ~+/6杂音,传导广泛;主动脉第一听诊区可闻明显收缩期杂音,向右颈部传导。实验室检查:尿蛋白75mg/d,RBC ++,余无特殊发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心动过速时合并孤立性左旋心、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显性旁路经下腔静脉腹腔段奇静脉(azygosvena)途径消融成功。患者女性,4 3岁,反复心动过速发作5年。查体: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食管调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正常,B型超声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肝脏和脾脏反位。手术经过: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自颈内静脉插入冠状窦电极顺利,经股静脉导入标测电极至右心室和肺动脉困难,但可进入上腔静脉;侧位显示心导管在心房的后方上行,并不在心房…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心动过速时合并孤立性左位心、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显性旁道经下腔静脉腹腔段-奇静脉(azygos vena)途径消融成功.患者女性,43岁,反复心动过速发作5年,体查: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食道调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胸片正常,B超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肝脏和脾脏反位.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循环杂志》1999,14(Z1):A5
  相似文献   

9.
下腔静脉、奇静脉异位连接并动脉导管未闭者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17岁。自幼发现体力较同龄儿差,有运动性心悸及气促。近4年,家人发现其劳累时口唇及颜面紫绀,无晕厥、蹲踞史。体检:唇及舌紫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1岁,阵发性心悸2年。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消融术未成功,但未说明治疗失败原因,此次入我院为行再次射频消融术。体格检查: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体表心电图为B型预激综合征,心悸发作时心电图为PSVT。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常规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经右侧颈内静脉不能将导引钢丝送达下腔静脉,但可送入右心室,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后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变化及其与术后PAH的关系。方法:对111例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PAP)55 mm Hg,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PDA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PAP显著降低(P0.05),但m PAP恢复正常仅37例(33.3%),另有轻度、中度和重度PAH患者51(49.5%),14(12.6%)和9例(8.1%)。随访1~8(中位数4)年。术后3个月共24例(21.6%)患者存在PAH,其中9例术后6个月PAP恢复正常,另外15例(13.5%)PAH持续存在。术后PAP最终恢复正常的患者封堵术后即刻m PAP降低(59±10)%,术后存在持续性PAH者仅降低(24±14)%。术后即刻PAP正常和轻度PAH者术后PAP最终均恢复正常,而术后即刻存在重度PAH者随访期间PAH持续存在。结论:在并发重度PAH的PDA患者中,即使Qp/Qs1.5,仍有13.5%的患者存在术后持续性PAH;关闭PDA后导管测量PAP为重度PAH者,术后PAH不可避免;如果术后6个月PAP仍然高于正常,PAH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1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10/65mmHg(1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哕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腹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患儿术前经心超等检查证实为PDA,方法是将封堵器经股静脉途径沿输送鞘管送至降主动脉,再回撤将封堵器腰部卡在PDA最窄处。33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结果33例介入治疗成功。27例术后无分流,6例术后存在极少量分流。随访1~12个月所有患儿无PDA再通、装置移位或肺动脉狭窄。结论在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PDA封堵术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适中,是目前我国导管治疗PDA的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缺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临床已广泛采用介入封堵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房缺)、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末闭等,但采用介入封堵方法治疗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罕见。本报道1例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采用介入方法经半奇静脉途径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17.
<正>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1 PDA概述 1.1 定义与概念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部分,是胎儿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属于正常的循环通道。其肺动脉端的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左肺动脉起始处,而主动脉端的开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下1cm处(图1A、B)。因妊娠期的胎儿没有呼吸,没有独立的肺循环,主要依靠动脉导管承担胎儿肺循环的血供。胎儿出生后,一旦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